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查慎行和他的《敬业堂诗集》(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洪永铿  点击:次  时间:2001-08-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内容提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查慎行的生活经历,以及诗歌创作情况,并透过查慎行的具体诗作,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从而肯定了查慎行诗歌创作的成就。本文在全面评析查慎行诗歌创作成就的基础上,剖析了查慎行诗歌创作取得很高成就的各方面的原因,指出查慎行在我国旧体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查慎行/诗歌创作/思想内容/风格成就

     查慎行,原名嗣琏,字夏重,清顺治七年(1650年)五月生于浙江海宁花溪(今海宁袁花镇),卒于雍正五年(1727年)秋八月。查慎行年幼时即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天性聪颖,5岁“始入小学”,6岁“通声韵,工属对”,10岁时因作《武侯论》而名传乡党,19岁“读书于武林吴山,从慈溪叶伯寅先生学”,23岁应童子试,54岁时才举进士第。接着当了几年翰林,64岁“乞休归里”。查慎行一生平淡,少有波澜,平生较有戏剧性且对他影响较大的有二事:其一是37岁馆相国纳兰明珠家时,因偶然参加国丧期间演出《长生殿传奇》的宴集而被革斥监生,驱逐回籍,乃改名慎行,字悔余。其二是他77岁时“叔弟润木坐汕谤罪削职逮问”,① 他也“以家长失教,被逮入都诣刑部狱”,至第二年夏五月才“奉赦出狱南还”,不久即一病不起,与世长辞。
    查慎行曾师从于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史学家黄宗羲,年轻时即很有诗名。查慎行自6岁学诗开始,一直至去世前夕才放下诗笔。 终身专心致志的诗歌创作和对诗歌理论的研究,成就了他诗歌创作的杰出成就。查慎行有诗歌结集《敬业堂诗集》传世。《敬业堂诗集》是查慎行诗集的总名,其下分为五十卷,又《续集》六卷,是“编裒其生平之诗,随所游历,各为一集”[1] 者。其末卷《往劫集》起于丁未(1727年)七月,其最后一首《枕上偶拈》有序云“七月二十四早”,其后再无诗存,这应该是查慎行生前的最后一首诗作了。《敬业堂诗集》共收诗五千余首,在我国文学史上,查慎行堪称多产诗人。
        一、查慎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清兵入关以后,江南一带士人抗清斗争前仆后继。至查慎行成年时代,清建国之初的那种反满复明的斗争已先后被扑灭或压制,除西南、西北边隅以外,大规模公开的反清斗争已成过去,清政权已相当稳固,政局已趋于平稳。康熙等一方面继续实施高压政策,残酷镇压汉族的零星反抗,大兴文字狱压制汉族士人;一方面则大事“稽古右文”,以怀柔手段笼络人心,特别是笼络汉族士人。这种双管齐下的政策,对当时士人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政治上,查慎行之辈已不同于明末清初民族意识十分强烈的老一辈士人,大多已在政治上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他们谋求仕途,欲以此实现人生追求。
    当时湖州庄氏史案② 的广事株连虽也曾震动一时,但它给查慎行们的更大影响,只是造成他们对政治的恐惧感,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小心翼翼地为人。所以,在查慎行等人的诗稿中,明末清初顾炎武式强烈的民族感情已逐渐少见。对查慎行这一代诗人诗歌思想成就的评价,似乎不必再拘泥于他们对亡明的态度而滞留在满汉问题上做文章了。对查慎行这一代诗人的诗作,似可转换视角,把着眼点落到他们反映当时现实和指陈时事的态度与深度上来。查慎行的诗,在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方面,与清初诗人多有异处,这一特点当引起我们注意。
