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嘌唱”考论(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赵义山  点击:次  时间:2001-08-1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嘌唱”与当时比较高雅的“小唱”相对,是一种通俗的演唱伎艺,对于它的俚俗之风,

宋代一些崇雅卑俗的词人曾表示出一种鄙视态 度,如沈义父《乐府指迷》说:“吾辈只当以古雅为主,如有嘌唱之腔,不必作,且必以清真及诸家目前好腔为先可也。”作为一种通俗的演唱伎艺,它最初可能只是流行在市井勾栏中的一种演唱方式,但因为其通俗性,深受市民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逐渐与“小唱”、“说唱”等伎艺分庭抗礼,成为一种专门的演唱伎艺,而且有了专门的“嘌唱”演员。如北宋时著名的“嘌唱”演员,有《东京梦华录》卷五所记之“嘌唱弟子张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团等”;南宋时,有周密《武林旧事》卷十(下)所记之“嘌唱赚色:施二娘、时春春、时住住、何总怜、童二、严偏头、白大鼻、葛四、徐胜胜、耿四、朱安安、陈伴伴、余元元、钱演奴”等。由此可见“嘌唱”在宋代流行的盛况。

有了专门的“嘌唱”伎艺和演员,当然也就有一些适合嘌唱的专门歌曲。这些歌曲,或“即旧声而加泛滟”以成之新声,或根据其演唱特征专作嘌唱之曲,即沈义父劝人“不必作”的“嘌唱之腔”。尽管沈义父这样的文人雅士反对“嘌唱之腔”,但媚俗之风,其势难挡,好之者或不在少数。如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下“银花”条载,南宋时华文阁学士高文虎侍妾银花“善小唱、嘌唱,凡唱得五百余曲”,这“五百余曲”中的“嘌唱”之曲,当然有“即旧声而加泛艳”以成新声者,但更多的恐怕是文人或艺人所作的“嘌唱之腔”,即前文所引耐得翁所说的“上鼓面”唱的“令曲小词”。

在宋代,不仅“嘌唱”主要为“上鼓面唱令曲小词”,有时“小唱”亦能歌“令曲小词”。如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有云:

更有小唱,唱叫执板慢曲、曲破,大率轻起重杀,匠谓之“浅斟低唱”,若舞四十六大曲,皆为一体;但唱令曲小词,须是声音软美,与叫果子唱耍令不犯腔一同也。

吴氏在这里说得很明白:在一般情况下,“小唱”演唱的是比较高雅的“慢曲、曲破”;但是,当它唱“令曲小词”的时候,就必须要“声音软美”,不能“与叫果子唱耍令不犯腔一同”,这与“嘌唱”的歌令曲小词“与叫果子唱耍曲儿为一体”哈好相反。由此可知,宋代的令曲小词,是“小唱”和“嘌唱”的歌唱对象,尤其是“嘌唱”所歌唱的主要对象,只不过小唱唱“令曲小词”时,要求用雅调,嘌唱则多用俗腔。于天池先生把“令曲小词”与“小唱”、“嘌唱”并列起来,作为一种歌唱伎艺,窃以为是不妥的。

“嘌唱”最初在市井勾栏中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后来逐渐流行到上流社会。如《都城纪胜》所云:嘌唱“本只街市,今宅院往往有之”。耐得翁这里所说的“宅院”,当指达官贵人之家的高宅大院。像高文虎那样专门养一位善小唱、嘌唱的歌伎在家,当不在少数,耐得翁所谓“今宅院往往有之”,即可见风气之盛。“嘌唱”不仅由市井勾栏唱进贵族高宅大院,而且还唱入宫廷,效技御前。《武林旧事》卷七载,乾道三年(1167)三月圣驾春游,曾“看小内侍抛彩球、蹴秋千。又至射厅看百戏,依例宣赐。回至清妍亭看荼蘼,就登御舟绕堤闲游。亦有小舟数十只供应杂艺、嘌唱、鼓板、蔬果,与湖中一般”。既然“嘌唱”伎艺已经堂而皇之地作为御前供奉,还有谁敢鄙弃它“本只街市”的俚俗身份呢?

“嘌唱”是什么时候雅化的?我以为是它在北宋中后期“上鼓面唱令曲小词” (见前引耐得翁语) 的时候。当“嘌唱”初兴,相对于“执拍板唱慢曲、曲破”的“小唱”来说,当然比较通俗,如果说 “小唱”在当时主要唱传统雅曲,“嘌唱”便主要唱流行俗曲,即“令曲小词”,但因为其通俗流行,影响广大,所以很快有了专门的演员在市井勾栏中从事职业化和商业化的演唱,于是有了雅化提高的要求和条件,“上鼓面唱令曲小词”,便是一种雅化的表现。耐得翁所谓“上鼓面”,指的是以鼓板等器乐合奏,在宋代主要用鼓、拍板、笛三种乐器,吴曾《能改斋漫录》“禁蕃曲毡笠”条所载“崇宁、大观以来,内外街市鼓、笛、拍板,名曰‘打断’”,便记的是当时鼓板器乐合奏的情形。于天池先生以为“小唱是按传统用拍板节乐,嘌唱则用鼓控制节奏”,显然是对“上鼓面”理解得过于狭隘了。“嘌唱”要能够“上鼓面”,以众多器乐伴奏,它这时所唱的“令曲小词”,就远非一般的“叫果子唱耍曲儿”可比了。“嘌唱”雅化提高后,不仅与“小唱”分庭抗礼,而且逐渐胜过小唱。当然,二者也相互影响,到宋末元初,最终合流成元人所说的“小唱”了。对于“嘌唱”相当于元人所说之“小唱”,限于篇幅,笔者将另文考述。窃以为,弄清“嘌唱”与“小唱”的真实面目,对于考察词曲文学的演变发展,尤其是词曲文学的雅俗转化与融合等,有很重要的意义。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