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聊斋志异》记梦作品的叙事结构(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郭 丽  点击:次  时间:2001-08-2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这类表现人物潜隐心理的梦境,叙事详略得当。梦成为文本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又有心理描写详尽的特征。
  第三类作品的结构多为:个体神思→梦中受到谕示→故事圆满结局。在这类作品中,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类作品兼有上述第一类和第二类记梦作品的结构特点,既有心理活动又有神谕。
  如《柳秀才》篇言“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退卧署幕,梦一秀才(柳神)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神也。哀之,可免。”’令从之,果得免。唯蝗神怒柳神多嘴,将杨柳枝叶咬食殆尽。文中最后说:“或云:‘是宰官忧民所感。’诚然哉!”可谓揭示其文章主旨。与第一类梦境中神灵主动相告不同,此梦的前提是“沂令忧之。”才有下文的“即熟香,捧厄酒,迎拜道左,捉(蝗神)驴不令去”之举。他打动了蝗神,祭神后,蝗虫竟不食沂县的庄稼,保护了百姓。从蒲松龄的内心来说,祭神的威力是打上了深深的问号的。他在《农桑经》中就有如何趋蝗的详细记载。这篇文章主要是赞美了沂令切实关心百姓的高尚品行。
  《孝子》篇言“青州东香山之前,有周顺亭者,事母至孝。母股生巨疽,痛不可忍,昼夜嚬呻。”“周忧煎无以为计。梦父告曰:‘母疾赖汝孝。然此创非人膏涂之不能愈,徒劳焦恻也。”’于是割胁肉为母亲治好了病。周顺亭受到梦示的前提是“忧煎无以为计”,感动亡魂,才治好了母亲的病。
  类似的还有《吴门画工》。此篇演绎了一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颂歌。吴门画工喜绘吕祖,“希幸一遇”,对吕祖一往情深。吕祖因此现身,发挥自身的神异性,让画工梦见皇帝爱妃董娘娘,肖其形,画工由此显贵。
  由上述三篇文章看来,蒲松龄是颇看重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品中的人物不是消极等待,他们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在梦中受到启示,解决了问题。梦境在文本结构中的功能作用甚强,是情节中关键的一环。从叙事过程来看,蒲松龄对这些人物是赞美、景仰的。
  第四类作品:一篇之中往往出现多次梦境,后面每个梦的出现又与前面的梦相照应,这些梦与故事的整体结构密不可分,与情节的发展密切相关。如
《鲁公女》、《连琐》、《成仙》、《白于玉》等篇,似梦非梦,用传奇手法来构思情节,对梦文学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
  《鲁公女》篇言邑令鲁公女暴卒,生为女诵(金刚经),鲁公女因此投胎于河北卢户部家,相约十五年后再相婚配,后二人愿望实现。文本中有三个梦,环环相扣。第一个梦是鲁公女投胎到河北卢户部家,“生怅怅而归,志时日于壁。因思经咒之效,持诵益虔。梦神人告曰:‘汝志良嘉。但须要到南海去。’问:‘南海多远?’曰:‘近在方寸地。”’神人的意思是说须心中时刻有佛,才能得到好结果。所以但明伦评曰:“为爱持诵经曲者指出要旨,以是姻缘,功德不少。”,但又曰:“南海近在方寸地,方寸地即是南海。未有南海不在方寸地者,特恐方寸地未必即是南海耳。”张生梦醒后悟出了神的意旨,“念切菩提,修行倍洁”,且“善行不替”。又因张生念佛虔诚,导致第二个梦境出现:“夜梦青衣人邀去,见宫殿中坐一人,如菩萨状,逆之曰:‘子为善可喜。惜无修龄,幸得请于上帝矣。’生伏地稽首。唤起,赐坐;饮以茶,味芳如兰。又令童子引去,使浴于池。池水清洁,游鱼可数,人之而温,掬之有荷叶香。移时,渐人深处,失足而陷,过涉灭顶。惊悟。异之。”此梦是前一梦的沿续。因第一个梦境受谕示而精诚念佛,菩萨因此请他饮茶、池浴。这本是梦幻,生惊悟后却“身益健,目益明。”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他返老还童,“宛如十五六时。”到卢户部家求婚,为户部所允,户部女却因为张于旦的相貌与以前不相符,啼哭数日而卒。女死后才有第三个梦出现:“生夜梦女来,曰:‘下顾者果君耶?年貌舛异,觌面遂致违隔。妾已忧愤死。烦向土地祠速招我魂,可得活,迟则无及矣。”’这个梦是前面行动的结果,又给人物行动以指示,张生急忙为鲁女招魂而魂归,有情人终成眷属。三个梦在文本结构中所起作用各不相同:第一个梦有谕示色彩,第二梦展示性强,对下文情节的发展亦具有功能的作用,第三梦功能性最强,是文本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可以看出,蒲松龄有目的地利用梦作为作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梦不仅是有灵异的色彩,更重要的是为作品的主旨和文章布局服务。
  又有《白于玉》篇言吴青庵少知名,遇白于玉。白于玉数度吴生,吴生皆不省悟。吴生梦到太虚之中,“以紫衣人有把臂之好,遂使模被奉客。既而衾沈之爱,极尽绸缪。生索赠,女脱金腕钏付之。”吴生一梦醒来,竟见钏果然在衣中。梦与现实完成了统一。十月之后,生又有一梦,“梦紫衣姬自外至,怀中绷婴儿曰:‘此君骨肉。天上难留此物,敬持送君。’……生醒,见婴儿卧模褥间,绷以告母。”上天之事以梦境出现,梦中之事即现实之情。在结构上,两个梦境前后相承,前者为因,后者为果,与整个文本融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姊妹易嫁》有三梦,作用各不相同。第一梦是说一张姓世族,好几次得到梦警:“汝家墓地,本是毛公佳城,何得久假此?”所以将坟迁走。毛公父因避暴雨而埋葬在张家墓地中。由此张姓与毛公结亲,欲以长女妻之。长女不从,次女自愿嫁毛公。第二梦是毛公赶考,经过一店,“店主人一夕梦神曰:‘旦日当有毛解元来,后且脱汝于厄。”’店主人甚喜,且以梦告毛公,毛公亦颇自负。第三梦概述毛公落第,三年后店主人延候如初,且告毛公曰:“‘秀才以阴欲易妻,故被冥司黜落,岂妖梦不足以践?,公愕而问故,盖别后复梦则云。”这三个梦在预示情节的同时,颇有命运天定,又有道德训诫的味道。毛公命当富贵,所以其父能葬佳宅,店主人命中当得毛公之助,故受到梦的启示,才厚待毛公。毛公第一次赶考本应及第,只因阴思以富贵易妻,才落第,一旦知错,必能考中。三个梦在作品结构中不可或缺,特别是第一梦和第三梦,影响了情节的发展。第二、三个梦又有较强的道德训诫的味道,表现出儒、佛思想对蒲松龄的影响。
  《聊斋志异》关注梦在作品中的构架作用,使梦境不仅展示人物心理、预示情节,更是作品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成为情节转换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蒲松龄不仅重视梦的神异性,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一种独特的艺术技巧来运用。文本中现实情境和异域之境的链接,往往通过梦境来实现,这就拓宽了记梦文学作品的范围,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