        二、查慎行诗作的主要思想内容
    (一)悲天悯人的人格情愫
    查慎行直抒政治理想的诗并不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查慎行的一些诗中感知到这位诗人正直的人格,以及他从政的善良愿望。查慎行于康熙十八年(1679)写的《游兵营》,③记述游湘衡兵营所见:“古哨聚游兵,汛地错犬牙。上下十数里,塘回互周遮。警急一举烽,夜行禁艑艖。茅屋三五间,各自比建衙。门前荫垂柳,屋后编篱笆。”诗人感叹:“恐尔本良民,赋敛逃科差。居然长儿女,戍久还成家。”诗人希望:“何当钲鼓息,再见户口加。”表达了诗人消除战乱,让社会安定繁荣,百姓富裕乐业的美好愿望。
    差不多同时的《渡百里湖》则云:“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在这秋旱的时候,诗人渡湖受阻,他祈求的不是水丰船速,而是减轻农民的苦难。诗人表示如能普降甘霖,解除旱情,以从民欲,那么即使自己在旅途上要增加波涛的风险,甚或为此牺牲也在所不惜。
    康熙三十四年(1695),诗人写下《朱仙镇岳中武祠》一诗,此诗首联即称:“平生感愤兴亡际,往往无端借裂眦。”称颂岳飞:“千秋乃有岳将军,欲雪斯惭出奋臂。曾经读史浮大白,况到提戈用武地。一条衣带指黄河,倒卷狂澜作余势。当时大业已垂成,谈笑收京俄顷事。乞和语出金人口,二帝归如反掌易。南内何妨奉上皇,中原未必虚神器。”指责南宋朝廷:“可怜计算不出此,奸相逢君有深意。朝廷不要两宫还,那许疆场坏和议。乾坤震荡功百战,性命风波狱三字。”在诗人的吟哦中,充分显示了他对政治的关注和他强烈的正义感。
    查慎行固然缺少杜甫、白居易那种慷慨陈词,为民请命的气质,但他久处民间,又曾漫游大江南北,所以他对当时民生的艰苦有很深切、很直接的感受,他的诗集中就有较多的诗写到当时百姓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相当深刻的揭露。
    查慎行诗作多有描写农民的困苦生活,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写的《悯农诗和朱恒斋比部》一诗曾自称:“我从田间来,疾苦能初言。请陈东南事,约略得其端。”明白地表示要为农民代言。此诗还描写农民的痛苦生活:“私租入富室,公税输县官。所余尚无几,未足偿勤拳。况逢水旱加,往往多颠连。逃亡等无地,刍牧肯见怜。”对农民的不幸表达了深深的同情。
    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麦无秋行》,则写家乡“三春雨多二麦荒,脔卷尽萎田中央”。至刈麦时,“腰镰往刈才盈尺,雉尾离徙藏不得。惊人角角渡水鸣,别向原头草间活”。诗人说只有鸦鹊“不知时”,“群下荒畴觅余粒”。诗的结尾说:“我为老农语鸦鹊,明年好收从尔食。明年好收理则那?只愁无种将奈何。”诗人从年年灾荒,年年寄希望于未来,却又每每失望的生活经历中,感叹寄望未来的缺乏理性与不可靠。
    康熙二十六年(1687)查慎行在都中,有《飞蝗行和少司马杨公》一诗,写当时春旱之后又夏蝗为灾:“去冬腊雪不盖土,今岁天行旱畿辅。门前有客来故乡,为言千里皆飞蝗。绿陂青野一时失,但见黄云蔽白日。”诗人对此极感忧虑,对百姓所遭灾难深表同情:“宫城十丈高巍巍,谁能禁尔漫天飞。”诗作客观上揭示了封建统治者深居禁宫,严于防民,对自然灾害却是束手无策的可悲事实。
    次年诗人出都还乡,有《秦邮道中》,反映离都乡途中之所见:“高田半没低田淤,小舟卖藕兼卖鱼。可怜活计堕水底,尽是失业耕田夫。湖波怒啮孤城口,一派萑萑萃渊薮。”生动记录了当时大水成灾,百姓流离失所,失掉生计的悲惨事实。
