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从女性自觉意识到学术圆通之境 ——评常彬《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
来源:  作者:杨义 冷川  点击:次  时间:2001-08-2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关键词】 《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常彬 著)

  一部好的研究著作应该在相应的学术领域中具有自己独有的贡献。读常彬的新著《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其独到之处使我们感受到把女性文学单一研究视角融入文学史多维透视的学术发展历程。

  对女性文学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随着晚清中国学术思想的转型和新文 学运动的发生,“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女性”意识也相应趋于自觉。一批得风气之先的文学史家如谢无量、梁乙真、谭正璧等,开始系统地梳理历史上被长久忽视的女性作家的创作活动;与此同时,新文学运动的批评家们则对不断出现的女性写作保持了长久的关注,其中茅盾、阿英等人堪称翘楚。这些努力无疑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基础。第二个阶段则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开始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并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种极具批判锋芒的理论资源,女性主义重在反思父权制所主导的文学传统对女性意识的遮蔽和扭曲,对文学经典的生成机制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希冀建立起一种更为公正合理的文学史写作模式。现如今,女性主义似乎已经不再“前卫”,对于现代文学研究者而言,它已不仅是一种批评工具,同时也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时刻保持反省意识的方式之一。从大的文化背景上看,女性主义和其他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一样,成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仍在延续的“文学史重写”工程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推动力量;在这一领域,孟悦、戴锦华、王绯、刘慧英、李玲等学者以其敏锐的研究工作为人们所熟知。而常彬的新著《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则在承续以往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以开阔的视野和深刻而充满智慧的表述赢得了自己独立的品格。

  全书以1898—1949年为考察的历史跨度,分析评述了近四十位女性作家的创作情况。作者的学术触角已然跃出了就女性言女性这一相对狭小的领域,致力于考察这一话语实践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女性文学在历史上的沉默处境、到清末民初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再到20年代女性写作一跃而为文坛最为亮丽的风景线,这一路的高歌猛进恰恰应合了历史上启蒙活动的展开和人文主义思潮的传布。30年代影响中华民族命运走向的战争风云使得女性话语隐显错陈,女性的价值立场和民族的命运之间进行着艰难的调试;到40年代,意识形态的强化和文学体制的逐步完善所展现出来的规训和整合其他文化资源的强大力量,终于使得女性立场渐行渐远、并最终归于消隐。作者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话语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考察,力图揭示隐含于现象之下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成因。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