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王西厢》人物形象作合理的改造、升华。
《王西厢》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取得了突出成就的。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无不具有现实主义的典型意义。但为了更好地体现反封建门阀观念的主题,适应自由爱情与封建门阀观念这组戏剧冲突的需要,许多整理、改编者对剧中主要人物仍作了新的处理。
1、对崔莺莺这个人物作强化处理。
《王西厢》中的崔莺莺是个多情而又内涵极深的相府千金小姐。她对张生爱情炽烈,但不奔放,内心痛苦深沉,但不浮露,给人总的印象是内热外冷,端庄、矜持、含蓄、高贵。剧中揭示了她青春的觉醒,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她成为封建礼教叛逆者的过程。特别是描写了她自身的思想矛盾和恋爱心理。可以说《王西厢》是一部完整地写出恋爱过程、恋爱心理的古典爱情题材的名著。郑振铎在《文学大纲》中说:“中国的戏曲小说,写到两性的恋史,往往是两人一见面便相爱,便暂定终身,从不细写他们恋爱的经过与他们在恋爱时的心理,《西厢记》的大成功便在它的全部都是婉曲的细腻的写张生和莺莺的恋爱心境的。似这等曲折的恋爱故事,除《西厢记》外,中国无第二部。”王实甫确实对莺莺这一形象灌注了心血,“但是这一形象也有稍欠准确和失之粗疏之处”,所以马少波提出对崔莺莺形象要“润色”,田汉认为《王西厢》把反封建的主要人物莺莺退居次要地位“是一个缺点”,因此提出“让莺莺表现得较主动、较强烈”些。我理解就是要强化她追求自由爱情和反对门阀观念的戏剧动作,既通过她的性格冲突来表现戏剧冲突,又在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中来进一步丰富这一形象。总的讲是要“加戏”。而在诸多改编本中突出这个形象的崇高思想价值时,则细腻的描写了她所经历的迂回曲折过程。如《惊艳》一场,崔莺莺究竟怎样到花园、佛殿去的为好?从改编本情况看,一种是继承《王西厢》传统,在老夫人发话“红娘,陪你小姐花园散闷去吧”之后,在红娘陪同下去的。如《田西厢》、荀慧生《红娘》、琼剧《西厢》等;另一种是没有任何交待就唱上,或红娘叫出的,如《马西厢》是“红娘捧小燕上。叫小姐快些来呀!”莺莺出场的。越剧《西厢》等均是唱上的。如果从人物的社会地位、教养、身份、个性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的细节描写来剖析人物性格的真实性的话,那后者就不太合理了。一个相府千金小姐,没有母命怎能出得闺门?“老夫人闲春院”,是崔莺莺、张生爱情的开端,莺莺不去游殿、逛花园哪能见到张生,三人不相遇,爱情又从何说起。看来这关键一笔是不能忽略的。莺莺在没见到张生之前,到佛殿游玩时,《王西厢》唱:“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叫带戏上场。带来的是“愁”和“怨”。原因是什么,内容是什么,都没有直说,给人的感觉是心事深沉、哀怨幽思。在《田西厢》(教弟)场中莺莺此时的性格比较明朗化,她以花木兰自比,愁叹的“不为婚姻之事”,愁的是“只为居乱世身为红妆,怨的是像郑恒那样的“纨绔之辈能解的什么愁?”她期待着“扭乾坤”的“天下英才”的到来。莺莺—上场就表现出了她对门阀地位的鄙弃。