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苏辙佚文二篇:《诗说》、《春秋说》辑考(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舒大刚 李冬梅  点击:次  时间:2001-08-1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前揭茅坤说《易》、《诗》、《春秋》三说“非公文之至者”,似乎三说文字并不可观,这是不是暗示着对文章内容也表示怀疑呢?回答是否定的。《易说》已作为《易说三首》之一收入《栾城三集》之中,其为苏辙文无疑。《春秋》、《诗》二说,内容也与苏辙其他论著观点一致,可证并非假托,亦非他人之作窜入。茅氏明言其为“公(辙)文”是有根据的。试举数例如下:

先看《春秋说》。从上揭全文可知,《春秋说》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孔子作《春秋》问题,其观点与苏辙所撰《春秋集解》是一致的。文中分析孔子为何作《春秋》,《春秋》为何起于隐公、终于哀公,提出“衰周三世说”:“幽、厉失道,天下版荡,然天下之权未尝倒持”,“王迹不熄而《雅》道存”,故《春秋》不作。“东迁之后……而《雅》道息”,“名分逾而礼义丧”;但是“尚有可救”,“五霸起而合诸侯”,“先王纲纪之遗意绵绵有存”,“间有三代人才之遗风”,故孔子“导以名分或使知戒,谕以礼义或使知畏”,于是作《春秋》。“五霸既没之后”,“先王纪纲遗意与夫人才遗风,扫地荡尽”,已经没有施教的基础,“故绝笔获麟,止于二百四十二年”。


这种对衰周历史三世的划分,与苏辙《春秋集解》卷一二“西狩获麟”注十分一致:

自周之衰,天下三变,而《春秋》举其中焉耳。其始也虽幽厉失道,王室昏乱,而礼乐征伐,犹出于天子。诸侯畏周之威,不敢肆也。虽《春秋》将何施焉?

及其中也,平王东迁,而周室不竞。诸侯自为政,周道陵迟,夷于列国,迨隐之世,习以成俗,不可改矣。然而文、武、成、康之德犹在,民未忘周也。故齐桓、晋文相继而起,莫不秉大义以尊周室,会盟征伐,以王命为首。诸侯顺之者存,逆之者亡。虽齐、晋、秦、楚之强,义之所在,天下予之;义之所去,天下叛之。世虽无王,而其法犹在也。故孔子作《春秋》,推王法以绳不义,知其犹可以此治也。

及其终也,定、哀以来,齐、晋既衰,政出于大夫;继之以吴、越、荆蛮之众,横行于中国。以势力相吞灭,礼义无所复施,刑政无所复加。虽欲举王法以绳之,而诸侯习于凶乱,不可告语。风俗靡然,日入战国。是以《春秋》终焉。由此观之,则《春秋》起于五伯之始,而止于战国之初。隐、哀适其时耳。 可见《春秋说》与“获麟”注完全是一个腔调,犹之乎脱 墼 于同一模型。特别是文章的后一段,两者都用孟子“《诗》亡《春秋》作”一语作结,更是形神毕肖。

其次看《诗说》。《诗说》中心议题批评《毛诗序》。首先开宗明义指出:“《诗序》非诗人所作,亦非一人作之。”其下则备举《毛诗序》关于《閟宫》、《鱼藻》、《清庙》、《将仲子》、《召旻》、《淇奥》、《载驰》、《抑》、《江有汜》、《旄丘》等篇误说,一一举例辩驳。关于“《诗序》非诗人所作”之说,正是苏辙“诗经”学思想的突出特点。其《诗集传·关雎序》即明确说:“今《毛诗》之叙,何其详之甚也!世传以为出于子夏,予窃疑之”,“《诗》之叙未尝详也,《诗》之亡者,经师不得见矣,虽欲详之而无由。其存者将以解之,故从而附益之以自信其说。是以其言时有反复烦重,类非一人之词者。凡此,皆毛氏之学,而卫宏之所集录也”。一详一略,一明一暗,彼此正好上下呼应,前后补充。

