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诗意的栖居--—《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100首》主题探析(1)-文
来源:  作者:陈富瑞  点击:次  时间:2001-09-0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三、自然之思——流动而开阔
《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100首》中的诗作,大多以自然为对象,因此用“自然之思”来加以概说,是没有问题的。在不同的十四行组诗中,其抒情的重点并不相同:有的侧重于乡愁,有的侧重于历史,的有侧重于自然。邹师的自然之思,体现得最集中的是《草原的秋天》、《西湖的春天》[⑥]、《三峡的烽烟》、《永州的山水》、《婺源的古樟》等。诗人巴麦子这样评论邹师的有关自然的十四行诗作:“自然,风景,情感,思想交融一体,读后有一种清泉流过心底的惬意之感。会让人忘掉尘世的喧嚣,进入到淳朴清新的自然的怀抱。”我们再具体地分析其自然诗中的意义与意味。

《草原的秋天》这组诗,意象流动、气势开阔、节奏灵动,形式和意蕴融合一体,平实中见深邃。这组诗看似淡然,却凝聚着热烈真情,读起来琅琅上口[⑦]。第一首“青冢”,写出了人们对昭君独特而又复杂的情感:带有一种钦佩的赞美和近似于凝重的叹惋。对于王昭君这个人物,人们往往不同于对西施、玉环和貂婵等这样的美女,不会产生半点轻视的、亵玩的情感的——她就像一轮明月或是一片青翠的草原,安谧中蕴藏着无限生机,散发着女性特有的美丽又肃穆、温柔又独立、纯洁又坚韧的人格光辉。[⑧]华中师大文学院研究生赵义华在中外文学讲坛的博客上,曾经这样留言道:以前曾经读过一些岳奇先生的山水十四行抒情诗,但今天重读才发现其形式的自由与气象的阔大,不让前人。他尤其喜欢这样几句:“当呼伦贝尔草原上并没有青草流动的时刻/你高耸入云的衣冠冢上  仍然青翠如醉/在你高大阴影下  层层树林里  徘徊了又徘徊/很不忍心攀上你的高处  了望中原  了望大漠”。著名文学史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曼君教授读了这组诗,曾经这样感慨道:“像草原一样浑厚而有气势”,连连称赞:“好诗!好诗!”著名诗人、华侨大学文学院毛翰教授在读了这首诗后,禁不住这样惊叹道:“感觉非常好,真让人刮目相看!没想到诗评家还有如此好诗!比此前我读到的您的格律诗更好。格律诗受格律的限制,还是抑制了才情的自由抒发。可喜可贺,应该公开发表出来,让更多人读到。”一连串的感叹与惊奇,让我们看到了诗歌爱好者在读到好诗后,所产生的共同的欣喜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诗人、华中师大文学院研究生张武进,他在阅读邹师的《草原的秋天》之后,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一次对生命的沉思——读《草原的秋天》有感”。以诗论诗,即以诗的方式论诗,在古代是一种比较特别的诗论形式。张武进以诗歌写作的形式阐释了他自己对这首诗作的理解。

    在草原上,/我发现一个中年人/用江南的梦想/抒写中年的生命忧思!//

从青冢回望,发现了望的苍茫/但在没有忘却的思念中/她的青丝就如那不绝如缕的青草/千年后的夏天对你头颅的抚佛/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感念一个弱女子/在苍茫沙漠里的耸立/不是为一滴泪,而是一个女人/受之于父母的青丝,在生命中的位置。/在历史中的回响。/转经筒摇曳的是命运,一个人/被它把握的深沉,虽然你不信/那是对人生命的征控,但是/谁又能告诉你,七十二的数让人间与生命有如此多的恰合?/就是大青山,在童年的回忆/勾回故里,那一脉苍翠的梦/古人与你,历史与未来/艺术与梦想,伤去了你多少忧思的神/响沙湾无音的沙响/撞开了天地间声音的门阀/不为任何的仙人,也不用过问/生命中的一切劫数/三个男人的沉默,三个女人的惆怅/人生痴迷的寻找,莫不如无语的苍凉/而你让女神眷顾,她“慢慢”地轻行/“丝丝”地无语,“小小”地呵护/“轻轻”地摇晃,“种种”“掬掬”的笑/婴宁开花在金黄的沙地,让智者/聆听着那一份天外的余音/缠满人生与生命、历史与未来/潜行在每个人的沙漠之海/想回望那一片金黄的响沙湾/想回听那一垠无语的响沙湾/还想想那一丝无响的响沙湾/但秋风还语,开启了晨光的草原/白色的风帆在蓝色海里飘摇/神秘的希腊追过千年,万里/航行在北方蒙古的天与地/你想成就一位战士,英雄/但你的战马,让你无言的悲凉/感念任何的生存的自由/让勇士披上战袍,为自在而战/让英雄感伤成诗人,为自由而吟/或许英雄与诗人,同构于/生存前,生命里、自由中/秋风无语,好一阵悲凉,大草原上/一个孤独的失望,还是希望//在草原上,/我发现一个中年人/用江南的梦想/抒写中年的生命忧思!