而性格也由深沉、幽静趋向开朗、明快。《马西厢》则一改莺莺之愁容,让她上场时怜惜被弟弟欢郎打伤的小燕子包札伤口并放生,以此表现她内在的善良品德,并说明莺莺是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那么到佛殿邂逅时给张生留下的印象她“端庄娴静”、“菩萨容颜,更兼菩萨心田”,不但容貌美,而且心灵也美。这样处理就冲淡了原作中那一见钟情的描写。对于佛殿中崔张邂逅时,《王西厢》的(旦回顾觑末下),即莺莺回头看了一眼张生。这个戏剧动作,历来分析不一致,有的说是故送秋波;有的说是下意识动作;还有的说“回顾”表现了莺莺的大胆行动。究竟哪种比较合理?这我们就要看改编本中莺莺属于哪种性格的人了。如《田西厢》要刻画一个明快、奔放的莺莺,所以他用了“大方地望了张珙一眼”的动作。越剧《西厢》要刻画一个典雅清丽的莺莺,所以他用“同折花,张珙向前,莺莺略惊顾”。当红娘叫“小姐,咱们回去吧!”“莺莺再回顾张珙”的动作。《马西厢》要刻画含蓄深沉性格的莺莺,所以他用了“莺莺微惊,无意中回眸一顾”的动作。其他改编本多按千金回艳型来塑造莺莺形象,所以多用的“含蓄退下”的动作。这样看来,戏剧动作的设计只要能按人物身份、地位、教养、性格来考虑,是都能自园其说的。
莺莺性格中有热情奔放的一面,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在《王西厢》中所设计的吟诗、酬韵,“寺惊”中敢于提出哪个人为她解围可结为秦晋,敢于同张生约会、寄方、鸾凤之交等,这些行为是很大胆的。在这些地方改编本根据自己的长处各有各的高招。《王西厢》(联吟)—折,张生所吟的“月色溶溶夜”四句诗,热切、开阔、跌宕,莺莺所吟的“兰闺久寂寞”四句诗,徐缓、纤细、呜咽。他们虽同赏一个明月但情性迥异。莺莺酬诗时的那种深沉、才思敏捷,顾盼含情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马少波认为莺莺的“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二句欠妥。一个素昧平生的人,隔着墙就对人讲“估计那个作诗的人,一定会爱我的”。这有点太唐突、太露骨了。这不符合莺莺的身份、性格。(《改编〈西厢记〉的设想和实践》)所以《马西厢》将这两句改为“冈送钟声远,迟眠月伴人”。改后仍然表达了莺莺对眼前礼教拘束下空虚孤寂生活的不满,并且敢于把这种不满传给隔墙那位素昧平生的秀才,这是相当大胆的。并且还补填了莺莺酬诗是在红娘怂恿之下进行的。“小姐,咱不让他,他吟咱也吟”,“别让他小瞧了咱们”。不是原来—听就马上“依韵做一首”,而是经过红娘一番介绍之后有了初步了解才吟诗的。这就更加符合莺莺那含蓄深沉的闺阁少女的性格了。(赖婚)一场越剧《西厢》在《王西厢》的基础上强化了莺莺在门外的一段戏,突出她那内心燃烧着火一般的感情。变情绪单一为欢快喜悦。可以说,莺莺在整个戏里愉快的地方是不多的,像这样热情奔放的情绪是很难得的。所以他们不仅在文字上下功夫,在音乐唱腔上尽量寻找合适的语言。在越剧基本曲调不够用的情况下,他们借用了昆曲中的(吹腔)等这就使得这段唱既有高兴,又有埋怨,既像小姑娘嘀嘀咕咕,又符合相府小姐的地位、身份。“若不是张解元识人多,谁人能退这干戈?”为意中人而自豪、而歌唱,但它是含而不露却又抑制不住的心理活动。她显然已把张生当作丈夫,而且为有这称心的丈夫而自傲。当红娘和她打趣“你今日这样打扮,越显得脸儿吹弹得破了”时,莺莺唱:“顽皮的红娘休罗苏,当着人信口开河。”