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长生殿》与《桃花扇》之比较(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肖旭  点击:次  时间:2001-09-0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反抗激烈,同时经历了一场社会大变动之后,知识分子痛定思痛,他们要探索明亡的原因,吸取历史教训,正是在这样时代背景、思想背景上,反映社会重大问题,就成为这一时期戏曲创作的主导倾向。在这一创作中,历史剧一马当先,作者借历史剧抒发亡国之痛,寄予故国之思,描写动乱带给人民的不幸。总之,作家是借历史剧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民族的意识。在这些戏曲作品中,《长生殿》、《桃花扇》的影响最大。

《长生殿》作者洪升,他的文学修养非常深,对现实多有不满。他的戏曲作品除《长生殿》外,还有《四婵娟》,是由四个单折短剧组成,分别写谢道韫、卫茂漪、李清照、管仲姬四位才女的故事。

《长生殿》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直接受白居易的《长恨歌》、白朴的《梧桐雨》的影响。剧本以表现爱情为主,同时也以天宝由盛而衰的历史“垂诫来世”。因此我们说《长生殿》有双主题,即爱情主题、政治主题。在政治主题方面,作品描写了皇帝的昏庸、政治腐败、不理国事、重用权奸,因此酿成了内乱。剧本中还描写了皇帝贵族非常奢侈,荒淫无耻。作者借批评唐朝来总结明亡的教训,达到“垂诫来世”的目的。剧本也表达了爱国的思想和民族的意识,斥骂了投降派。总之,剧本的政治主题是很明确的。

在剧本的双主题中,是以表现爱情主题为主的。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是全剧的中心线索和主要的内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有一个由浅而深的发展过程,中间曾经克服了各种缺陷,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最后达到成熟,表现了他们的爱情忠贞不逾。但我们说这种纯洁、高尚的爱情,是不可能产生在历史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这不符合统治阶级的爱情特点,只是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理想。按照作者的设计,《长生殿》着重表现爱情主题,政治主题起配合、陪衬作用。但我们看到了剧本中男女主人公,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因此两方面的内容不够谐调,两个主题结合的不好。《长生殿》的曲词与音律俱佳,文情和声情并茂。曲词清丽流畅、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长生殿》的结构很有特色。剧中以唐明皇、杨贵妃的宫廷生活为主线,以社会政治生活为副线,两条线索并行发展。在开展情节时,作者有意识的让两类场次互相交替,两者之间就形成了因果关系。宫廷生活这一线索是因,社会政治这条线索是果。作者以此说明统治者的沉湎酒色,导致了朝政日非。这样的互相对照、交错发展取得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长生殿》有较强的政治内容和民族意识,这引起了清统治者的不满,后来借口在佟皇后丧期演出《长生殿》,就割除了洪升的国学生籍,后回到浙江家乡,晚年出游南京,酒后坠水,死于乌镇。有人写诗对洪升表示同情“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桃花扇》与《长生殿》产生于同一时代背景、思想背景上,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是为了总结历史教训。

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第64代孙。剧作除《桃花扇》外,还有与顾采合撰的《小忽雷》传奇,写唐代郑盈盈与梁厚本的爱情故事。“小忽雷”是一种乐器名字。

《桃花扇》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

关于南明王朝作一简单介绍:

公元1644年,李白成攻下北京,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把福王接往南京,建立了南明王朝,福王成了弘光帝。当时的形势是,南明王朝拥有半壁河山,还拥有二百万上下的雄师,如果南明王朝能励精图治,是会打退清兵,重新统一天下的。但南明王朝建立一年就灭亡了。主要原因是,由于南明王朝是一个腐朽的王朝,刚一建立,一切统治阶级的矛盾在继续激化。弘光帝登位了,他想到的是及时行乐,点缀太平,而马土英、阮大铖这些大臣想的是把持权位,排斥异己,捉拿他们的仇人——复社党人。当时的江防上游,是左良玉的兵力,江北四镇为了争夺扬州的地盘起了内讧,左良玉领兵东下,声称要剪除朝中的奸佞之臣。马士英就调集了黄德功、刘良左、刘泽清三镇,去阻击左良玉,结果导致清兵乘虚南下,攻陷了扬州。这时南京形势很紧张,但南京的兵无守志,官僚有的投降,有的逃走了,结果弘光帝被刘良左捉住交给了清兵,建立仅一年的南明王朝就宣告覆灭了。

《桃花扇》在史实的基础了,以艺术的真实反映了统治阶级由于生活上的腐化堕落一步步把国家推向灭亡。由政治上的擅权争讧,一步步走向投降卖国之路,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决定了他自身的灭亡。

孔尚任在《拜坛》一出的眉批上,引了一个读者的批语说:“思君、思臣、思仇,南明无意非思,焉得不亡”。这是很深刻的总结。

但我们要看到《桃花扇》不是史书,它是文学作品,它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剧中大部分人是历史上实有的人,但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对历史人物作了比较多的艺术加工。

剧中主人公侯方域,是历史上实有的一个人物。他是复社的活跃分子,社会联系很广。历史记载,在南明灭亡以后,他参加了清朝的科举,但孔尚任在写这个人物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来塑造,而是把他进行了艺术加工,对原型做了较多的修改和加工,这样就更好来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主要加工表现三方面: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