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宋词题材演进的新型南方文化背景(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许伯卿  点击:次  时间:2001-08-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仔细分析起来,我们说宋词是在新型南方文化的浸染下发展起来的,除去文化沿革、国家政治和地域特色这三大因素外,尚有以下数端:

第一,随着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特别是南宋偏安江左,南方人才日益繁盛,最终远远超过北方,而词人亦与焉。据唐圭璋先生《两宋词人占籍考》,宋代词人地域分布多寡次序如下:浙江200人,江西120人,福建91人,江苏71人,河南52人,安徽41人,四川46人,山东27人,湖北16人,湖南15人,陕西14人,广东7人,山西6人,河北28人(含占籍未详之帝王及宗室)。与此相应,南方词作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北方,于是宋词的题材和风格也就日显南方特色了。

第二,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好奇心的驱使 下,对异域风情,总是充满幻想,饱览之,吟赏之,甚至见异思迁、乐以忘归。建炎南渡后,面对山河之异,一部分中原词人化悲痛为力量,戮力王室,为国事奔走呼号,希望克复神州;另一部分中原词人却只是吟赏烟霞,偎红倚翠,自我消解或麻醉。而南人虽无流离失所之苦,甚至有某种地域上的优越感,但忠君大义和社会责任感却可能使其中部分人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投身火热的民族救亡图存运动。至于那些虽出身南方却宦游中原的词人,自与中原土著词人一样,都要承受颠沛奔波之苦,虽无亡家之痛,国破之恨却是一样的;又因为亲历变故,其忠君爱国的热情及其浓度,与一直在本地生活的南方土著词人当有所区别。以建炎南渡为契机,南人的轻捷聪敏、温和细腻与北人的庄重贞刚、慷慨悲壮,终于在更深层次上相互结合,南人兼具北性,北人兼具南性,殊途同归,使南、北双方词人在取材上趋于一致。而南渡后共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背景,则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广大词人取材的南方性。

第三,如果说建炎南渡刷新了南、北词人的区域文化背景,并使之可能转移各自取材的兴趣;那么对北宋词人而言,其取材则更多受传统词体观念、生活阅历和个人兴趣的支配和影响。然而,这里要强调的则是,北宋虽定都北方,但其词体创作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奉《花间集》为宗,沿袭晚唐五代的余风;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宋词与晚唐五代词一样,也都是南方文化的产物。北宋词人不问南北多喜作“侧辞艳曲”,其性格中的地域差异“集体无意识”地屈从于“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比如贺铸是河南卫州人,晁端礼为山东巨野人,李之仪为山东无棣人,杜安世为陕西京兆人,而此数家题材构成中,无一不以艳情、闺情两类题材高居榜首,杜安世《寿域词》甚至以四十六首闺情词、54.76%的份额,在其仅有的十二类题材类型中独占鳌头,完全承袭了晚唐五代词“男子作闺音”的传统。

上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遂使宋词浸染上浓重的南方文化色彩,并在总体上遮掩了词体取材上的南北地域差异。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宋词题材演变史上,大力拓展取材范围,并开创“豪放”一派的词家,竟多为南人,比如吴县范仲淹、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平黄裳、金华黄庭坚等。

从南方词家取材多样化,以及开拓新风尚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南方词家一些共同的特质。南方较北方开发较晚,因此也较北方少受传统的束缚,心态开放,对外来新鲜事物较少排斥情绪,易于接受;而南方人固有的聪敏轻捷,更使之乐于、善于掌握和利用新鲜事物,并加以发扬。晁说之《景迂生集》卷一三《南北之学》云:“师先儒者,北方之学也;主新说者,南方之学也。”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四云:“江西士风,好为奇论,耻于人同,每立异以求胜。”《宋史·地理志四》亦云两浙“人性柔慧”,“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而黄裳在《演山集》卷一八《重修澶州学记》一文中也指出:“北方之学,多在口耳之间;若夫绪余论类,意致神遇,则得之鲜矣。”对于词这种新兴文体,南方人也较北方人少有成见,敢于、乐于进行多种尝试,包括取材方面。建炎南渡以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和南方风物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北方作者也一改创作旧习,转变为取材多样、风格多变的杰出词家,朱敦儒、赵鼎、向子、陈与义、韩元吉诸人皆是也,女词人李清照也有杰出的表现。

说宋词在整体上是新型南方文化的产物,并不否定一些词家或因游历不广,或因故土情深,或因职责所在,或因异域奇观,或凡此数因兼具,而在取材时有所偏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比如晁补之取材日丰、风格渐豪,除受苏轼影响、仕途偃蹇这些外因外,其自身所具有的北方人的坦易磊落气质,当是其内因。出于北方人的气质、性格原因,而使词体创作呈现北方文学色彩的词家还有邠州张舜民、韩城张、历城李冠、曹州刘潜等人,这些人存词虽少,却都有佳作流传众口,且皆为豪放词。与晁补之诸人不同,阳曲王安中作词偏爱风土、景物类题材,则或出于北方人对故土风物的熟悉和矜夸。明人毛晋《初寮词跋》尝称其“《安阳好》九阕,《六花》冬词六阕,为时所称”。可惜这样的地域特色鲜明的北方词家太少,作品也不多,未能对宋词题材构成的南方化倾向起到明显的阻抑、平衡作用。

至于辛弃疾,他以中州俊杰之资,抱忠仗义,渡江投宋,作词兼融南北之长,取材丰富,风格多样,成为宋词史上继苏轼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其英武刚大之身和噌吰嘡嗒之词,泽被整整一代词人。但辛弃疾南渡后孤危一身的处境,使他有志难伸,抱恨终生,于是每借咏物、写景、艳情、羁旅、闺情之类题材排遣抑郁、消磨光阴,甚至直接以“闲愁”为题材,豪放之外,词风时显婉约,而这些表现无疑也都有南方文化的影响在内。

综上所述,宋词乃是在不断更新的南方文化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建炎南渡后形成的新型南方文化,不但使南方词家积极尝试各种题材类型,也拓宽了北方词家的取材范围,创作出许多既富时代气息又有南方文化特色的作品。据笔者统计,经过南北词人的共同努力,宋词题材类型从《花间集》的二十二类增至三十六类,基本做到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云“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文体表现功能终于得以比较充分地实现。在宋词“题材类型多样化”、“情志一体化”文体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新型南方文化建功甚伟。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