红娘说:“小姐!今日张生见了你,他心里不晓得要怎样快活呢!”她高兴的再也不隐瞒了,干脆向红娘表白,“红娘啊,难道说他往日相思都为我?”这里既有兴奋,又有羞涩,这是多么大胆呀!当红娘对今日“你们的合欢宴、交杯酒”不满意时,她也埋怨母亲图省钱,怕张罗,“不该两番举动一番做。”这里我们可见莺莺感情奔放至极。可见莺莺性格中最本质的一面――热情奔放。“千金国艳”是莺莺性格的基本内涵,这就给莺莺性格带来了复杂性和典型性。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她那多变的心绪上。(听琴)场是紧接(赖婚)场的,老夫人欺骗了张生,叫他们“兄妹”相称,断送了良缘。莺莺对这些十分不满,这使她在感情上受到极大的剌激。奔放热情减退了,人像长大了几岁,感情也更加趋向深沉。越剧《西厢》在(琴心)—场,为莺莺安排了一大段唱,对月听琴,触景生情,表现出莺莺心底层层波澜:第一层,红娘叫“小姐快来呀!”莺莺上场念:“风月天边有,人间好事无。”带着气恼、懒洋洋情绪,对月抒怀,用(吟诵体)唱:“望晴空冰轮乍涌,步香阶风扫残红,牛女星横断太空,团圆月偏照孤茕。”第二层,转唱(尺调)从“叹人间玉容深锁绣纬中”到四个“从今后”排比句,包括这样几个情绪:先是借景生情,用嫦娥比喻自己被深锁绣纬中的苦恼;接着想到白天的赖婚,怨恨母亲“将恩作怨”,耽误良缘把儿葬送“;然后抒发自己空虚、惆怅、失望,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心理。第三层,莺莺在烧香时听到琴声,故意问红娘,“这是什么响呀?红娘也装着听不出来,让小姐猜,莺莺唱四句(十字调)“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玎咚?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莫不是焚皇宫殿夜鸣钟?”这里用了优美比喻,从自身头上到身上,从檐前到宫殿,由近到远,比喻贴切,语言优美生动。第四层,莺莺听清楚了是张生在墙东弹琴,又引出“却原来西厢的人儿理丝桐”一大段抒情唱,表现张生所弹之曲的壮、幽、高、低,句句扣她心弦。“他曲未终我意已通”,知音者“尽在不言中”。(琴心)这一大段唱,曲调色彩丰富,组织的严密,层次分明,着重揭示了莺莺感情趋向深沉的特点。
莺莺性格的复杂性、典型性集中体现在一闹(简)、—赖(简)这两场戏中,这是表现莺莺内在矛盾冲突最激烈、最集中的地方。所以改编本在这几场也是大做文章的。张生卧病,莺莺让红娘去探病,看望是假,传情是真,这是莺莺大胆之处。当红娘带回书简时,莺莺看简之后却勃然大怒,用那令人难以理解的爱情行为来构成戏剧冲突。《田西厢》是这样写的(把小简藏在妆盒内,红娘下。莺莺发现信,拆开,兴奋地看了。红娘捧茶上。莺莺见红娘有相轻之意,不觉怒形于色)。这里提示了莺莺看信后本应高兴,却大发脾气的原因,“我是相国小姐,谁敢将这简帖儿戏弄于我”。这正是莺莺那内热外冷,表里不—。心内一团火,外表举止端庄的性格特点所致。其一、莺莺第一次接到男子情书,一想到她那相国小姐身份,不免害羞。少女那羞愤之心使她发作;其二、她意识到了这书简是红娘传来的,并从红娘那反常举动中猜想一定是张生向红娘泄了底。因红娘对她不尊重,有失千金小姐体面而发火。其他改编本在此处多有明确提示。如《马西厢》(红娘置简帖于妆台。莺莺出对镜理妆。红娘旁协助。无意中发现简帖,暗喜,拆封展阅,沿吟。发现红娘在观察自己,佯怒。)