    查慎行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末游越州后复入都,途经淮河一带时写下《淮浦冬鱼行》,记述当地凄惨的境况:“自从十年淮泗满,平地下受滔天湖。谁驱鳞介食人肉,漏网幸脱鸾刀诛。”淮水泛滥成灾,人或为鱼鳖,侥幸得存,也已无法事农。至秋潦退尽,“长淮冬涸成沟渠”之时,失业的农民只能打鱼糊口:“小船冲冲凿冰去,冰面跃出黄河鱼。冲寒捕鱼作渔户,手足皲痕无完肤。”农民受尽了冬渔的痛苦。他们在“三时转徙一冬复”之时,只能“渊薮偶寄蜗牛庐”。灾民生活走投无路的惨状,在查慎行这首诗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康熙三十四年(1695)诗人又出都游中州,此年冬回转浙江故乡,途中有《吴江田家行》,也写当地水灾惨况:“高田去水一尺许,低田下湿流沮洳。半扉潦退尚留痕,两足泥深难觅路。土墙颓塌茅屋倒,时见牵船岸上住。家家网得太湖鱼,米少鱼多无换处。”诗人指出,虽然“朝廷闻下宽大诏,今岁江南免田赋”,然而这只是一纸空文,事实却是“野老犹供计亩赋,官仓自货输粮户”。诗人对农民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激愤不平之情溢于言表。
    查慎行故乡海宁一带本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农家操持耕种以外,家家树桑养蚕缫织,物产不可谓不富。然在封建压榨之下,当地农民的生活却并不好过。查慎行《敬业堂集》中就有不少诗以蚕织为题材,客观地反映了家乡农民辛苦植桑蚕织,仍不免贫苦的可悲现实,这类诗在查慎行的《敬业堂集》中,为数不少。查慎行的这类诗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又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都直接继承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
    (二)对百姓悲苦的揭示
    查慎行的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百姓的悲苦生活,并对之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查慎行的诗还对造成百姓贫困处境的诸种原因有所分析和揭示。
    诗人在《悯农诗和朱恒斋比部》中描述农民辛劳一年,略有所得,但是“私租入富室,公税输县官”。于是“所余尚无几,未足偿勤拳”。水旱之年,自难免逃荒死亡。然而“刍牧肯见怜”,统治阶级绝不会有一丝的同情。查慎行认为这种状况有悖于“立政务明农,化理自古然”的道理,要统治者发恻隐之心。
    康熙三十六年(1697)查慎行离都回故乡,有诗《观刈早稻有感》,描写农民窘困的生活和他们的企望:“地瘠不知丰岁乐,民劳尤望长官贤。”然而巴望的结果却是“谁知痴苦无人问,秋税新增户口钱”。官府的税收有增无减,农民的处境自是雪上加霜。诗人不但在此诗中对这种残酷的封建剥削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诗人更特别为此而于诗尾作注:“吾邑户籍十万,每丁岁输力役之征,今年忽从田赋加派,数百年旧制坏矣!”对这种残酷的掠夺与盘剥表示了极度的遗憾和义愤。
    康熙十八年(1679)查慎行30岁时至荆州赴同乡杨雍建幕,途经芜湖时,有诗《芜湖关》,描写从水路途经芜湖时的经历:“昨日出龙江,今晨抵芜湖。顺风满帆幅,过关快须臾。关吏责报税,截江大声呼。舟子不敢前,捩柁转辘轳。”诗人虽一再向他解释“奇货我则无”,可是“吏前不我信,倒筐倾筐芦,弃捐无一可,相顾仍睢盱”。并且“买酒例索钱,回身若责逋”。诗人指斥:“有货官尽征,无货吏横诛。有无两不免,何以慰长途?”这首诗把有司横征暴敛的残酷现实暴露无遗。
    查慎行这一类诗作的揭示深度不及杜甫、白居易尖锐与激烈,但是,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清初,压制舆论的法网已是极其严密,思想控制更是远甚于唐宋之时。联系查慎行时代的历史特点来看,查慎行不但能在诗中反映农民的不幸生活,且对造成农民不幸的社会原因作了具有相当深度的分析,应该说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