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明清小说外围论(三)(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于平  点击:次  时间:2001-08-3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7)不贪财色,修身远祸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叙述了一个人妖的爱情故事。生药铺主管许宣到保淑塔寺追荐祖宗,雇船归来,遇白娘子中途搭乘。她"把秋波频转,瞧着许宣",显示了对爱情的渴望。分别时,她制造同许宣来往、结合的机会,托言没带船钱,要许宣垫上,又要许宣跟她共伞。许宣没有别的心思,只是说:"娘子还小人的伞吧,不必多扰"。白娘子便直接点明:"想必和官人有宿世姻缘,……不枉天生一对,却不是好。"她把偷来的钱送给许宣。邵太尉库内平空不见了五十锭大银,把许宣捉到临安府。缉捕使臣带人到白娘子家里去,果然找到明晃晃一堆银子,许宣被连累发配苏州……这一情节完全不符合白娘子的性格逻辑。但作者要表现的是妖怪害人的故事。是宣传"奉劝世人休爱色"的人生经验,表现爱色害人的主题,所以才写了法海砌成七层宝塔,把白娘子压住。作者表现的人生经验、劝世内容就是最后法海的八句诗:"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我被色迷。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
  《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即宋元话本《志诚张主管》,讲给领军统帅王招宣做妾的小夫人,只为"一句话说得破绽些"被"情愿白白里把与人"嫁给了"须眉皓白"的胭脂绒线铺老板张员外。她主动去追求店里青年伙计张胜并私赠钱物与他。但终因处处越轨,愿望不遂,被迫自杀。结尾作者告诫人们:"只因小夫人生前甚有张胜之心,死后犹然相从。亏杀张胜立心志诚,到底不曾有`染,所以不受其祸,超然无累。如今财色迷人者纷纷皆是,如张胜者完中无一。有诗赞曰:'谁不贪财不爱淫?始终难染正人心。少年得似张主管,鬼祸人非两不侵!'"借张胜与小夫人的故事,宣扬不贪财色、修身远祸的人生哲学。

  (8)信义任侠,一诺千斤

  如前所述,"三言"有不少作品写了朋友之间的友情。如(《喻世明言·吴保安弃家赎友》、《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施润泽滩阙遇友》等。《喻世明言·羊角哀舍命全交》叙羊角哀、左伯桃一起投奔楚元王,途中冻馁交袭,左伯桃遂并衣粮于羊角哀,自己冻死于树洞之中。羊角哀受到楚王重用后,厚葬伯桃,又夜梦伯桃告以荆轲侵凌事,遂自刎而死,至阴间助伯桃大战荆轲。这些作品教化人们从人伦理学出发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伦理念规范化了的情。
  "三言""二拍"更突出的是宣扬市民阶层的那种侠义。《醒世恒言·卖郎独占花魁》在卖油郎秦重和妓女辛瑶琴的爱情故事中,引一首"西江月"云:"年少争夸风月,场中波浪颇多……就是有钱有貌,还须着意揣摩。"又解释说:这首词"是风月机关中最要之论。子弟行中,有了潘安般貌,邓通般钱,自然上下和睦,做得烟花寨内的大王,鸳鸯会上的盟主。然虽如此,还有两字经儿叫做'帮衬'。……风月场中,只有会帮的最讨全便宜,无貌而有貌,无钱而有钱。",作者虽然点染了秦重性格的忠厚老实,但着眼点在于秦重的"善于帮衬",小说赞颂的就是小市民的"帮衬"本事,或者说是借卖油郎的实例来传授一种"帮衬经"。你们不信?秦重只有三两银子的本钱,却靠"帮衬"人获得了情欲的占有。