岳奇先生喜欢用十四行诗阐释、记录他曾到过的地方,让我们分享他的心情、他的思考、他的想象、他的风采。岳奇先生的诗歌或刚或柔,如《草原的秋天》中的气势与开阔,《西湖的春天》里的柔和与清新。在《三峡的烽烟》这组诗里,我们读到的“南津关”的感觉就像轻风细雨的温和;读到“小雨”时的感觉就像天气的突变。读者读到这组诗作,似乎跟着岳奇先生的脚步到三峡走了一遭;即使没有去过三峡,也可以感受到三峡的美景以及诗人在其中发现与寄托的思想感情。这样一组诗写实中不乏诗感,可谓是虚实相生:实写的地方让我们隐约捕捉到些三峡的神妙风光,虚写之处则让我们乘着诗人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我们能够穿越时空,跨越东西,尽情去感受如美女的青山,如白龙的溪水。作为女诗鬼的意象时隐时现,堪称妙笔;节奏规整、音韵讲究,形式上的这种外在的音乐性,增加了诗歌的美质。闻一多对诗有过“三美”之说:“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长江三峡这样一组诗里,可谓是三美俱尽。首尾的照应,也给人一种言犹未尽、意味深长之感。此外,那“白石”、“紫雾”、“浑黄的江水”、“绿光闪动的眼球”等色彩的搭配,又给诗歌增添了画面的质感[⑨]。长江三峡沿线几个景点,触发了诗人的灵感,继而通过“关口”、“溪流”等物理时空和心理时空的交错转换,建构了整组诗的自然与心理空间。在这组诗中,诗人将内视与外视相结合,将静的景致写成大家喜欢的伟岸的“帅哥”和飘逸的“美女”,真是美极!堪与屈原的“香草”、“美人”相媲美。以面对自然、抒发情怀为主题的诗歌,几乎跟随行者[⑩]的脚步,这些通过诗人的眼睛捕捉的瞬间,忠实地记录了诗人面对自然的发现,以及他探询美的脚步。他后来的诗作正是沿着这样的艺术之路前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正如湖南科技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王远年所指正的那样:“《永州的山川》、《婺源的古樟》等组诗,也大气、从容,境界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现的是诗人的心态也上升到了又一个高度”。

在中外文学讲坛博客的众多留言后面,有这样一条留言:“谢谢朋友们对我的诗的评论。自己的诗能够引起别人的反响,自然是高兴的。西方的十四行诗有严整的格律,但那是后人总结出来的;用汉语写作十四行诗,只能根据自己语言的特点进行讲究。这其中的心血,只有经过认真的考究才可以认识到。也许自己有时也并不清楚,经别人一提才知道。总结写作的经验,相信在十四行诗的写作上能够更上层楼。”这条特殊的留言,是诗人自己所写的;诗人的心态和境界,我们从中可略窥一二。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则我们可以理解岳奇先生为什么能够在每一次的自然山水之中都能发现诗情与画意,都能写出这样优美的诗篇!

