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归安姚氏所编刻《凤墅残帖释文》卷五,即原《凤墅法帖》卷十七“南渡文艺帖”之“辛稼轩”名下,收有辛弃疾书信一通。经查检几种辛氏文集,如清人辛启泰刻《稼轩集钞存》,邓广铭先生《辛弃疾诗文钞存》,以及由邓广铭先生辑校审订、辛更儒先生笺注之《辛稼轩诗文笺注》,均未收此文,故可确定其为稼轩佚文无疑。根据姚氏释文,该书信连署衔、署名在内计三十行,今先抄录其全文如下:
弃疾坎壈之迹,奔走半天下,二三十年间,名公巨卿、硕生鸿儒,弃疾不佞,皆获伏下风而接余论,独一世伟人,每有惄如调饥之叹。初春入都,得望温厉,遂降此心。且蒙顾睐接纳,如平生欢,其何幸如之!猝猝南征,八月间始交贱事,求访故事,当以吏椟上罢,任不胜任之谢。然区区庸敬,岂所以施诸达人大观之前!弃疾则陋矣,言之汗下。
载惟察院问学之富、践履之实,忠肝义胆可以贯日月而沮金石者,固已见之议论之余矣。海内学士日俟廷告,由禁林而上政途,盐梅霖雨之事,不于门下,将谁属乎?弃疾泚笔以俟修庆。
弃疾求闲得剧,衰病不支。冠盖如云,朝求夕索,少失其意,风波汹涌,平陆江海。吁,可畏哉!弃疾至日前欲先遣孥累西归,单骑留此,即上祠请。或者谓送故迎新,耗蠹属耳,理有未安,少俟来春,当伸此请。故应有望于门下宛转成就之赐也。
三山岁事得中熟,然亦不敢不为救荒
之备。弟才薄力腐,任大责重,未知济否。 尚幸警诲,引睇实荣。伏纸不胜依归之剧。右谨具呈。
朝奉大夫、集英殿修撰、权知福州军州辛弃疾劄子。
《凤墅法帖》原为南宋曾宏父所编,系根据其家藏宋人手泽,特别是时人与其父三复(字无玷)往还书信,编刻而成,元、明以后已残,至清,数家各得其一部分,以其原书多草、行体,诸家分别为主释识,而归安姚氏所刻《凤墅残帖释文》十卷,虽仅及曾宏父原刻四十卷之四之一,然就现存情况看,已最为完本。其文献真实性,可由历代名家的题跋得到证明,这里拟引用乾隆三十四年(1769)著名学者钱大昕的跋语作说明。钱氏云:“《凤墅法帖》者,南宋曾宏父幼卿所刻,正帖二十卷,续帖二十卷,皆宋人书。其云‘凤墅’者,镌于庐陵郡之凤山别墅故也。予所得仅两卷,一为‘南渡名相帖’,一为‘南渡执政帖’。……卷中所载,皆诸公书翰,而与其父少师往还之帖居其太半。古人书问,不轻假手门客。行草大小疏密不拘,要皆秀逸可爱。宏父未冠失所怙,然藏弆手泽久而不忘,亦征名臣之有后矣。”跋中“与其父少师往还之帖居其太半”一句,最关紧要,它十分清楚而雄辩地说明了曾氏此帖的文献来源和文献真实性。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赵希弁《附志》著录有曾宏父《凤墅帖》二十卷,《画帖》二卷,《续帖》四卷,当是曾氏刻石未全时本。而残存之《凤墅法帖》,现藏上海图书馆,据悉,已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影印本对观摩、赏鉴宋人法书,无疑是最好的版本。而本文所据之底本,乃清人之释识本,即前文所称《凤墅残帖释文》。今日所见之《释文》,亦有三种版本,其一即钱氏所藏二卷本,见录于《贷园丛书初集》、《丛书集成初编》两种丛书中,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均另藏有清抄本;其二为叶氏藏八卷本,所知仅有南京图书馆藏清赵氏非昔轩抄本,清赵宗建为之校、跋;其三为十卷本,最为全本,亦即本文之底本,她是合叶氏、钱氏所藏汇刻而成,前八卷排以“释文一”至“释文八”之序,当来自叶氏藏;后二卷以“释文上”、“释文下”标卷次,当来自钱氏藏。书口下题“咫进斋丛书 归安姚氏刊”,而考归安姚氏光绪九年刊《咫进斋丛书》,并无此书,当是未及收入者,此足以补其缺。
此通佚书对研究辛弃疾在绍熙年间的一些行实和心态,具有重要价值。
《宋史》卷四〇一辛弃疾传云:“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召见,迁大理少卿,加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邓广铭先生《辛稼轩年谱》指出:光宗绍熙三年(1192)春,稼轩赴福建提点刑狱任;秋九月,安抚使林枅卒,稼轩摄帅事;十二月,由三山赴行在。绍熙四年春,光宗召见于便殿,奏对,迁太府少卿(邓先生据楼钥《攻媿集》中制词改《宋史》本传);秋,加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绍熙五年,秋七月,以谏官论列罢帅任,主管武夷山冲佑观;九月,又被论列,降充秘阁修撰,并于该年再到期思卜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