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1872年4月的《申报》,在晚清时期是一份有重要影响的报纸。《申报》初创时,组织机构比较简单,主要是主笔房和会计部。主笔房其实就是现在的编辑部,写社评的、编稿的都隶属于主笔房,主编被称为总主笔,普通的撰稿和编稿人员则被称为主笔。由于没有任何档案传承下来,晚清申报馆的人员流动情况一时还难以摸 清。但从笔者掌握的情况看,晚清《申报》的社评体现了主笔对当时社会的总体认识,也从不同层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大趋势。
一、1897年以前《申报》的主笔和社评
在1897年之前,由于主笔的关系,《申报》的社评呈现出由洋务而改良的特点。
《申报》创刊以后,笔政长期由浙江文士主持。首任总主笔是浙人蒋芷湘,其人在1884年考中进士后离开报馆,余事不详。继任总主笔是钱昕伯,浙江吴兴人,号“雾里看花客”,是王韬的朋友和女婿。钱由于身体不好,时常不能到馆,故总主笔的事务经常由主笔何桂笙代理。何是浙江山阴人,号“高昌寒食生”,据《申报》的挽文所记,其著述有《劫火纪焚》、《红楼梦题名录》、《齿录》、《一二六文稿》等。关于第三任总主笔,目前各种著述都说是黄协埙,一般认为在何桂笙于1894年去世后不久即由黄继任。但据笔者研究,第三任总主笔应是王韬。理由是:在清末长期旅居上海、从事报业的陈伯熙在《上海轶事大观》中曾言:王韬“光绪年曾任《申报》主笔,月撰论说六篇,月薪七十元。”而曾担任过《申报》主笔的孙玉声在上世纪20年代所著的《退醒庐笔记》中有《天南遯叟轶事》一文,讲到王韬担任总主笔的具体时间。该文说:“天南遯叟王紫诠先生韬……暮年总持《申报》笔政时予主政《新闻报》,故得朝夕过从,极文酒流连之乐。”《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2月17日,首任总主笔是蔡尔康,孙玉声是第二任(郑逸梅:《上海旧话》)。由此推算,可以确定王韬应是《申报》的第三任总主笔。王韬于1896年7月3日在《申报》上刊登《天南遯叟告白》,宣布因年事已高,搁笔闭门谢客。这样黄协埙继任总主笔应在王韬卸任之后。
在蒋芷湘、钱昕伯、何桂笙、王韬任总主笔期间,曾供职于主笔房、襄理笔政的人主要有苏人黄协埙、蔡尔康、高太痴(何桂生弟子)、杨乃武、韩子云(《海上华列传》作者)、浙人沈定年、赣人吴子让等。这些总主笔和主笔们大都是具有秀才或举人功名的江浙文士,由于他们生活在受西方现代文明影响较大的江浙一带,因而思想较之内地知识分子要开明得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上海,开始游离于科举之外,逐步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他们任职《申报》之时,正值洋务运动进入高潮,洋务思想和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影响较大,《申报》的主笔和社评也受其影响。这一时期的主笔们和洋务派的关系较为紧密。如吴子让曾在曾国藩门下任过幕僚,而积极投身于洋务事业的近代科学家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人和《申报》主笔也有过从。翻检这一时期《申报》的社评,不难看出它的总倾向和当时洋务派与早期改良主义者的基本主张是一致的,即鼓吹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制器、开矿、办厂以求富;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摒弃陋俗,以及浅尝辄止地介绍一点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