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经亲历地震
杜文娟在发表于《十月》、《大家》、《北京文学》、《波士顿记事报》、《文学报》等多家刊物上的五万余字的《四川震区亲历记》里有这样一段话:2008年5月17日下午1点正,一边看电视,一边看《文艺报》。这个时候,再也忍不住了。电视上仍旧滚动播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画面,画面是那样惨不忍睹,悲壮凄凉。……眼泪就在这一刻再次流淌,一个想法就在这一刻瓜熟蒂落—我要去震区,我要去汶川。然后,我用两分钟和家人商量,与其说是商量,不如说是通报。再用半个小时去银行取款、交手机话费、买火车票。当我捏着一张从安康到成都的火车卧铺票时,不停的看那票面,有种不真实的感觉。竟然真的有了车票,有了一张前往四川灾区的车票。当我真真切切的知道无法反悔,也不能反悔的时候,忽然有了一种踏实感,平静感。我不再烦躁,不再坐卧不宁,不再不知所措,不再焦急万分。原来,在心里,一直要去那个地方的,要去自从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开始,就牵动亿万人心灵的那个地方——四川汶川。
——她就这样去了汶川。从她的行文中可以看到,去汶川之前她并没有太多的准备。只是从5月12日开始不安、烦躁,直到5月17日,“再也忍不住了”,“用两分钟和家人商量”,然后拿到去灾区的车票,“忽然有了一种踏实感,平静感”,“原来,在心里,一直要去那个地方的”。
——她真的就这样去了汶川。做为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的志愿者之一,杜文娟的主要任务是为灾民送食品、药品和医疗、防疫方面的宣传资料,后来给灾区的孩子上课。她到过都江堰、什邡、彭州、绵竹、安县、汶川、映秀、北川、青川等大大小小的灾区,并押运5吨消毒粉从成都出发,经西线到达汶川,途中经过雅安、宝兴、小金、马尔康、理县等地,这是一条红军长征走过的路,也是灾区山体滑坡较为严重的路途。
她含着眼泪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车过小金的时候,当地的藏族、羌族百姓为她们送来了盒饭。中午的太阳很毒,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跑过来给她一张纸板,把她拉到唯一的一块阴凉处让她坐,她低头一看,那阴凉也就两三个拳头大小……那一刻,她再也忍不住,眼泪一颗颗落到米饭里。
沿途随处可见老百姓挂起的横幅,上面写着:幸苦了亲人!车辆所到之处,孩子们全都停下来行队礼,甚至有一个两三岁大的孩子,原本坐在木桶里玩耍,一见到她们,立刻把右手放到额头上,向她们致敬,任凭怎么劝说都不肯放下来,直到她们含泪离开……
“他们的父辈用这种方式迎接了我们的长征队伍,他们用这种方式迎接着我们!”杜文娟流着眼泪说。问及去到灾区最大的感受,她只是说:惨烈!
然后陷入更深的沉默。
她心中的珠穆朗玛
2007年底,经过陕西省作家协会向全省考察,由专门的艺术评审机构评定,杜文娟成为陕西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之一。
2008年6月,她的长篇小说《走向珠穆朗玛》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部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段青藏铁路通车前后,发生在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与一般写爱情故事的作品不同,这部以青藏高原为背景的小说更多地加入了作者对“追求尊严、探索命运”方面的理解。
有人说:这是一部以一个旅行者的眼光,全方位书写青藏高原的长篇小说。整部小说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是一部从情感、旅游、汉藏友谊及尊严,全方位书写青藏高原的长篇小说。
有人说: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以神采飞扬的文笔,勾画出了一幅大气磅礴的青藏高原风情画卷,以及江南的婉约、云贵高原的艳丽、祁连山的险峻、柴达木盆地的荒凉、拉萨的圣洁和珠穆朗玛峰的神圣、尊贵、险象环生,在一路行走中写出复杂人生况味。
有人认为:“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杜文娟对命运、对幸福探索的笔调。作品写得比较深刻,对于像她这样一位青年作家来说非常难得。”
一时间好评如潮!与其说这些由衷的赞扬是对《走向珠穆朗玛》的肯定,不如说是广大读者对于一个作家的认可和鞭策。但同时我也在想,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都如同一个艰难的分娩过程,那其中一定有着太多的苦痛和挣扎,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说:我写作,是因为我愿把内心深处无声的痛苦用文字表达出来。
所以我突然有了一种感觉,杜文娟的作品中所呈现的那些美丽,那些坚守,那些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意识,或许正是她心灵深处长期以来的隐痛,或者向往,或者牵挂。
也正是这样,她怀抱着梦想上路,一步一步,走向文学的珠穆朗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