越剧《西厢》(红娘藏简于妆盒内。莺莺开妆盒,见简,猛惊起,取简细看,又左顾右盼。红娘暗上,莺莺察觉,立刻从惊惶中得到主意。叫“红娘”!故作怒容。)看来莺莺看信后发火,主要是针对着红娘来的。她是既怕红娘(泄密),又得处处依靠红娘(大家闺秀是不能直接与张生接触的),经过试探,红娘并没在老夫人面前讲说什么。她认为红娘还是个不错的信使,所以又叫红娘送去一书,“待月西厢下”的幽会诗。可当张生应约而来,莺莺却又教训起张生来,把个张生整的狼狈不堪。这变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莺莺写诗简给张生是有意瞒过红娘的,而张生却把诗简内容向红娘公开了,当张生会见莺莺时红娘又在旁边,她怕红娘或别人瞧见传给老夫人,结果却瞧见了。看来,莺莺性格的复杂性,来自她那尊贵矜持、千金小姐的地位、身份。《王西厢》写莺莺约张生来西厢相会,张生真的来了,她又变了挂,原来只有两行字。《马西厢》把这两行字变成一大段戏,并用独唱、重唱等艺术手段来描述三人之间的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莺莺打发红娘去后,她自己张望,立于院里;张珙遵红娘嘱,踌躇墙外;红娘立于花荫里,一暗两明同时旁唱【太清歌兖】,三人同时在园门内,粉墙外,花荫里,悄悄等待,莺莺盼云遮月,张生盼粉墙矮,红娘隐身立苍台。心理刻画的微妙微肖。当张珙纵身跳过墙来,莺莺闻声又惊又喜。“盼他来却又怕他来”。这符合大家闺秀的性格,有踌躇、内心紧张、矛盾重重是必然的。当莺莺试探地呼唤“红娘”时,红娘故意不应声。莺莺不放心,再次低唤“红娘”时(未闻应声,再唤,红娘失声答应。)这时莺莺才“惧事泄,羞窘、变色”。叫红娘快来,把一场良缘拆开了。看来作为一个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个在严格的家规礼教生活下的相府千金,尽管她热烈地爱着张生,但当她要挣脱礼教的束傅、挣脱枷锁与张生相会的时候,这关键一步是多么不容易跨出呀!
(赖简)之后,莺莺后悔了,她对红娘已经放心,再次让红娘送去“药方”。(寄方)这场戏,对莺莺来说是关键性的。她要冲破封建礼教最后一道束缚,去和张生会佳期。在《王西厢》中,这场戏不多。越剧《西厢》删去了“佳期”,把(寄方)作为重点场子处理,尽力刻画莺莺的内心矛盾。莺莺独自一人时,她思潮起伏,自怨自责。“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前日里咫尺蓝桥偏惹嗔。”“张生呀,非是我太无情,可知我心中多少难言隐!想是你前生误了我,故而我误了你今生。”她见此时红娘不在身边,竟然要“以兄妹之情”,“悄悄去到西厢,探望张生”。刚出房红娘来了,她一方面埋怨“老夫人拘管得紧”,一方面不满红娘老是缠着她,小梅香服侍得勤。”当听说“张生病重得很”时,又按捺不住,“惊急”,但仍装出矜持地追问,起立无语,徘徊不定。当听红娘说要到西厢去看张生时,莺莺对西厢非常敏感,断然地要写诗寄给对方。“药方”递给红娘后,面带羞涩,推红娘走。老夫人上来后,莺莺和红娘暗中有交流,莺莺羞怯得不敢抬头,仅从眼角偷看红娘;注视着红娘下去,她心也随到西厢,以致母亲呼唤她时,她都听不见。与老夫人在一起的这段戏,莺莺一直采取敷衍、掩饰的态度。当老夫人下去后,莺莺独自一人时,又唱了一大段袒露胸怀的唱段。她对母亲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大为不满,她一再表示“为张生,想张生”要不顾“闺中训”“清白名”,要“救他风流命”,“了却这儿女情”。