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音乐智能理论在认知型教学中的实施(1)-音乐
来源:  作者:童江梅  点击:次  时间:2002-05-0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节奏的培养应注意节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声乐作品中的节奏是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的紧密结合,所以在歌唱时要准确地把握好歌词语言的节奏和它所表现的情感,从而完美地表现作品。另外,应掌握好作品的速度,注意乐句进行中的张弛关系,保持节奏的相对平稳。在合唱课中,讲到节拍时,用图式分析节拍的强弱关系,然后教学生如何打拍子,并面对合唱团,由他来指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感受到节奏的内在律动,在实践中掌握了节拍。
  结构的培养应注意结构中各要素的和谐关系。培养好的旋律感,可选些旋律起伏不大,且优美的作品进行练习。如《共青团员之歌》旋律容易唱、容易记,学生一听就很喜欢,有了兴趣后,也就敢放声歌唱了。和声、复调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合唱作品来练习,如练习两个声部、三个声部或混声合唱,都可以提高学生对和声、复调的认识。配器、作曲技法可以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来进行培养。曲式结构的培养可先从分析作品入手,通过分析,了解全曲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音乐内容、情绪是什么,如《歌唱祖国》是带再现的三段式歌曲(ABA结构),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对祖国的歌颂,第二段是对新中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全曲的演唱速度随着音乐内容与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以上四个方面是培养歌唱表现力的基础,但要让歌唱动人,在练习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能声情并茂地演唱,字正腔圆。其次,能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情感及特征。再次,能表达创作者意图和进行二度创造。最后,能有效地进行音乐交流,让感情融在音乐中。总之,歌唱表现是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就能在相互带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达到音乐表现的完美境界。
  通过把认知教学的理念运用到音乐课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智能,如附表“后测”所示,学生音乐智能的平均分仅在一个学期之后,就提高了16.30分。可见,通过有目的的认知培养,学生在音乐—节奏智能各核心要素上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善,对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见表1。
  
  
  [3]张前、王次 :《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6月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