  (9)不淫人妻,安分守己

  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故事中,陈商诱奸了蒋兴哥的妻子王三巧,最后自己的妻子倒归了蒋兴哥;王三巧虽然最终和蒋兴哥破镜重圆,但由于被休弃了一番,只能由正房改做偏房。困此,作者总结道:"恩爱夫妻虽到头,妻还作妾亦堪羞。殃祥果报无虚谬,咫尺青天莫远求"。不难看出,全篇是从理念出发,又以故事演绎理念的结构框架。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也不时地站出来进行理性评判。开头引了一首名为"西江月"的词正是劝人安分守己,随缘作乐的。
  莫为酒、色、财、气四字损却精神,亏了行止。求快活时非快活,得便宜处失便宜。说起那四字中,总到不得那"色"字厉害。眼是情媒,心为欲种。起手时,牵肠挂肚;过后去,丧魄销魂。假如墙花路柳,偶然适兴,无损于事;若是生心设计,败俗伤风,只图自己的一时欢乐,却不顾他人的百年恩义,假如你有娇妻爱妾,别人调戏上了,你心下如何?古人有四句道得好:"人心或可昧,天道不差移。我不淫人妇,人不淫我妻"。看官,则今日听我说《珍珠衫》这套词话,可见果报不爽,好教少年子弟做个榜样。
  《珍珠衫》的故事对蒋兴哥、王三巧的夫妻之情虽然写得深切,但作者主观上是要以这个故事来演绎、证明上述理念。
  《初刻拍案惊奇·乔兑换胡子宣淫,显报施卧师入定》的故事写同里两个大家子弟,一个铁生,一个胡生,各有一个娇丽的妻子。但两人都不以此为满足,各又羡慕对方的妻子,思量要一网打尽,两美俱备。他俩先是商量把妻子"彼此更换一用,交收其美,心下何如?"不久胡生先自勾引了对方的妻子,继而胡生病重,铁生又自搭上了胡生之妻;后来胡生病死,其妻归于铁生名下。这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一报还一报的故事。当然,作者在说教的同时,又情不自禁地展示了它对男女奸情的津津乐道的描写。照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两个相类的故事所暴露的都不是封建阶级惯常形式的堕落,而是以新的形式出现的腐朽--一种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腐朽。
  "三言"、"两拍"有属于新思想的一面,又有它明显的历史局限。哪怕是它们落后的一面也透露出新时代的折光和投影。抛开在文学上的贡献,我们不得不承认,"三言"、"二拍"以其大众性、实用性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坦言:过去对"三言"、"两拍"的评价偏低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具有新生命力和新生意识的"三言"、"两拍"给古老的中国封建社会透进了新时期一缕曙光,我们不应该对它们再持冷峻的态度。
  当今世界开创了新纪元。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资本主义千奇百怪的生活方式,封建主义的沉渣泛起,都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各种参照物蜂涌而至,变动和失衡造成了许多人的无所适从。人们需要"说教"来指点迷津。新的大众文化以新的方式向人们灌输新的"醒世恒言"。今天,"三言""二拍"的说教的对象已不存在了,其内容也因陈旧过时而不再被人们津津乐道,但其说教的思想内核对今天的炎黄子孙仍有一定的劝服力、感染力、感召力。"警世录"和"安全阀"的功能,没有过时,任何社会都需要这样的"稳定剂"。

  六、作家论

  13、论曹雪芹的江南情结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这句话的语源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后人往往借以表明书与人之间的"亲子关系"。具有特殊身份、特殊经历的曹雪芹,以其不同凡响的思考和如椽巨笔写下了不朽巨著《红楼梦》。从风格来看,这部以北京大封建官僚家庭生活为素材的小说表现出了种种的江南风情。世界是创作主体--作家心目中的影象,若对曹雪芹的家世追根求底,这位祖籍东北的八旗子弟着实让人惊讶,因为他的出身南北兼籍,曹家几乎可以算作金陵土著了。如此,这位才子才会在作品中表现出由江南而生发出的浓厚的"思乡"之情。在北京人的眼里,南方人主要指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的人。自称"生于末世"的曹雪芹正是诞生在江苏南京。曹家的荣华富贵是与康熙的宠幸分不开的。以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为首,其祖父曹寅为中心,从康熙二年(1663)起,曹家祖孙三辈四人在江南做织造官共达六十年之久。在江南这个"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曹家经历了他们繁华而又风雅的生活。此外,这个家庭还盘根错节于姑苏扬州一带。悲怆的是曹雪芹降生的时候,他的家庭早已过了"全盛时期"而走下坡路,他"哥儿""公子"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然而,童年的生活背景是无法从潜意识里消抹干净的,他的红楼之梦与江南风情有着不解之缘,表现在四个方面:

  (1)江南的风物情调

  读过《红楼梦》的人谁能忘记"潇湘馆"呢?尽管全书仅有三次对潇湘馆的描写,但都有着诗一样的意境,这个佳境就是江南竹的风骨和幽香。当贾政等人第一次游园时,"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善,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由于江南美人林黛玉住在其间,赋予了这个佳境无限生命。《红楼梦》中有许多关于江南景物,习尚,风土人情的描画。除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翠竹夹路,苍苔布满的潇湘馆;还写了"墙上皆用稻茎掩护",茅屋数楹,满植桑、榆、槿、柘的稻香村;写"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写炎炎永昼,烈日当空时的梧桐、芭蕉;还写到书中人物喜爱的"惠泉酒"(无锡惠泉号称"天下第二泉",所产名酒驰誉南方)、"绍兴酒"(即"花雕",我国名酒。);又写姑娘们笑语围坐,"魁夺菊花诗,讽和螃蟹咏"。冬令时节烤着"手炉"、"脚炉",焐着"汤婆子"。寒雨蒙蒙时,怡红院里甚至备有江南渔家的蓑衣斗笠……一些南方极普通的用具和食物,北方可能还不普遍,在《红楼梦》中有亲切称呼,往往是按照南方的习惯。有的虽然看不出有什么特殊,却是货真价实的南方物件,或流传至北方的物品,这类东西有"脚炉"、"手炉"、"春凳"、"脚踏"之类。例如第三回(四张椅)"底下四副脚踏"。第十六回"平儿等早已于炕沿下设下一杌,又有一小脚踏,赵嬷嬷在脚踏上坐了"。
  南方地气潮凉,用"脚踏"(有时也叫"踏脚")的家庭是比较多的。最普通的是床前一副"脚踏",都是为防潮寒之气侵人身体。北方地气干燥,只有讲究人家才用它,一般人家就不多见了。
  有一些用品或草木虫鱼之类,仅仅称呼不同,南北方都有。如剪子、剪刀叫"夹剪",第五十一回"这会子又没夹剪"。煎药、煮茶的壶叫"吊子"。宝玉命把煎药的银吊子找了出来。第五十四回"管把老太太的茶吊子倒了洗手"。
  《红楼梦》里还有一些名称极怪的南方用具,如"汤婆子"。第五十一回:晴雯笑道:"……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麝月道:"这难为你想着,他素日又不要汤婆子……"
  第六十七回写薛蟠由江南、苏州一带买来的"土仪"。什么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虎丘的自行人、沙子灯、泥人戏、薛蟠小像等。在百余年后之嘉庆时顾铁卿在《桐桥倚棹录》中,关于《红楼梦》中写苏州虎丘风物有十分详细之记载。俞平伯先生也曾题过十八首绝句,其第九首云:"物玩虽微亦化工,苏州巧手最玲珑,潇湘陨涕蘅芜笑,都在传神阿堵中。"都简明扼要地赞赏了曹雪芹在写南方风物时所唤起的艺术情趣。