决心是有了,但自己还是作不了主;当红娘再度上场时,她又出现了反复,嘴说“收拾卧房,我要睡去”。但却含羞地、坐桌前不动。可看出她内心活动与外表动作是矛盾的,表里不—。最后还是红娘“替莺莺披上斗蓬,推莺莺行”。这里写的既真实,又细腻,把莺莺克服自身性格弱点的过程全写出来了。《马西厢》将(佳期)场转为暗场,用女声伴唱(眉儿弯)“莺莺啊,意儿坚,心儿分外细,口儿犟,步儿却先移,天涯咫尺红绳系,月照翠蓑低,情痴!”“夜耒明去双比翼,天长地久两相依。”这样写蕴藉、典雅的多了。而基调仍然是明亮、欢快的。这样处理还是别有新意的。
佳期之后,莺莺的性格并没有停止发展。在爱情和门阀观念的矛盾中,她是占了上风的。但当老夫人立逼张生进京赴试时,莺莺无力反对老夫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主张,只好叮嘱张生“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你休要金榜无名誓不归”。并—再表明自己对功名的态度主张,“作一对并头莲朝夕相对,不强似状元及第衣锦荣归!?”她公开反对老夫人“休来见我”的作法,功名得失寻常事,得官不得官,你要早些回来。对功名利禄她根本没放在眼里,“纵换了紫袍玉带,纵捧回凤冠霞帔,终何益?恼世人忒重虚名,轻情义。”将自己重情、轻名的看法直接说出来了。这是《马西厢》的处理办法。这里莺莺虽有反抗,但仍是比较软弱的。而《田西厢》对这一情节的处理,除增加了《逐婚》、《抗命》、《并骑》三场戏外,更多的是给了莺莺一些大胆反抗的动作、行为。当老夫人一逼再逼要她嫁郑恒并挑逗性“你敢违抗母命么”时,莺莺除讲道理、摆事实外,以牙还牙“娘吓,你说过‘崔家无有再婚女’,却为何逼我嫁郑恒!”这“好一张利嘴”,驳得老夫人无言以对。当她和红娘私奔赶上张生时,更进一步向张生吐露襟怀,“蜗角虚名何足贵,与郎君布衣粗食也畅心怀”。她要的是爱情而不是什么功名富贵。莺莺那鄙弃封建社会价值观念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立于舞台之上。
为了使莺莺动作更加强烈些、主动些,许多改编本在“有戏”的地方(即细节描写)都作了深度加工,使得莺莺这一形象更加丰满。如(赖婚)场,《王西厢》中(夫人云)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末背云)呀,声息不好了也!(旦云)呀,俺娘变了卦也!(红云)这相思又索害也。这一声“拜哥哥”引起了三个人的不同反映,三人都不满老夫人赖婚,张生是“叹”,莺莺是“怨”,红娘是“怒”。《马西厢》在此基础上,改写成一大段戏,运用旁唱(雁儿落带得胜令)来着重表现三人“喜变忧”的心理活动,写的淋漓酣畅,耐人寻味。老夫人叫莺莺“拜哥哥”之后,又强行叫莺莺向哥哥敬酒。《王西厢》在莺莺两次敬酒时,细致描写了她的心理活动,但动作性不强,最后是(旦辞末出科)没多大作为。《田西厢》将莺莺原来唱的(甜水令 折桂令)合成为“休看他筵前笑呵呵”一大段唱,增加了唱段的浓度、感情信息量也比较多了。还在动作提示中增加了莺莺、张生二人之间的内心感情交流。张生在接莺莺第一杯酒时,“误会其意,接过来一饮而尽”。接第二杯酒时,莺莺虽有暗示,但张生还不大理解,所以是“气愤地干”。当老夫人叫莺莺再斟第三杯酒时,莺莺“愤然掷杯、掩面下),张生才“始悟莺莺之意”。