四、赤子情怀——真切与深沉
    真切与深沉的感情对于十四行诗写作来说,尤为重要。西方早期的十四行抒情诗,大多为表达自己的情爱生活的,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华兹华斯的十四行诗。只有把自己的满腔热情融注进具体的诗作,才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100首》中,除了故土之思、历史沧桑、自然之思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这类诗作包括《汶川的呼唤》、《宜昌的春天》、《桂子山的雪》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百年来的最大地震,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作为诗人的岳奇先生用十四行诗这种诗体记述了这一悲痛的时刻。诗写得很是真诚与深切,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动。让我们来读“汶川的呼唤”:“当我在躺椅上醒来,正是2:38分/我没有感觉地牛在西边的午间震撼/有人说武汉也被它角力牵动,西安/那群群男女惊魂未定久久立在河边”。在看似平静的记叙中,表达着关切的真情。组诗之三——“唐家山的机群”、之四——“飞雪的六月”、之五——“废墟下的电光”等以救援为主题的诗歌,写得更是独特而有深情。整体来看,组诗纵横捭阖,情感激昂,具有明显诗化的语言,诗人在哀痛、无奈、怜悯的同时,又对华夏明天更好充满了希望与信心。在这组诗中,迸发出了岳奇先生作为四川儿女的赤子之心,也再次显露了四川地灵人杰的巨大魅力![11]四川大学文学院刘亚丁教授读了这组诗后,曾经这样感慨道:“兄之真情令我动容,兄之才华令我折服。”岳奇先生的诗写得真切、优美,而不乏深沉。真切、优美,因为诗人的率真与自然人性;深切,是因为诗人对宇宙众生同情的理解[12]。读了这组诗之后,诗人气质如在眼前,这是当今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诗人难得的品质:忧国忧时,关心民瘼。当今,很多人将文学特别是诗歌变成一种语言的狂欢游戏,不再关注现实与人生,从岳奇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结合,殊为难得![13]

在《宜昌的春天》这组诗里,诗人用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宜昌之行的轻松惬意,读后会让人情不自禁、浮想联翩。诗人在踏着山间小路、呼吸山野清新空气的同时,梦回童年;心疼江城几位遇难学子的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珍爱生命的赤子情怀不禁让人为之动容。“三天三夜,天上的月亮伴随着星星/也记忆着数百个少男少女拉网式的搜寻/今天,我们自然听不到她们的声音/她们那生气活现的身影也难以追寻”。在这首诗的结尾处,诗人写道:“在生命中,有花开自然也有花落/人间,自然也就常常演绎着真情。”人间的真情,在岳奇先生这里表现就更为突出。朴实无华的语言,清新纯真的意境,同时又不失诗的神韵。自然涌现的诗意,自然流露的诗情,这些构成其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邹涛博士认为岳奇先生的诗作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瑜珈”,可以引领烦躁的心灵渐入舒缓、澄明之境。作家张修林先生在评论邹师的诗歌时候说过:“邹老师的诗歌,看似平淡,其实平淡的深处,都是对现实的深层思考。”赵义华认为诗贵在真,其次在美。最清澈的诗歌,恰恰反应了诗人的广阔视域和胸怀。如果宏大到世界宇宙、微细到叶底蜗角都进不了诗人的胸怀,即使入了他的眼睛也不能从他的笔下流出。那种根据某种所谓思想与美学挖空心思刻意制造出来的所谓诗歌,恐怕是没有真正诗质的。岳奇先生的诗作一再表明:诗歌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中来,这才是真醇的诗。从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知道,岳奇先生是一个很有魅力、非常优秀的老师,率直中不乏有几分可爱与童心,严肃中不乏有几分诙谐与从容,性格率真而随和;从诗歌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他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14]。世间的每一次震动都牵动着诗人的心,他把自己独特的关注和感悟用雅致的语言结构、深沉的音韵节奏表达了出来,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真挚的赤子之心、普世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他多年的朋友之一、杰出的青年诗人李魁,曾在《戊子初春抒怀赠邹师》中写了三首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作为诗人的岳奇先生。其一:“逸兴一挥诗千行,万里江山锦秀章;掷笔人间留清白,任他凡夫话短长”。其二:“莫笑我心易感伤,人间苦难太平常;真情流露皆肺腑,惩恶扬善谁敢当?”其三:“我是诗魔我怕谁,诗酒情怀心常醉;浑身正气护真知,抗恶不惜肝胆碎”。岳奇先生在为网友唐朝有梦的《中国南方诗人网》成立之际题词纪念的时候,他曾经这样写道:“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精神生活,那他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如果一个人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灵魂,并且能够与自然进行深入的对话,那他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这是诗歌评论家的感言,也是诗歌写作者的体悟。岳奇先生在从事诗歌评论之余,自己也创作诗歌,尝试各种体裁——古体诗、对联、十四行等。正如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杜雪琴老师所说:这些充满着感情的十四行诗句之所以存在,记录了先生的所思所想,也表达了先生异于常人的才华;先生寂静无声的外表下有着如此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着实令人惊羡!这种丰富多彩体现在对自然神秘的解读上,也体现在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上,更体现在对人生瞬间的妙悟上,诗人把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全都注进了诗歌中。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也是通俗与普适的,但是能够独特的诗句表达出纵情于山水之间时敏锐的领悟,却是一般人难以做好的,特别在当下。这便是先生的“异”。这种“异”的背后经常隐含的潜意识是一种自身的优越感,一种对文化和人性进行深刻理解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只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深层![15]  

