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调整专业的侧重点。在“限选课”中增设“音乐美学”课程。
3.进行适度的专业、学科渗透。在“限选课”中增开《文学概论》,为拓宽学生视野打下基础。
4.在特色课程中增设原生态歌舞、民族器乐、地方戏、曲艺创作等课程,以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道路,聘请当地真正有名有实力的“歌王”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声乐原生态的教学。同时可根据仫佬、毛南、苗、瑶、壮族的舞蹈素材为基础创编民族舞蹈,通过课外活动等方式,进行创编排练,学生修满后给予相应的学分并颁发相应的证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四种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目的,培养及训练实用性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5.开辟音乐表演教育网站。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多方面获取信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可以在线答疑、交流。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每学年以班为单位,负责一台自导自演的文娱晚会;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展学生三项全能比赛;每学年第二学期举行“艺术之春”演出活动、专业汇报演出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本校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比赛活动以及参加全区、全国专业比赛等活动;定期开展音乐理论比赛活动。
五、强化实践应用环节 在原有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的演唱、演奏、舞蹈方面的实践能力,建设三至四个音乐表演实践基地,对当地的民歌及舞蹈进行收集整理、创编,使民族歌舞得到继承与发展。
六、突出地方特色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虽然办学条件相对较差,但是具有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民族特色的课程设置。调整改造后的音乐表演专业是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进行专业设置,同时也利用本地区的特殊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这样才具有地方特色。
七、配套教材建设
1.所有课程都必须具有符合专业规范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及相应的教学大纲应能够涵盖教学基本要求所规定的内容。
2.2/3以上的专业主干课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没有采用正式出版教材的专业主干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教学大纲的讲义。
3.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教学,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一套地方少数民族音乐表演特色教材(系列讲义),争取经过试用后再正式出版。
通过调整改造、优化音乐表演的结构,使其更加完善或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经过整体优化而形成合理配置的有机整体。其效能的发挥并不体现在某一要素单一的或局部的功能发挥上,而是体现为整个模式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调适与和谐运转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效果上。这样,学生既打牢了主修专业的基础,又满足了学生求职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
[1]张应强,肖起清.中国地方大学:发展、评价与问题.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第6期.
[2]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师资管理改革相配合.
[3]《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我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育,全面提高我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桂教[2007]5号.
[4]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