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歌唱知觉的理解性。在歌唱知觉的过程,歌唱者将过去获得的有关歌唱经验对感知的演唱进行加工处理、修饰,并用表演(动作)的形式把歌曲的内涵展现出来,这种知觉的特性就是歌唱者的理解性。“比如《林中的小鸟在歌唱},音乐表现着喜悦、轻快活泼,曲作者采用了转调、衬词和跳音的加入使歌声轻巧灵活,由此,增强了歌唱的感染力,全曲富有生机、充满了活力,那么对于歌唱技能或感知觉差的歌唱者只能是一筹莫展,也无法从中得到具体的、完美的声音信息。而歌唱技能知觉良好的歌唱者,却能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地完成得很好。可见在歌唱的整体活动中,歌唱者如具备有高智商的能力,他(她)的歌唱是积极的、有声有色的、有角有棱的、有始有终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赋、悟性和灵感’的作用,对此歌唱者知觉的理解能力如何,对声音技巧的比较和观察,对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去积累思维能力的素材,这是发展感知觉理解能力的首要环节。不会加以比较,辨不出好坏、正误,等于盲人过河。训练感知觉的比较是进一步体验对声音要领优劣转化的理解,增强气息技巧的知觉变化调整的功能。它有助于歌唱者排除模声特征,突出自我特征,促进正确声音知觉理解水平,同时还可以推动歌唱思维感知觉的灵活性和逻辑性的发展,创造一种神妙的声音来丰富歌唱者的表现能力和准确的表达歌曲思想的情感。”
三、“知觉”对歌唱整体表现的影响
声乐被称为听觉的时空艺术,是同人们歌声产生出来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知觉反映有关。歌唱旋律随着时间的延续,作用在人的听觉器官中,从而形成音乐的美感。
“知觉”是感觉的一种独立心理过程,也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通过感觉,我们只知事物的个别属性,再通过知觉,我们才能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例如,歌唱者要感觉共鸣腔是否“空”的,声音要在“空腔”里出现振动感和明亮的音色。确切地说,对空间的感知,不是感觉,而是知觉,知觉才可以使歌唱者对呼吸腔体、共鸣腔体产生整体的认识。
教学中,要求我们的学生去感知深呼吸位置到发声位置(共鸣位置)的距离,有了这种距离的知觉,才能为呼吸、发声、共鸣创造出一条良好的通道应用在歌曲旋律中,准确地唱出延音节拍的时值以及各种复杂的节奏。这些活动的产生,要靠歌唱者的时间知觉在心理上做周密的计算,通过调节气息与声音在流动中对腔体内壁产生“触摸运动”的刺激来判断声音的优劣和好坏。这就是运动知觉(对声音流动的感觉)和空间知觉(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深度)的方位知觉的歌唱技能整体表现的自制力。学习歌唱技巧的过程,是心理意志行动为歌唱器官的生理活动输入的能量。因此,生理活动是靠心理活动支配的——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知的深入。
总之,歌唱者的音色代表着声音的特点性格,是表现声音的本质。因此,对感知觉的培养、训练和发展歌唱者的声音、开扩音域、增强音量、挖掘潜力、塑造声音的形象都是通过歌唱者的感知觉去调控发音体,总体反映出感知觉的物质特性和本质属性。所以歌唱者的感觉与知觉是歌唱声音艺术的始终。
参考文献:
[1]付玉兰编著,歌唱鉴赏[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P46—48
[2]杰罗姆·汉涅斯著,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1996P8—277
[3]邹本初著,歌唱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P18—27
[4]陈世明著,创造与思维[M].文心出版社,1991P2—9
[5]徐青茹著,声乐教程[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12.P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