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清代三家诗说简析(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张力夫  点击:次  时间:2001-08-3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清代诗之理论随着诗话发展达到空前的高峰,出现了不少诗论之集大成者,如王士祯、沈德潜、袁枚。

  王士祯与神韵说

  王士祯论诗崇尚风雅。同时他又说:“为诗要先从风致入手,久之要造于平淡。”做诗要先求有风致,最终要造和平淡远之风致,这是他推崇的诗之最高境界,也就是他所提 倡的神韵境界。王士祯在《分甘余话》中提到:“或问‘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答曰:太白诗‘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襄阳(孟浩然)诗‘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常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不可见,日暮空闻钟。’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这里提到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就是神韵说的重要概念。王士祯论诗受唐代司空图、宋代严羽的影响,讲究兴寄和神趣,讲究“味在酸咸之外。”意思是做诗要不露痕迹,不可肤浅直白,又不可雕琢太过,“近之不浮,远之无尽,神到不可凑泊。”通俗点讲就是不即不离,一切恰到好处,能令人回味无尽。王维的五言诗也是王士祯极力推崇的对象:“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小诗优游不迫地描写芙蓉花在幽谷中自开自落,表面来看,作者并没有直接流露什么情绪,但在这朦胧、空寂的境界中,某种出世的寄托蕴藉其中,情景融为一体,象外有象,味外有味。这就是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再看王士祯自己的作品:“危栈飞流万仞山,戍楼遥指暮云间。西风忽送潇潇雨,满路槐花出故关。”(《雨中度故关》)境界也是空灵含蓄,朦胧淡远,亦是他倡导神韵之说的自我实践。

  神韵说侧重于以禅、道为主的出世哲学为其理论背景,既体现出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也体现出在艺术上超功利、超世俗的唯美主义倾向。但神韵说强调做诗要注重韵味,强调弦外之音、味外之旨,也确实道出了诗词艺术最本质的特点。

  沈德潜与格调说

  与王士祯神韵理论受禅道影响不同,沈德潜论诗主张尊崇孔子兴观群怨之说,追求温柔敦厚的儒雅诗风,其格调说受到明代提倡复古的李梦阳等前后七子影响。他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说诗语》)

  什么是格调?格,体格和气格;调,声调和情调。体格声调属于外在,气格情调属于内在,格要高古,调要响亮。实际创作中内在、外在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依存影响。体格、声调正是气格、情调的外在表现。沈德潜不反对王士祯的神韵说,也认为冲和淡远之风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但又认为宜拓开眼界,冲淡只是诗之风格的一种,雄浑高古才是诗之最高境界。冲和淡远讲究含蓄,雄浑高古讲究沉郁,实际上为诗都强调蕴藉而有言外之意。王士祯推尊王维、孟浩然,而沈德潜则推尊汉魏和杜甫。因为风格上汉魏高古,而老杜沉雄。再套用王国维的境界说,王士祯追求的是优美之境,而沈德潜推尊的是壮美之境。优美之诗讲究优游不迫,气韵清远冲淡,壮美之诗讲究沉着痛快,气格高古雄浑。古人云:“诗以气韵清高深眇者绝,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这两句用来区分王士祯和沈德潜的诗论观点,再合适不过。顺便提一下,气韵的概念一般来说偏于柔美,有清浊之分,而气格的概念偏于雄健,有高卑之分。古人言诗经常有气清、气浊、格高、格卑之论,就是这个道理。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