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在美丑善恶的混浊中澄明人性——评刘志成《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
来源:  作者:淡墨  点击:次  时间:2001-09-0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我在内蒙古生活工作了15年,内蒙古是我的第二故乡,鄂尔多斯是一片我所钟情的土地,因此对刘志成先生反映这个地方的作品不敢说会有什么透彻的分析,但那种感悟的、情感的联结点我以为还是可以找到的。
《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是刘志成先生的力作。作品以东胜为自己采集生活材料的背景,用淋漓尽致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社会转型时期一群生活、挣扎在物欲横流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被陡然而来的物欲横流冲昏了,在生活失去了方向。他们拼搏、挣扎、痛苦、绝望,无情的生存竞争,就像猛然而至的山洪,生活在这个激流中的人们就像是这山洪中互相挤压、互相摩擦、互相冲撞的石头,几乎个个都遍体鳞伤了。生存和情感的多元化需求常使人性自残。现代都市里,一群无家可归的,痛苦挣扎的灵魂,转型的社会正经历阵痛。作家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直接切入生活,作品泼辣大胆,直面人生,读了让人心灵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索良久,我想对这篇作品试作如下分析:

一,从三轮车夫的眼中看世界
这篇作品,作家截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从三轮车夫的眼中看世界(第一人称叙述)。三轮车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中的人物,他们的工作就是在这个社会人流中川流不息,最能接触各阶层、各行业、各种类型的人物。他们熟悉这个社会中的各种人,特别熟悉社会底层的各类人物。用它们的眼睛去看世界,不仅视野广阔,而且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能看到人生的内部。他的目光所及,常常是最生动、最鲜活的人生画面,常常是生活中最原初的本真。有了这双眼睛,作家就像有了一个万能摄像镜头,走到哪里摄照那里,想要什么就摄取什么,便捷得很,对生活的摄取准确得很。有了这双眼睛,生活的细处可以放大;有了这双眼睛生活的深处可以看得更真。这个摄入生活的独特的艺术角度是作家精心设计的。而且,三轮车夫的目光所及还是贯穿作品始终的,链接几个事件的基本线索。
从三轮车夫的眼中看世界,第一人称叙述,见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抒写什么样的感情。这不仅有了许多抒情和叙述的便利,而且让读者读了作品后有亲切感、有真实感,让作家抒写起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十分得当。
艺术视角,是作家切入生活的点,选择得不好,就会让作品的展开磕磕绊绊,有碍于作品艺术手法的发挥。此篇作品,作家用三轮车夫的眼睛作为切入生活的独特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运用极为得当,为这篇作品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种手法自然不是刘志成先生的独创,但谈及这篇作品时,这个艺术特点却是不能不提及的。

二,从美丑善恶的混浊中澄明人性
值此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如大潮汹涌而至。于是,浩大的历史意志与渺小的个人命运同时呈现,历史无所不及,且不加选择,个人无所逃避而又孤弱无告。这便是《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这篇作品的背景。
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某些社会圈中,出现了道德沦丧、权力失控、法制不健全和缺失的状况。于是贫与富、情与欲、善与恶就像大河奔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社会出现了一个似有序又无序的混浊状态。作品中的事件就此展开了。
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的三轮车夫,是这个社会中的小人物。他的心态绝无狂放之说,行为肯定也是处处小心的,但最终还是在大街上把一个打扮得珠光宝气的贵妇人的哈巴狗碰着了。其实这种事在我们生活中也只不过是一桩小事而已,何况那狗也无大碍,但三轮车夫却因此招来了贵妇人的一番臭骂:“走路眼让鸡屎糊住了”、“贝贝是从德国6万元买来的,把你撞死了,也抵不了这狗命”、“你一个穷打工小子有多少钱哩,把你(身子骨)一件件卸下来卖了也值不了我的狗钱!”就为了一件人撞了狗的小事,三轮车夫却遭到了臭骂,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一个同样和别人一样有着206块骨头“人”,在这里却人不如狗了。人的尊严何在?人的人格何在?而这个事件中的主要公却只能“心情忧郁,木讷寡言,像狗一样自卑地做人”。
于是作家便借三轮车夫的口感叹道:“礼仪之邦的中国沦为时下野蛮的物质主义时代的困惑,像我的影子一样晃动得模糊不清。”“人性中的恶如江河跌宕汹涌”,“富裕抛弃了文明,这是金钱的恶毒还是恩典”?
这番感慨令人深思,作品戳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痛处!
在这篇作品中,人心、人性的复杂性得以展示,纠缠着无情的欲望、理智与权力得到呈现,扭曲的灵魂、病态的性爱受到了鞭挞。作品中第二个事件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出身富豪家庭中的女子——作品中“红裙女人”的痴心爱情故事。
一个企业家的女儿,海枯石烂也决不变心地爱着一个男孩子。她资助这个交不起学费的男人读了大学,找了工作。他们结了婚,有了家庭。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他们也没有真正的爱情。因为“红裙女人”的所爱的人正是一个被物欲和金钱扭曲了灵魂的男人。这个男人背着她包二奶,背着她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贩毒玩女人,作恶多端无所不为。这个男人不仅是一个“陈世美”,而且还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渣滓、一个恶棍。就连他年幼的儿子都不能忍受这个他的恶行了,男孩才给他爹吃了耗子药。但这个“红裙女人”却一直痴情地爱着这个男人:“女人的痴情,横也成丝,竖也成丝,但是否能叼住陷进桃花暗香中的郎?爱情已成为女人的颜色,她又怎能忘记曾经让自己渴望,点燃自己欲望的那些日子呢?”但她最终还是成了那个男人的抛弃物。
对这种人性的缺失,道德的沦丧,作家感叹道:“谁的内心草原,还牧养着道德的牛羊”?
作品中的第三个事件写一个蒙古族女人齐齐格一家遭遇车祸的事。车祸中,齐齐格的丈夫死了,2万元巨款丢失了。但自始至终齐齐格不仅没有讨回公道,得到赔偿,反而被肇事者指使人强暴了!让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光天化日下的恶行,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肇事的车却正是警车,肇事的祸首却正是派出所长。而且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见义勇为救人送医院的三轮车夫,却成了劫财2元的疑犯,被囚禁拷问,受尽了折磨。
人们不尽要问,人间还有真理吗?人间还有正义吗?本来应该是保卫人民的卫士,却成了为非作歹,坑害人民的祸首,怎能不叫人痛心,怎能不叫人去深思?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