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附录于《剪灯新话》之末和收录于通俗类书的《秋香亭记》,二者异文竟多达47处,其因于《剪灯新话》成书40多年之后,在“旧本失之已久”的情况下,瞿佑重写了《秋香亭记》,后来又将这种重写保存到晚年的校正本中。《秋香亭记》的异文往往文义俱通,并非文字讹误,实是前后两种不同的自传心态所致。《剪灯新话》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初至六月间创作完成,对古代优秀小说进行了因袭和参考,晚年定本很大程度上在涂抹模仿因袭痕迹。
【关键词】 《秋香亭记》;《稗家粹编》;异文;自传心态;《莺莺传》
《剪灯新话》所附录的爱情悲剧《秋香亭记》,现在被学界视作瞿佑的自传体小说,在瞿佑研究中也往往被直接当作了史实。但是,现存《秋香亭记》却有两种版本,体现出瞿佑前后不同的自传心态。
一、两种《秋香亭记》
正德辛未杨氏清江堂刊本、朝鲜《剪灯新话句解》本、日本《剪灯新话句解》本都附有《秋香亭记》,文字一样,没有变化[①]。《秋香亭记》也曾被收入各种选本,如通俗类书《万锦情林》卷二(无目有文)、林近阳本《燕居笔记》卷六、余公仁本《燕居笔记》卷七、胡文焕万历二十二年(1594)撰序编辑的《稗家粹编》(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文会堂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影印)卷四都收有《秋香亭记》,前三种相同,最后一种仅有二处微异,应出自同一版本。
但是将《剪灯新话》本所附录和通俗类书等收录的《秋香亭记》进行比较后,我惊讶地发现,二者的异文竟多达49处。试举三例:
1.适高邮张氏兵起,三吴扰乱,生父挈家南归钱唐,展转会稽、四明以避乱;女家亦北徙金陵。(《稗家粹编》,本文所引从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下同)
适高邮张氏兵起,三吴扰乱,生父挈家南归临安,展转会稽、四明以避乱;女家亦北徙金陵。(《剪灯新话句解》,本文所引从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本,下同)
“钱唐”、“临安”乃地名之换,与讹误等没有关系。
2.音耗不通者二载。洪武初,国朝统一,区夏道途、行李往来无阻。(《稗家粹编》)
音耗不通者十载。吴元年,国朝混一,道路始通。(《句解》)
二句文义皆通。改变处较多,明显是内容上的修改。
3.在“苍头回报,生虽怅然绝望,然终欲一致款曲于女,以导达其情,遂市剪彩花二盝,紫绵脂百饼”之后:
以其负约,不复作书,止令赉二物往,以通音问。苍头至门,趑趄进退,未敢遽入也。值女垂帘独立,见其行止,亦颇识之,遽卷帘呼问曰:“得非商兄家旧人也?”苍头曰“诺”,遂以二物进,并致生意。女动问良久,泪数行下。乃剪乌丝襕为简回生。(《稗家粹编》)
遣苍头赍往遗之。恨其负约,不复致书,但以苍头己意,托交亲之故,求一见以觇其情。王氏亦金陵巨室,开彩帛铺于市,适女垂帘独立,见苍头趑趄于门,遽呼之曰:“得非商兄家旧人耶?”即命之入,询问动静,颜色惨怛。苍头以二物进,女怪其无书,具述生意以告。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辞,以酒馔待之。约其明日再来叙话。苍头如命而往。女剪乌丝襕修简遗生。(《句解》)
《稗家粹编》本简洁、顺畅,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句解》本则添加了三个信息:王氏情况、采采酒馔招待苍头、“约其明日再来叙话”,也是内容上的变更。
特别是采采与商生书信一段,异文很多,容待下文再论。