该文对《閟宫》以下各篇诗序的驳辩,也与苏辙《诗集传》注解诸篇的观点一致。如《閟宫》有“居尝与许,复周公之宇”之句,《诗序》说是“颂僖公能复周公之宇”。苏辙以为只是“国人”祝愿之辞,“望其君之能如此也”。《诗序》“徒得其言,而未得其意”,“以为僖公果复尝、许”,“未可信也”!这与《诗集传》卷一九本诗注“夫此诗所谓‘居尝与许,复周公之宇’者,人之所以愿之,而其实则未能也”之说完全吻合。

又说《鱼藻》之诗,是借鱼依藻、蒲为安起兴,说王在镐行乐,是“不知危亡之至”。批评《诗序》解该篇为“万物失其性”,是“思武王”,“恐非诗之旨也”!这与《诗集传》卷一三注:“鱼何在,亦在藻耳。其所依者至薄也,然其首颁然而大,自以为安,不知人得而取之也。今王亦在镐耳,寡恩无助,天下将有图之者,而饮酒自乐,恬于危亡之祸,亦如是鱼也。毛氏因在镐之言,故序此诗为思武王,以在藻颁首,为鱼得其性。盖不识鱼之在藻之有危意也。”内容也是相同的。

由上可见,《诗说》关于《诗序》非诗人所作的观点,以及对各篇《诗序》的个案分析,都与《诗集传》、《古史》吻合,其为一人之辞盖无可疑。

《诗说》、《春秋说》,茅氏既将其与《易说》同列,又没有特别交待其特殊来历,说明它们与《易说》等其他文章一样,同取于栾城文集,三篇文字在版本上是有依据的,从而排除了其他资料“妄为附益”的可能。其中,《诗说》的观点与《诗集传》、《古史》吻合,《春秋说》的观点也与《春秋集解》无殊,两篇文章在内容上与苏辙思想的一致性,又排除了他人文章窜入的可能。因此,我们可以说,《诗说》、《春秋说》本是苏辙作品,只是长期未被重视罢了。《诗说》、《春秋说》两篇反映了苏辙重要的经学思想,特别是其怀疑《毛诗》小序的观点在这里得到充分展开,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和《春秋》始隐终哀的用意,在这里也得到专门探讨,二文是我们研究苏辙“诗经学”思想和“春秋学”成就的宝贵文献,弥足珍贵!不可等闲视之。

(后记:《诗说》、《春秋说》由李冬梅提供线索,由舒大刚录出并撰文。)

注释

①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栾城集提要》,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1328页。

②栾贵明《苏轼苏辙集辑佚》,《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

③曾枣庄、马德富《栾城集拾遗》,《栾城集》第三册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④刘尚荣《苏辙佚著辑考》,《文学遗产》1984年第3期。

⑤刘尚荣增辑本《苏辙佚著辑考》,附《苏辙集》第四册后,中华书局1986年陈宏天、高秀芳校点本。

⑥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全宋文》(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46、47册,曾枣庄、舒大刚编《三苏全书》(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9册,所收苏辙文,也漏收《诗说》、《春秋说》。

⑦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于苏辙《诗》学著作,曾将《诗说》与《诗论》并举,惜未指出该篇与《春秋说》被人忽略的事实。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54页。

⑧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六四,《颍滨文钞》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茅坤万历己卯《唐宋八大家文钞原序》,《唐宋八大家文钞》卷首。

⑩宋刻本《苏文定公文集》,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凡九十六卷。

11茅坤《颍滨文钞引》,《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四五。

12《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栾城集提要》,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13《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唐宋八大家文钞提要》:“说者谓其书本出唐顺之,坤据其稿本,刊版以行,攘为己作,如郭象之于向秀。”说明茅氏本自唐顺之,然唐顺之又本自何处,当容别文详考。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