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辛弃疾何以崇赏杜(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房日晰  点击:次  时间:2001-08-1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绍熙三年壬子(1192)春,辛弃疾赴福建提点刑狱任经崇安时,特至武夷精舍拜会朱熹。以后与朱熹游从甚繁,情谊甚款。朱熹在《答辛幼安启》、《朱子语类·中兴至今人物》、《朱子语类·杂记言行》都论及辛弃疾。绍熙四年癸丑(1193),稼轩在被召赴行在途中,途次访朱熹与建阳,劝其赴任就经略安抚使。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卒,稼轩为文往哭之。《宋史·辛弃疾传》云:“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从他后来和朱熹关系亲近以至如此评价,足见杜斿初访之功高。

杜斿于1200年再访辛弃疾时,辛长期闲居,因世态炎凉,门可罗雀;而声气相投之故人远道来访,自然兴奋之至。二人相得甚欢,恨不永久团聚。因此,在别离时,感情显得特别热烈:

落花时节,杜鹃声里送君归。未消文字湘累,只怕蛟龙云雨,后会渺难期。更何人念我,老大伤悲?  已而已而。算此意,只君知。记取岐亭买酒,云洞题诗。争如不见,才相见便有别离时。千里月两地相思。 (《婆罗门引》[别杜叔高。叔高长于楚辞])

此词抒发了极强烈的郁勃的爱国激情。意谓杜斿非池中物,终当风云际会;而自己功业未就,老大伤悲,此情只有杜知。挚友短促的相会而又别离,徒然引起感情的波澜。“争如不见,才相见便有别离时”,离情之苦,以见其二人友情之深。 又如《上西平》[送杜叔高]:

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看天上多少浮云?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夜来风雨,春归似欲留人。  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更能几字尽殷勤。江南日暮,何时重与细论文?绿杨阴里,听《阳关》门掩黄昏。

此词前半阕大笔濡染,写二人相会的时令与政治背景。后半阕写送别:“尊如海”以下四句,赞其气豪与善诗。如此挚友相别,怎能不产生无穷无尽的感伤?可谓情真意切,“字在纸上皆轩昂”了。从这些词不难看出,辛弃疾与杜斿有着共同的爱国热忱与激情。也使人感到,词人知己难觅,而杜斿的诗酒风流,爱国热情,令人不禁拍案激赏。因此,辛弃疾对他十分友好,在他们短短的相聚期间,辛弃疾写了2首诗,11首词。除上文列举的两首词外,余如《武陵春》[走来走去三百里]、《锦帐春》[席上和杜叔高韵]、《浣溪沙》[别杜叔高]、《玉蝴蝶》[追别杜叔高]等,都是感情深挚之作。由此可见两人相处感情融洽,亲密无间。他们已有很深的情谊,绝非泛泛之交。

辛弃疾与杜斿之兄杜旃也有很深的交往,他有《水调歌头》[即席和金华杜仲高韵,并寿诸友,惟釂乃佳尔],写出了他们相交的感情。后来,辛弃疾帅浙东时,曾为其开山田。高翥《喜杜仲高移居清湖》题下有自注云:“稼轩为仲高开山田,仲高有《辛田记》。” (《全宋诗》卷二八五九) 杜旃是“金华五高”中颇有才华的一位,今存《癖斋小集》,存诗20首,是杜氏五兄弟中存诗最多者,惜为《全宋诗》失收。

杜氏是金华的名门大族,“金华五高”在当地声名藉甚,他们与地方官员、文人学士有着广泛的交游。除上文提到的叶适、高翥等人外,还有陆游、项安世等都与之有酬应诗传世。朱熹在政治思想上或与陈亮、辛弃疾有异,然在爱国抗金、收复中原的壮志上却是一致的。杜斿在调解辛、朱之间的矛盾上起了良好的作用。如此等等,都加深了辛弃疾对杜斿的崇赏。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