于此可见:第一,异文普遍不是“脱略”和“讹误”,而是文义俱通,刻者(抄者)或者书坊既不必要也无须如此修改,显然是作者所为;第二,异文多,刻者(抄者)或者书坊既无如此水平,也无如此时间和精力进行修改,应是创作者本人所为;第三,异文的变更非常符合作者前后的创作心态。它们都是作者自己的文字,只不过是前后修改的不同罢了。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修改的因缘。唐岳永乐庚子秋八月即永乐十八年(1420)所作《<剪灯新话>卷后志》云:
后出守瑞州,地远事繁,睽隔久之。适以事移漯阳,先生(即瞿佑)亦继至,朝夕请益,语及《剪灯新话》,云旧本失之已久,自恨终不得见矣。既而,赵公由太宗伯转夏官司马,奉命同监察御史郑君贵谟等按临关外,因至漯阳。公余,谈及先生《秋香亭记》,俾予求稿,先生书之以奉。
《剪灯新话》“旧本失之已久”的情况,瞿佑在《重校<剪灯新话>后序》中亦曾提及:“自戊子岁(1408)获谴以来,散亡零落,略无存者。……简遇一二士友求索旧闻,心倦神疲,不能记忆,茫然无以应也。”赵公(即赵羾)“由太宗伯转夏官司马”,任兵部尚书,在永乐十五年(1417)十一月,“按临关外”则在永乐十七年(1419)。赵羾委托唐岳索要《秋香亭记》时,瞿佑73岁,距《剪灯新话》的成书已经相隔42年。[②]瞿佑“书之以奉”,只能是凭记忆来书写了。即使记忆再好,也肯定有差。所以我认为,瞿佑几乎是在再创作了,存在很多异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瞿佑凭记忆重写《秋香亭记》后的第三年,也就是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瞿时75岁,有机会为胡子昂等人校正《剪灯新话》时,毫无疑问会将1419年的“修改”保存到晚年定本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句解》本。《剪灯新话》的其它篇目多有语句的变动,但是没有《秋香亭记》的力度大,其原因,应该与瞿佑1419年的这次“修改”有关,而其它篇目仅在原来的文字基础上进行修改。
所以我认为,现在存在两种《秋香亭记》,应不是虚言。很明显,《稗家粹编》本属于早期刊本,《句解》本为晚期刊本,下文将分别以《稗家粹编》本和《句解》本来表示。
二、 不同自传心态
永乐十九年辛丑(1421),距《剪灯新话》的成书已经44年之后,时届75岁高龄的瞿佑这样看待前作:“彼时年富力强,锐于立言,或传闻未详,或铺张太过,未免有所疏率。今老矣,虽欲追悔,不可及也。”同时又认为:“盖是集为好事者传之四方,抄写失真,舛误颇多;或有镂版者,则又脱略弥甚。”[③]如果确是这样,重校本的重点自然在改正“舛误”、“脱略者”方面。但是事实上,如上举数例,《秋香亭记》的改动并非因为“失真”、“舛误”、“脱略”、“传闻未详”、“铺张太过”,而主要是前后两种不同的自传心态所致。
今天我们完全已经把《秋香亭记》当作瞿佑的自传来看待,但是当初人们却并非这样肯定,洪武十三年(1380)夏四月钱塘凌云翰序《剪灯新话》时还说:“至于《秋香亭记》之作,则犹元稹之《莺莺传》也。余将质之宗吉,不知果然否?”因为写作《秋香亭记》时,瞿佑或许是有所顾忌,因而虚构成分较大,半遮半掩,我们且来看前后的变化。
浦城已殁,商氏尚存。生自幼以聪敏为戚党所称。商氏即生之祖姑也。尝抚生指采采谓曰……是时生始弱冠,女年及笄,日相嬉戏于宅中秋香亭上。(《稗家粹编》)
浦城已殁,商氏尚存。生少年,气禀清淑,性质温粹,与采采俱在童丱。商氏即生之祖姑也。每读书之暇,与采采共戏于庭,为商氏所钟爱。尝抚生指采采谓曰……(《句解》)
按照古代传统,弱冠二十岁,及笄十五岁。而张士诚起兵在至正十三年(1353),十六年(1356)据湖州、常州、杭州。那么,“生始弱冠,女年及笄”在“三吴扰乱”之前,据此推算,“三吴扰乱”时商生已23岁,女18岁了。然而瞿佑生于1347年,“三吴扰乱”时才9岁。很明显,在年纪上,商生与瞿佑相差很远,《稗家粹编》的虚构成分较多。然而《句解》改为“生少年,气禀清淑,性质温粹,与采采俱在童丱”。“童丱”意在年幼,就很符合瞿佑“三吴扰乱”时9岁的史实了。
