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生者对死者的微笑(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红孩  点击:次  时间:2001-08-2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语言问题,也是地域问题。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总会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构成,其中语言是诸多要素(如民俗、地理、历史)中最耀眼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语言风格的作家,能写出好的小说来。

  关于人物,近年来好像提的少了,其实这是个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离开了人物,写小说还有多大意义?鲁迅所以伟大,老舍所以经典,赵树理所以受大众欢迎,依我看,主要是他们笔下出现了众多的经典人物。在现当代文学中,中国还有谁比他们笔下的经典人物多?

  当下,有很多头脑发热的作家总说自己的小说如何,我不知道别人的标准,在小说上我看好的就是谁塑造的经典人物多,以及其对地域文化有没有深层的挖掘与描写。两年前,铁凝历时6年推出了长篇小说《笨花》,当时有很多评论家都在引用出版社编辑的内容提要,认为该书是“截取清末民初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近五十年代的那个历史断面,以冀中平原上一个小村子为生活蓝本,以向氏家族为主线,在朴素、智慧和妙趣盎然的叙事中,将中国那段变幻莫测、跌宕起伏、难以把握的历史巧妙地融于凡人琐事当中”,我以为那是不准确的,作者的真正目的是对香雪呼唤(火车)工业文明的颠覆,是对农业文明,即原生态文明的回望。倘不如此,她怎么会大量地用足笔墨对冀中平原的历史、民俗、风物进行工笔细作?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点上,《笨花》与贾平凹的《秦腔》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有些作家朋友认为我对小说的要求过于苛刻,可我必须坚持。文坛毕竟不是一个人的文坛,那种在被窝里出汗自己整天喊热的人实在是病得不轻。但愿我的挑剔能够成为著名作家和获奖作家们头上的一瓢冷水。

  请原谅我,在这篇本该记录我与浩然老师的交往以示作为纪念文章的写作之际,引用了我这么长的一段话。我所以要这样,就是想要说,浩然的文学创作成就,决不是被很多无知的人动辄就以“八个样板戏一个半作家”(半个作家指广州军区的张永枚)那样的政治语调所圈定的。通观浩然老师的所有作品,你会发现,他的文学成就恰恰就在于地域性的胜利,同时也是语言的胜利。顺便说一句,去年10月前后,日本早稻田大学一个叫栗原纯子的研究生,经人介绍反复找到我,希望我能介绍一下浩然老师的情况,她说她研究浩然老师已经好几年了,现在写就一篇一万多字的论文,在大学学报上发表。我问她是日文版的吧?她说她可以翻译成中文。我说祝贺你,你选择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把浩然老师作为研究对象,说明你有文学眼光,而且有世界眼光。栗原纯子听后很兴奋,一再表示如果有机会来中国,她一定要见见浩然老师,到浩然老师笔下的乡村走一走。

  我注意到,浩然老师去世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曾于当日到浩然老师家吊唁,遗体告别那天她又亲自到八宝山为先生送别。以我对铁凝的了解,她这样做,一个是工作关系,她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另一个是老乡关系,铁凝长期在河北生活,成长于河北,成名于河北;再一个是铁凝出于对浩然老师人品和作品的敬重。熟悉铁凝作品的人知道,她的作品深受孙犁、徐光耀等乡土文学作家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建国以来,浩然和铁凝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代。浩然老师的文学成就无疑在铁凝的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屈指数来,在中国数以万计的作家中,能形成风格,可以被称为大师的能有几人?有了这样的地位,浩然老师是不是应该可以为自己鼓掌和欢笑了?!

  在此,我不得不提到另一位乡土文学大师刘绍棠先生。作为生活在京东(冀东)一带的人们,尤其是那些立志从事文学的人,谁能不高举浩然、刘绍棠这两面光辉的旗帜呢?谁又不以他们为自豪呢?如今,这两位前辈大师都已仙去,那么被他们的福荫遮蔽过绿化过的人们,我们该思考些什么,又该做些什么呢?姑且不说唐山的关仁山,大厂的赵德平,就说北京通州的王梓夫,我以为,王梓夫自长篇历史小说《漕运码头》问世后,足以标志他已经成为京东地区继浩然、刘绍棠之后的领军人物。当然,我们看到,在三河、廊坊、平谷、顺义、唐山、蓟县以及通州、朝阳、大兴等地,与王梓夫前后同步以及随后紧跟又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写作者。浩然老师遗体告别那天,我看到更多的恰恰是这样的人们,这些人就像一条条奔流的小溪,欢跃着跳入中国文学的长河。面对着这样的情景,我们能不欢乐吗?我想,即使是浩然老师在天有灵——我宁愿相信他遗像的音容就是他的魂灵,他也会对着我们微笑的。因此,在写那篇卷首语和写这篇文章时,我在最后都是充满微笑的。真的,我们的前人无愧于我们,我们也应该无愧于我们的后人。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