当他明白了莺莺是在“迫不得己,违心地来做这件事时”的意思之后,决定马上离开,走前还要和老夫人直接辩理。莺莺的心理活动也比较清晰、分明。母亲叫她去给张生敬酒,她虽不愿意,但又不敢违拗母亲之意,所以第一杯酒是勉强敬的。再敬第二杯时,她已暗示张生,你要理解我的处境,潜台词是“我叫你喝,你就喁,喝完再说。老夫人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第三次敬酒,莺莺实在受不了,憋不住了。她唱“休看他筵前笑呵呵”一段,首先替张生辩解,打抱不平。“他一封书信把贼破”,“他不想姻缘想什么?”“今日把同心结儿狠狠地割”,“这久后的相思可奈何?”接着她又表述了自己的心愿,这“知心话儿”想说又不能说。最后用“愤然掷杯,掩面下”的动作表述了心中要说的话。这动作更加强烈了,反抗性也更强了。《马西厢》在莺莺第三次敬酒时,增加了“愤极,酒盏落地”,“拂袖下”的动作。这样就比“旦辞末出科”要具体形象的多了,感情色彩也更浓了。足见其反叛封建礼教的果决态度。秦腔《西厢》为表示莺莺对老夫人的不满,增加反抗的气氛,让崔、张合唱:“并头花蕊脚下错,同心缕带忍心割,多情反结无情果,一对青春有耽搁。”琼剧《西厢》结合本剧种的特点,改为红娘从中间代之传情的手法,四人一递一句的接唱,渲染气氛更浓了。
2、对张生这个人物作净化处理。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是个“色情狂”,格调不高。所以田汉在《西厢记》改编“前记”中提出“让张生较高思想意境,而不是一个色情狂的文士”。马少波在《改编〈西厢记〉的设想与实践〉一文中也指出“提高张珙的格调”。这些改编原则、指导思想,就是要对张生做些净化处理,去掉她那些淫夫浪子、轻狂猥亵的言行,提高他的厚道品格豪爽精神世界和保留他那可敬可爱又可笑的秀才特点。特别要注意把握好他是个赤诚情种,但不是色情狂的分寸感。(寺惊)一场,在《王西厢》中,当崔家母女处于危难之际,张生竟袖手旁观,待到老夫人让法本长老两廊下高叫“但有退兵之策的,把莺莺许他为妻时”他才拍着手而上。这样写,他的境界格调太低,这是为“色”而来,是乘人之危。《马西厢》当孙飞虎五千人马把普救寺团团围住要抢莺莺小姐做压寨夫人时,张生开始是“焦急”,当莺莺唱完“三计五便”之后,莺莺欲自尽时,张珙:“小姐使不得!俺张珙拼上性命也要救小姐脱此劫难!待俺山门观看动静,再作计议。”(下)张生先表了态,尔后去作调查研究,为下步“献计”作了铺垫。最后当法本“遵命”在两廊下传老夫人话时,张珙内声“小生张珙有退兵解围之策”(张珙上)。这就把他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的思想品格提高了一步。《田西厢》把张生处理成,先时不在场,老夫人、法本、莺莺等研究的情况他一概不知,当法本两廊下传老夫人话时,他才(内叫)“张珙有退兵之策”(唱上的)。这就避开了袖手旁观之嫌,境界比原来要高。越剧《西厢》也是把张生处理成先下场去做准备,“小生略有安排,暂时告别”(下)。当长老两廊下喊话时,张珙上场,给白马将军杜确的书信已经写好了。这样处理,不仅与前下场形成前后呼应,更重要的是把张生的思想境界提得更高了。当老夫人还没说倒赔妆奁将小姐许他为妻时,张珙业已想到退兵之事,这就避开了为“色”而献策的嫌疑。当然也有护佳人之意。但更多的是考虑“小生与阖寺僧俗,同在患难之中”,他应该“救众难”。把此一举变成了自觉行动。曲剧《西厢》发挥自己说唱文学的特点,当孙飞虎团团围住普救寺时,先让书童听到“锣鼓齐鸣,人声鼎沸”报知张生,张到庙里去看动静,这样“吊”起来之后不甩“包袱”,接着先写众僧在庙内的反映。