《稗家粹编》中,在“生始弱冠,女年及笄”的情况下,生、女“日相嬉戏与宅中秋香亭上”,也有不甚合情理处:一者男女已经长大成人,应有所避忌;二者“日相嬉戏”,与前文所叙“生严亲以生年幼,恐其怠于笔砚,请俟他日”不合。然而《句解》改为生与采采“俱在童丱”,“每读书之暇,与采采共戏于庭”,就较合乎日常情理了。
可见,《稗家粹编》的虚构性在《句解》中已经减弱,自传性明显加强了。在细节方面,晚年定本也越来越具体化:
至正间,有商生者,随父宦游浙江[④],寓居吴郡。(《稗家粹编》)
至正间,有商生者,随父宦游姑苏,侨居乌鹊桥。(《句解》)
《稗家粹编》本还较含糊,但《句解》本已经将瞿佑出生钱唐、寓居姑苏(苏州)的生平真实透露出来了。如果再加上瞿佑晚年《归田诗话》及其诗歌的关涉和暗示,如“桂老花残岁月催,秋香无复旧亭台。伤心乌鹊桥头水,犹往阊门北岸来”(《过苏州三首》其二)显示出来的“桂老”“秋香亭”“乌鹊桥”等特定信息,明眼人一看就知,也就等于坦承《秋香亭记》是自传了。
则女已适太原王氏,生一子矣。(《稗家粹编》)
则女以甲辰年适太原王氏,有子矣……王氏亦金陵巨室,开彩帛铺于市。(《句解》)
在《稗家粹编》里,对采采的去向只提供了一个信息,“适太原王氏”,但是籍贯太原的金陵王氏何其之多,显得很是隐讳。但是《句解》于此之外还提供了三个重要信息:甲辰年(1364)、金陵巨室、开彩帛铺,就等于一步步缩小范围,简直可以按图索骥、具体指认了。
生之友山阳瞿佑,与生同里,往来最熟,备知其详。(《稗家粹编》)
生之友山阳瞿佑备知其详。(《句解》)
《稗家粹编》强调山阳瞿佑“与生同里,往来最熟”,遮遮掩掩,有意让人不将二者混同,但是又确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疑。《句解》本将此删去,其原因恐怕是自传性质已经公开,完全没有掩盖的必要了。40多年过去了,《秋香亭记》自传的事实已为人知。晚年定本更加忠实于历史,恢复历史本真,也就不必隐讳了。
(秋香亭)上有二大桂树,垂荫婆娑。中秋之夕,家人会饮,生、女私于其下誓心焉。(《稗家粹编》)
数岁,遇中秋月夕,家人会饮沾醉,遂同游于生宅秋香亭上,有二桂树,垂荫婆娑,花方盛开,月色团圆,香气秾馥,生、女私于其下语心焉。(《句解》)
《稗家粹编》本中,生、女已是成人,“私于其下誓心焉”就含有男女欢会之后的海誓山盟性质(也与下文采采的书信所言“昔日欢情”一脉相承)。然而《句解》中“生、女私于其下语心焉”则完全是少男少女朦朦胧胧的爱情憧憬,更多花好月圆的浪漫氛围。去掉了虚构成分,还其爱情本真,体现出来的青梅竹马的纯情也就更加真实和动人。
而且,早期版本以情贯串始终,但晚年改作掺入了情与理的考量。我们来看采采的修书:
伏承来使,具述绸缪。昔日欢情,一旦终阻。自遭丧乱,十载于兹。祖母辞堂,先君弃室。茕然形影,四顾无依。欲终守前盟,则鳞鸿永绝;欲径行小谅,则沟渎莫知。不幸委身从人,苟延微命。虽应酬之际,强为笑欢,而岑寂之中,不胜伤感。追思旧事,恍若前朝。华翰铭心,佳音在耳。每孤灯夜永,落叶秋高,往往目断遥天,情牵异域。半衾未暖,幽梦难通,一枕才欹,惊魂又散。岂意高明不弃,抚念过深,加沛泽以滂施,广余光而返照,采葑菲之下体,托萝葛之微踪;复致耀首之华、膏唇之饰,衰容非故,厚惠何施!虽荷殊恩,愈怀深愧!盖自近岁以来,形销体削,面目可憎,览镜徘徊,自疑非我。兄若见之,亦当贱恶而弃去,尚何矜恤之有哉!倘恩情未尽,当结姻缘于来世矣。没身之恨,懊叹何言。拜会无期,忧思靡竭,惟宜自保以冀远图,无以此为深念也。临楮呜咽,情不能伸。复作律诗一章,上渎清览,苟或察其词而恕其意,使箧扇怀恩,绨袍恋德,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稗家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