  (2)江南人物形象

  《红楼梦》是从姑苏、金陵写起,而以它的几个主要人物魂归故里作结的。脂批道:"金陵是十二钗正出之地"。其实金陵十二钗中有十个女子是南京人,其余两个是苏州、扬州人。黛玉本贯姑苏,少时长期随父居于维扬住所;宝钗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金陵薛家;湘云生长于金陵大族史侯家;王熙凤是从金陵大族王家嫁到贾府来的;香菱在南京被拐卖后又被薛蟠霸为妾;妙玉系苏州人氏,自小入空门。荣宁二府的奴才也分成两拨,一部分是南京老宅的家口,他们世代聚族而居。如熟知贾家辉煌历史的赵嬷嬷,赖嬷嬷及他们的家眷;总管赖大,赖大家的;专管男女仆佣的林之孝夫妇;王夫人的陪房,邢夫人的赔房。丫环中还有平儿、鸳鸯、雪雁,以及从江南买来的芳官等十二个唱戏的;妙玉等一干尼姑、道士、修行的等。
  江南小姐林黛玉,她不但容貌清秀水灵,而且满口吴侬软语,她的咏叹调《葬花词》里有一个吴语人称代词"侬"非常著名,历来为研究家们所称道: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仍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第四十一回写妙玉烧茶;第六十二回写芳官道嗔言"我也吃不惯那面条子"等等都是着意刻画标准的江南人物形象,着墨多少虽各不同,但均有颊上三分之妙。
  凤姐以"凤辣子"著称,第三回贾母说凤姐:"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一句乡谈,让人倍感到亲切。第八十一回高鹗在续书中描摩贾政的话:"前日倒有人和我提起一位先生来,学问人品都是极好的,也是南边人。但我想南边先生,性情最是和平……。"这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和写书人对江南人物的看法。
  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写到林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来?想到这里,不觉又伤起心来。"曹雪芹饱含感情把这些乡情愁绪写得力透纸背,不只让黛玉伤心,读者看了亦不无感慨。如果是那些和黛玉同样,少时生长江南,老来流寓异地的读者,感慨必定会更深。

  (3)江南饮食习惯

  当时北京的饮食风俗,满人风味的饮食固然不少。自明代以来,北京做为京师,各衙门的大小官吏,已形成一个以江南人为主的阶层。这个阶层讲究吃穿;讲究宅第园林;讲究书画文玩;讲究品茗弈棋。江南风尚成为北京最高富贵、风雅时髦的事。《红楼梦》关于江南风味饮食的展示是大量的。
  第八回写宝玉在薛姨妈处喝完了酒,"作了酸笋鸡皮汤,宝玉痛喝了几碗……。"这酸笋鸡皮汤是标准的江南名馔,不熟悉江南生活,精通江南食经的人,绝写不出这样的名汤。
  再如第六十二回所写芳官吃的"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胭脂鹅脯",更是标准江南名家菜。胭脂鹅脯是最著名的南京名产。第十六回写凤姐让赵嬷嬷菜道:"因问平儿道:'早起我说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又道:'妈妈,你尝一尝儿子带来的惠泉酒。'"惠泉酒是江南名酒,这火腿炖肘子也是地道的南方菜,江南习惯叫"火腿笃蹄膀"。赵嬷嬷从记事起就住在姑苏扬州一带,如今已同白发宫人,自然爱家乡口味;又因年老,自然更爱吃软、烂的。所以作者刻意选择这一个菜,显得那样亲切,于情于理都入木三分。
  又如"泡饭"是江南人家的主食之一,并不象北方所谓饭蒸多了,下一顿用开水泡泡下肚,而是上顿多蒸,以备下顿煮食。第六十二回写芳官不喜欢吃"油腻腻的""香稻粳米饭",而"只将汤泡饭吃了一碗"。此外,还写到宝玉吃过"茶泡饭"。虽然江南人并不以茶泡饭,不过这"茶"其实就是白开水。江南人把喝白开水也叫"吃茶"。
  大观园是南方人的"天下",园中的大宗陈设,桌围、椅披等等绣货,各种帘子均是苏州一带采购来的是南方货;连厨房里的东西,也有许多是从江南送来的。六十二回写"一篓炭、一担粳米",不但东西连叫法也不脱江南口吻。