特别点出惠明在磨大铲,表示“磨快了”“来一个铲一个”。众僧都去观察动静了。老夫人才同莺莺、红娘上。当法本喊话后,是书童远应:“我家相公能够退贼”。然后张生上场讲退兵之策。张生根本不知“以女妻之”之事。当惠明下书走了之后,书童才拉住张生说:“相公!刚才夫人说了,谁能退贼就把小姐许配他为妻,你可曾听见?”张生:“什么把小姐许配与我?”书童:“我知道相公是不喜欢成亲的。你不愿意就该早告诉人家。”张生:“和小姐成亲吗?……也好啊!”这里把张生写成是一个“女人碰见他,他先躲一边”至到“二十三岁不肯把亲成”的一个“大男”。可有的本子不但没净化她那“色情狂”的行为,反而扩大了他的猥亵言行。如荀本《红娘》写张珙听长老喊话后上场:“哈哈!(揪崔老夫人)可是实言?”崔老夫人:“什么实言?”张珙:“你方才言道,有人退得贼兵,便将莺莺小姐许配为妻,可是实言?崔夫人:“哪个哄你不成?”张珙:“如此,岳母请上,受小婿大礼参拜。”这里的张生简直是一副流氓恶棍相。他的言外之意,若不是实言,那我就不干了。这不是乘火打劫、敲竹杠吗!这思想境界太低了。桂剧《西厢》张珙上来后自己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赏罚分明,其计必成”。再加上一句逼问的话,“若是当真,暂请小姐回到房中安歇,休得吓坏她。”这比荀本更加露骨,真是赤裸裸的恶棍相。
《王西厢》写张生为迷恋美色“便不往京师去应考。”为迷恋美色而借西厢住,为迷恋美色而借口“追荐父母”等,许多本子在改编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曲剧《西厢》写张生借住西厢不是为了看莺莺,而是为了读书清静,并通过书童嘴说出:“我家相公喜欢读书,嫌店里闹哄哄地不安静。”琼剧《西厢》写张生还没见到莺莺时,就已借住西厢读书了。在《王西厢》中,张生眼里的莺莺写的格调不高,给人以轻飘之感。《马西厢》(惊艳)一场改变了张生一见莺莺美貌就惊喜若狂的精神状态,而是在他亲眼见到莺莺“着素服,捻花枝”又为打伤的小燕子包札、放生之后,把莺莺比作“南海观音下尘凡”“佛寺里的神仙。”不仅容貌美,心灵也美。这才产生爱慕之情的。这就冲淡了《王西厢》中—见钟情的描写,变轻飘为严肃,格调升高了。张生对爱情是一贯真诚、执著专一的。虽经“赖婚”、“赖简”两次大的打击,几乎送了性命,但他还一直爱着莺莺。《田西厢》在(逐婚)、(并骑)场中,进一步写了他落第而归。他是按照临别时贤小姐的叮嘱,有官无官要早渡黄河,“得官不得官,疾早回来”来见小姐一面的。老夫人以“小女多病”为由,“不能相见”。“小女另结丝罗”并企图用钱将张生支走。可张生有志气,虽“清寒”,也不要老夫人的厚礼(怒而去)。当张生夜宿草桥店后,田汉又为张生设计一大段唱,补叙他没有独占鳌头的原因是因为“权贵操大柄”,自己虽然“依旧是飘零四海”,可他首先想到的是老岳母嫌贫爱富,“苦逼莺莺嫁郑恒”,“怕只怕兰闺深处哭坏了莺莺”。张生将自己置之度外,急莺莺之急,忧莺莺之所忧,可见品格之高尚,对莺莺爱恋之深。
3、对红娘这个人物作淡化处理。
