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许多关于音乐特征的描述性语言在很大程度上贴近对福莱音乐的解读,具体主要涉及福莱的钢琴音乐。其钢琴作品包括:3首《无词浪漫曲》、13首《夜曲》、13首《船歌》、6首《即兴曲》、9首《前奏曲》、4首《随想圆舞曲》、8首《短曲》、1首《玛祖卡》、1首《主题与变奏》以及钢琴四手联弹《洋娃娃》《拜罗伊特的回忆》。
首先,从体裁上看,他钟爱篇幅短小的类型,与那些需要宏大的结构能力、冗长的叙事、连续性主题动机发展手法的音乐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就风格而言,福莱的作品昭示了充盈丰富的感官性、洗练明晰的陈述性,并具有隐秘节制的煽情性。高贵典雅、纤秀柔美,含蓄朦胧,加上偶尔巧智的风趣诙谐,组成了一幅幅精妙的画卷。又如芬芳的诗篇,在华丽的沙龙,宁静的花园散发出迷人的香味。最后,在音乐语汇上,第一,福莱的旋律写作隐然可见传统沙龙音乐的流风,温柔甘美而不失澄澈明净,但是有别于浪漫式长气息的歌唱性。他的旋律常见片断性的短句,然后不断展开,很多时候还缀以半音音阶或全音音阶。另外,他绝少炫技的特征又令音乐具有一种朴素、沉穆的高远品格。第二,对于节奏的动态性把握,除了常用的三对二节奏型以及偏爱的切分音,福莱的选择是谨慎而保守的。往往在确立一种节奏型后,便在整首乐曲中长久地沿用。虽然这样有时会导致单调的重复。第三,关于和声、调式及织体的处理,是福莱最具个性烙印的创作体现。他在作品中嵌入大量的色彩性和声,化解了传统功能和声紧张对立的矛盾冲突感。诸多和弦外音的运用(例如将下属音升高半音,将导音降低半音),使和弦倾向中立化。原来急需解决的属七和弦、属九和弦骤然增添了难以捉摸的成分,悄然不觉中移入另一个和弦,在连续的和弦堆积中达成微妙的平衡感,继而有限度地突破调性的束缚,呈现出“印象”式对置并列的织体和朦胧奇美的意境。这一点与德彪西的音乐有着异曲同工的亲缘关系。当然他并没有如德彪西那样走得更远,福莱音乐总体上抒情的本质以及尚属清晰的织体线条,相对于“印象主义”的艺术理念仍有着很大的差异。
限于论题的指向性,有关福莱在艺术歌曲、室内乐和其他领域的创作,本文不作展开论述。概言之,福莱是法国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其创作彰显了纯正的法国音乐气质,同时秉承“洛可可”艺术及“沙龙音乐”的精髓,呈现出高贵纯净、精致唯美、优雅节制、细腻柔情的音乐风格。如曲径通幽的庭院,又如神秘绝美春天夜晚的花园,形成音乐史上一道独特而炫目的风景,一条具有伟大生命力而绵延不绝的艺术河川,并为后世树立起一支极其重要的美学标杆。
参考文献:
[1]《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保罗·亨利·朗著 杨燕迪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简明牛津音乐史》亚伯拉罕著 顾译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年版
[3]《西方音乐史话》格劳特、帕利斯卡著 汪启璋等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年版
[4]《吉尼斯古典音乐大师》谢德维克著 吴佩华等译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版
[5]《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6]《西方音乐史简编》沈旋、谷文娴、陶辛编撰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