当今中国的新诗创作,究竟要如何才能创新,才能发展出一种新的境界,才能开创中国新诗的新局面,的确是一个问题。如果只是因袭前人的形式,即使有新的思想与情感,其创新的空间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每一首诗作都写得有自己的特点,也自然会是一种创新。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岳奇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己也要写一写,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坚持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讲究,在诗美发现的前提下写诗,坚持不断地写,我想总会有所成就!”也正因为他的坚持,才让我们能够欣赏这100首诗作,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可以尾随他的脚步,在十四行的意境里解读东方的自然山水;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带动了我们一批人来学习诗歌,从一开始敬畏的远离诗歌到试着去读诗,再到慢慢喜欢上它。正如周兰美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诗,而是缺少发现诗意的眼睛。”岳奇先生以他的诗作向人们表明:一个诗人,只要有了敏锐的眼光,不论他在哪里,总会有自己的审美发现、诗意的发现,从而让自己的一生始终充满诗美的创造。

邹岳奇先生的自然山水诗的艺术实践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了本文所评析的《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100首》之外,他还著有《岳奇山水对联88联》、《岳奇山水诗草111首》等诗文集。相信在岳奇先生的大力倡导下,当代中国的自然山水诗派一定会发展起来,并走向繁荣的局面。

[①] 本文的写作得益于朋友们对岳奇先生诗歌的阅读在中外文学讲坛博客上的留言。借此机会,也感知了岳奇先生的朋友遍四海,桃李满天下。他的为人、他的学术、他的为文,更是让我钦佩不已。同时,也十分感谢具有远见卓识的岳奇先生,当时让我建立了中外文学讲坛的博客,虽然我所用的资料只是九牛之一毛,它的意义和价值远不至此;作为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中外文学讲坛的博客将会伴随着我们的学术之路,永远熠熠闪光。

[②] 参阅邹建军:“6+4:中国新诗诗体重建的基础”,作者在太原诗歌论坛发表的演讲,后发表于《诗歌月刊》(下半月刊)2008年第7期。

[④] 此处参考何庆机老师阅读岳奇先生诗歌后的感悟。

[⑤] 此处参考伟民在读诗后发给岳奇先生的电子邮件。

[⑥] 参阅王芳实:“《西湖十四行抒情诗四章》中的‘季节’”。《文学教育》2007年12期。

[⑦] 参阅研究生赵义华、王娜在博客本篇诗后的留言。

[⑧] 参阅王书婷发在读诗后发给岳奇先生的电子邮件。

[⑨] 本诗评论后半部分,参考王冠含在博客本篇后的留言。

[⑩] 2005级研究生胡艳萍曾经在一次座谈会上称岳奇先生为“行者”。

[11] 此处引用署名为陈为为的博友留言。

[12] 此处引用三峡大学罗义华博士给岳奇先生的电子邮件。

[13] 王文惠、邓礼华在读诗后给岳奇先生的电子邮件。

[14] 参考杜雪琴老师在中外文学讲坛博客时的留言。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