  (4)江南语言称谓

  在《红楼梦》中有大量江南官宦人家繁华儒雅的生活描写。我们不难想象缺少南方话怎能与此景象匹配?《红楼梦》里的南方话,指的就是曹雪芹少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南京、扬州一带的下江官话和以苏州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几乎俯拾皆是。下面略举数例:
  第二十一回:死促狭小娼妇。促狭,暗中使坏,捉弄人,刻薄,缺德。这个词儿《红楼梦》里频频出现,一般词典均未收。北京话里今有两读,似乎还未定型,口语中用得也不普遍。科学院1965年编《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前一读音是吴音的模拟,后一读音是按北京音系审定的。
  第四十六回目:尴尬人难免尴尬事。尴尬,左右为难,难堪;形容人,则指执拗而不通事理。这个词北方口语还不普遍,是个双声词。
  第六十三回:这宝玉不识事体,只得将外头之事暂托了几个家中二等管事人。不识,不懂。纯粹的吴语应说为"勿识",这是"南北兼用"之一例。
  第六十三回:宝玉不识事体……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于朝代年纪。事体,事情;事情的本质。吴语"啥事体",就是"什么事情"的意思。凌蒙初"二拍"用得极普遍。王注:"吴语至今通用,同'事情'。"(《初刻》卷六,注14)
  第十六回:早起我说的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早起,早晨。第五十二回:宝玉在旁,一时又问晴雯吃些滚水不吃。滚水,开水。等等。此外,还有一些例证是脂批指出来的。第三十九回在"有两个(小厮)跑上来赶着平儿叫'姑娘'"后批道:想这一个姑娘,非下称上之姑娘也。按北俗以姑母曰姑姑,南俗曰娘娘,此姑娘定是姑姑娘娘之称。每见大家风俗,多有少童称少主妾曰姑姑娘娘者。按此书中若干人说话语气及动用前照饮食诸赖(类),皆东西南北互相兼用。此"姑娘"之称,亦南北相兼而用无疑矣。脂砚斋的结论是对的,但他以为此处"姑娘"是"姑姑娘娘"的合称则非也。因吴语区有的地方,如无锡一带就以"姑娘"称呼姑母。以"姑娘"、"娘娘"(今写作"娘娘",上平声)称呼姑母,是吴语区的习惯。南京话则已作"姑妈"了。重要的是,脂砚斋指出了整个《红楼梦》里若干人的说话语气,起居品茗,器皿家具等等,"皆南北互相兼用",这是非常重要之处。脂砚斋是一位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创作了解至深的人,想是不会穿凿附会的。通观脂批,我们还发现,批书人原来也非常熟悉吴语。他的批语也是南北相兼的。脂批里的吴语也是随处皆是。有许多常用的批语,如"好看煞"、"好听煞"、"闹热"、"记清"、"阿×"("阿凤"、"阿颦"、"阿呆")之类,都是吴语方言词语。请看下面的例子:
  第九回:好囚攮的们,这不都动了手了么!(脂批)好听煞。
  第十三回:什么价不价?(脂批)是阿呆兄气。
  第十五回:命手下掩乐停音,滔滔然将殡过完。(脂批)有层次,好看煞。
  第三十九回:还说我作了情,你今儿又来了。(脂批)……便补得贾琏这边天天闹热。
  第四十五回:我长了今年十五岁。(脂批)黛玉才十五岁,记清。
  了解这一点,给研究脂砚斋其人提供了一条新线索:说不定他本人也是从南京(姑苏)"旧家"来的人呢。不过,这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姑不置论。
  《红楼梦》为什么要夹进如许的南方话呢?是不自觉的,还是有意识使用呢?前面所引用的脂砚斋的评语已说明了这一点。《红楼梦》运用南方话的目的,是题材的需要,塑造典型的需要,是为了锤练文学语言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籍此又为曹雪芹的《红楼梦》语言堆砌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是表露了作者的身份背景。在心理学中下意识往往源于一种自恋的情结。须知,曹雪芹是一个深受吴语和南京话熏陶的人,那些他所熟悉的语言和事物代表着心灵深处的美好回忆和梦中景象。这个景象与已逝去的欣欣向荣联系在一起,与他珍贵的童年联系在一起。无可置疑,在曹雪芹创作的潜意识中,江南情景、江南岁月、江南故旧永远是最美好的幻想和境界。

  14、近代小说家、翻译家包天笑

  包天笑是我国晚清民初的作家,又是翻译界前驱,新闻界耆宿,鸳鸯蝴蝶派代表之一。他的一生著述相当可观。作为作家和编辑,他的出版活动频繁,成就显赫,在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一页。