红娘这个婢女在王实甫笔下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不仅是一个懂事理,会说话,聪明伶俐,性格爽朗,逗人喜爱的小丫环,更难能可贵的是将她塑造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立场坚定,恩怨分明,正义感丰富,乐于助人,斗争性强的女孩子。在这场自由爱情与门阀观念斗争中,可以说红娘是各种戏剧冲突当中—个关键性的人物。有些矛盾冲突是围绕着她展开的。她是老夫人派到莺莺面前“行监坐守”的。这就限制了莺莺的行动自由,她和莺莺发生了矛盾;当老夫人赖婚后,她同情张生,爱怜小姐,又站在他们一边同老夫人斗争,这就又形成了她和老夫人间的矛盾;对张生她是既同情又鞭策,既帮助又批评,所以他们之间也有矛盾。正因如此,在《王西厢》中她起了喧宾夺主的作用。但也有保媒牵线,甚至调情的低级趣味的东西。当然这首先在修改之例了。在改编时要将莺莺升为主要人物,那红娘就得退居次要地位。总的讲,要“修整”(马少波语)戏要减少。但还要“更突出红娘为社会正义和为别人幸福献身的精神”(田汉语)。改编本红娘的戏主要在《闹简》、《拷红》两场。《闹简》一场,莺莺先是装模作样发怒责怪红娘为张生捎信。当红娘并不示弱,莺莺又“软”下来而情不自禁地央求红娘为她向张生下书,红娘不愿去,莺莺又翻脸,并掷书下。莺莺反复无常的行动,引起了红娘复杂的心理活动,对于此时红娘的曲折情绪《王西厢》只有《小梁洲》、《幺篇》两段唱和四句独白,“我若不去来,道我违拗他,那生又等我回报,我须索走一遭。”《田西厢》改成一个234个字三十四句的散文诗似的长段独白,活画出这个受了委屈的小女孩的情状,写出红娘心情的五次跌宕起伏。“好哇!对我耍小姐脾气,装好人家架子!我红娘传书递简,担惊受怕,都为的是谁呀?怎么反把我当成出气筒了?(一层,这是委屈气恼冤枉之词。)要说你不想人家吧,这些日子天快嗳和了,杏花都落了,您晚妆的时候还老怕衣服穿得太薄。可为什么听琴的那晚,夜那么深了,露水那么重,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候,您一点也不怕着凉呢?(二层,这是既恨又爱,既疼又怜的真挚之词。)瞧你背地里愁眉泪眼的,可对别人又巧语花言,装正人君子不肯搜自己的狂为,专一找别人家的破绽,你这是何苦?(三层,这是揭莺莺老底之词。)你的心也散了,我的腿也懒了,这封信也别管了吧。(四层,这是气话。)咳,我若是不去吧,小姐回头又说我违拗她。再说,张生那可怜的傻秀才还在等我回话哩。去一趟吧,谁叫我是红娘呢?真冤哪!(五层,这才是真心话。)两相比较,当然是新增写的独白好得多,其优点是:(1)原来两段唱和四句独白,基本写的是张生将会为小姐怎么样和红娘自己表示要“做一个缝了口的撮合山”,没有涉及到红娘自己的心理活动。其实她此时思想斗争是相当激烈的,心理活动也相当丰富。新增的独白,抓住一点分五层来写,千转百回地写出了红娘的情状,再加上拾信、丢信、再拾信,几次反复动作的描写,把她那丰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展现在观众面前了,感染力是相当强的。这就充分显示出了戏曲文学中那抒情性和戏剧性相结合时所产生的魅力。(2)原来的唱、念匆匆而过,不能发挥演员的功力,新增的大段独白,洋洋洒洒二百多字,句式又长短不齐,骈散相间,有浓郁的诗意,再加上对偶、口语化,念起来啷啷上口,使人听之耳目一新。这不仅给演员提供了用武之地,也给观众带来戏曲念白美的享受。(3)小姐此举,虽使红娘非常生气,不再想送此信了。可一想到可怜的小姐和那个傻秀才,这正义感就战胜了个人恩怨和自己的委屈,还是得去。这里既写出了红娘胸襟的坦荡,也写出了红娘的真挚、聪慧、坦率、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