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中国传统声乐的咬字吐字理论及应用(1)-音乐
来源:  作者:幺幼力 张旭东  点击:次  时间:2002-04-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二)咬字不清的另一原因是引腹部分,也就是能延长的韵母不够饱满。一些学生因为怕咬不住字,而过分强调咬,死咬住字头(声母)不放,一唱到底,将宇头(声母)的力量带到字腹(韵母)中;还有些学生在韵母发声时,口形发生变化。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韵母的行腔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十三辙的发声要求,将字腹与歌唱发声有机结合,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为此,要做到两点:
  1.呼吸和喉头的密切配合。歌唱者必须在呼吸支点的基础上,使下颚和舌不紧张,喉腔自然开放,韵母才能唱得圆而响亮。如果只顾咬字而忽略了发声方面的要求,声音就会卡在喉咙里,使得韵母不可能唱正确。
  2.保持合理的口型姿态。每个韵母都有不同的口型,由口腔(主要是下颚和舌的升降前后)调整后形成不同的口型,赋以每个韵母不同的口型。口型的开合状态,决定着字音的准确。要使字腹发音准确,必须分清四呼,把握好字腹发音的口型。除了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言前”“人辰”六道辙宇腹时,口形有相应的变化外,唱其他辙字腹时要保持住口型姿态,不能随意发生变化,否则会影响宇音的准确。
  (三)咬字不清的第三个原因是归韵,即字音的收尾不准确。收尾到位与否,不仅影响字的个体形象,同时对字与字之间的自然顿歇与衔接也有很大影响。收韵有两种情况:一是直呼型,也就是发声上要求韵母直出直收,即从字腹的延伸到结束,应保持口型始终不变。如“我”“大…:花”等字,靠截气收声。假如变动口型,则将加入别的音素而变成别的音和字。如。大”宇,将“a”的口型变小,就形成“ao”,“大”就变成“刀”;另外一种是带有韵尾的字,这类字收音的部位要准确,归韵的瞬间掌握要得当,不能另成音节。常犯的错误有两种:一是不归韵,如“闹”宇,若不归韵将成“那”;二是归韵不准确,“船”唱成“床”,“音”唱咸“英”,就是不能正确区分前、后鼻韵母,从而导致归韵不准确。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声乐理论,因为其中有相当多的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去发掘、整理和吸收。在学习西洋歌唱发声技法的同时,也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声乐理论的作用,从而共同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宋承宪著
  [2]《奄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徐小懿等编著
  [3]《怎样练习歌唱》人民音乐出版社,汤雪耕著作者幺幼力,系烟台师范学院音乐系03级硕士研究生张旭东,系烟台师范学院音乐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