  (1)凡人不凡

  包天笑(1876-1973),初名清柱,又名公毅,了朗孙,号包山,笔名天笑、拈花、春云、钏影、冷笑、微妙、迦叶、钏影楼主等。江苏苏州人。包天笑幼年家道中落,就读于表姊丈朱静澜处和二姑夫尤巽甫处。可谓之凡人,但他却不流俗,非凡超群。转徙逃难的痛苦使他倍加用功,博览群书,靠自学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了维持生计,他17岁即开门授徒,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1894年,考取了秀才。1900年与友人合资在家乡开办了东来书庄,并自任经理,尔后又集资发行《励学译编》;1901年,他创办了《苏州白话报》,内容以政论、新闻为主。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深受欢迎。1908年,他加入江苏教育学会。

  包天笑25岁时,经人推荐去江苏候补道员蒯光典家任家庭教师,次年,受蒯光典的委托在沪筹备金粟斋译书处,从而结识了薛锦琴、章太炎等一批文化名流。不久应叶浩吾、蒋观云之邀,先后在启秀编辑局、广智编译所、珠树园译书处任职。1906年,他31岁时正式移居上海,开始主编和编辑了许多有影响的刊物,如《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等。他受聘为明星电影公司编剧,又创作了数部电影剧本,撰写了多篇影评剧评。1909年加入南社,在南社第三次雅集上,当选为庶务。1936年,61岁的包天笑与鲁迅、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同署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七七事变”后,积极为《申报》、《南京晚报》撰稿。1947年,包天笑由上海去台湾居住,次年赴香港。1973年11月24日,包天笑在香港法国医院病逝,享年98岁。

  (2)才子“报人”

  包天笑的创作出版活动始发于25岁(1900)创办“东来书庄”和发行《励学译编》。东来书庄由包天笑等8人集资百元,开设于苏州养育巷冠子桥包叔勤家门口,后迁观前街(施相公弄口)。以经营新书刊为主,主要经售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出版的《江苏》、《浙江潮》等期刊,以及《支那疆域沿革图》等日本新书、杂志。《励学译编》主要依靠苏州留日本学生杨延栋、杨荫杭等人译介日本文的书刊,将国外的新思想、新技术向国内传播。1901年10月,包天笑与其兄包子青一起创办了《苏州白话报》,馆址建在苏州护龙街砂皮巷口,该报的编辑、发行及撰稿人均采用笔名。大多数稿件是包氏兄弟所作;其资金主要由包子青提供。《苏州白话报》除在苏州有一个发行所和两个代售处外,还在上海的《中外日报》、杭州的《杭州白话报》等报社,以及安庆、南昌、无锡、北京等地设有代售处。该报面向乡镇读者。包天笑说:“我们不愿销到大都市里去,我们向乡村城镇间进攻,曾派人到乡村间支贴了报纸(海报),第一期出版居然也销到七、八百份……”该报是以《励学译编》的名义出版的,委托苏州临顿路毛上珍书局用刻雕版印刷。32开线装本,先是每7天出一期,后改为每10天出一期。形式和内容都仿《杭州白话报》,栏目有“论说”、“新闻”、“歌谣”、“杂录”等,把“世界新闻、中国新闻、本地新闻都演成白话,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关于社会的内容特别注意戒烟、放脚、破除迷信、讲求卫生等等。有时还编一点有趣的使人猛醒的故事,或编几支山歌,令妇女孩童们都喜欢看”(《驯影楼回忆录》)。由于报纸通俗易懂,大众化,深受读者欢迎。但因发行量有限,加上经费不足等原因,只办了二年。1902年,为了寻找刊物、寻找更好的译本,包天笑积极往来于苏州、上海之间。在上海,他筹办的“金粟斋译书处”出版了严译名著《穆勒名学》、《社会通诠》、《群学肆言》等。同时,他积极与《中外日报》交往,主张印行清末禁书《仁学》。 1906年2月,包天笑正式定居上海后,应狄楚青、陈影韩之邀到《时报》任外埠新闻编辑,兼编辑附刊《余兴》。他每日为报纸写6篇文章,余时写小说。时报馆附设的《小说时报》创刊后,他和陈景韩轮流担任主编,并合作小说创作,这个刊物培养了不少年轻作者,后来,大多成为鸳鸯蝴蝶派健将,所以被视为最早具有鸳鸯蝴蝶派倾向的刊物。《妇女时报》也是时报馆附设的,包天笑是第一任主编。他力主鼓吹新的妇女观,撰写发表了《包仲宣女士哀辞》、《最大之敬告》等杂文评论。其刊出的小说作品或多或少探讨了新的家庭观。 民国元年(1911)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公布小学学制改为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商务印书馆见机决定新编教科书。1912年,包天笑应张元济之邀,去商务印书馆兼职,参加编写国文教科书和主编课外阅读物《新社会》。次年,日本新闻界邀请他和《申报》张生平、《时事新取》冯心友、《神州日报》余大雄、《中华新报》张群等赴日访问。有感于国外的种种见闻,回国后他写了《考察日本新闻略述》一文,在《时报》上介绍日本之行。1915年至1917年,步入中年的包天笑先后在文明书局发行的刊物《小说大观》和《小说画报》任主编。他把推崇科学、注重道德教育,作为办刊宗旨。《小说大观》创办时,由他执笔《例言》声明:该刊将大力提介“宗旨纯正、有益于社会、有助于道德之作”,而“无时下浮薄狂荡诲盗写淫之文。”他深知文言有碍于文字的普及,于1917年就任《小说画报》说编时大张旗鼓地提倡白话文。他说:“小说以白话为正宗。”并在发刊词《短引》中自我检讨:“鄙人从事小说界十余寒暑矣。唯检点旧稿,翻译多而撰述少,文言多而俗话鲜,颇以为病也。盖文学进化之轨道,必由古语之文学变而为俗话之文学,中国先秦之文多用俗话,观于楚辞,墨、庄方言杂出,可为证也。”《小说画报》创刊后,内容以文为主,辅有图画,而文字全是白话。成为雅俗共赏,颇受民众欢迎的刊物。 后来他又为大东书局编《星期》,在刊物上用钏影、爱娇、拈花等笔名发表了不少小说和杂文。1922年,47岁的包天笑加入青社。社友有周瘦鹃、许廑父、胡寄尘、许卓呆、范烟桥、毕倚虹等旧派小说主将。包天笑为该社起草社章。随后又加入“星社”。同年,青社社刊《长青》创刊,包天笑任编辑主任,执笔《本社的缘起》。又任《星报》撰述员。1928年,他应社长周瘦鹃之聘,任上海群书浏览社介绍人。

  (3)笔耕不止

  包天笑的创作初期以译作和文言短篇为主,后来一改以写白话小说居重。但无论长篇还是短篇,均发表或连载于报刊上。从26岁开始连同晚年在香港,他从未停缀笔耕一共创作、翻译了各类作品近200种。分别发表在《时报》、《月月小说》、《教育杂志》、《中华小说界》、《消闲月刊》、《半月》、《红玫瑰》、《太平洋画报》、《珊瑚》、《上海生活》、《申报》、《南京晚报》、《万象》、《大上海》、《大众月刊》、《风雨谈》、《茶刊》和香港的《大华》等多种报刊上。他翻译和创作了大量的教育小说、爱国小说、家庭小说、言情小说、人道小说等。无论长篇短制,名篇迭出。包天笑读过日文,翻译过《空谷兰》和《梅花落》两种日本小说,由有正书局出版,曾轰动一时,电影公司曾把它们搬上银幕。他在曾孟朴办的小说林编译所兼职时,以秋瑾为主人公,把她的革命事迹贯穿起来,写成《碧血幕》,在《小说林》上发表。他写的《馨儿就学记》,属于教育性质的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当时的教育次长袁希涛看了后大为赞赏,给他颁发了奖状。他有一位同谱兄弟杨紫麟,英文很好,偶在旧书店买到一部英国哈葛德的长篇小说残本,认为很像《茶花女遗事》,便与天笑合译,名《迦因小传》,交文明书局出版。过了不久,林琴南把《茶花遗事》全书译出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取名《迦茵小传》,二书同时风行。他创作的《一缕麻》被梅兰芳改编成京剧,上演后产生很大影响。梅兰芳曾在《缀玉轩回忆录》(载《大众》月刊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