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说也多少受到了这种民族主义的影响,也生发出一层“家国承载”的意味。只是这种民族想象、国恨家仇的承载对于羽翼未丰的科学小说来说显然过于沉重。以《新纪元》为例,写作中尽管一再申明科技战争由武器决定优胜劣败的原则,但在实际叙事实践中,小说家真正遵循的是黄人必胜,白人必败的“潜规则”。当小说家醉心于在自己建构的“未来”世界里,将现实中软弱的老大帝国,摇身一变成为世界首席强国,还运用西方的先进武器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列强打得溃不成军、颜面无存时,他实际上已经掉入了民族主义陷阱而不能自拔,他做的只是一个虚幻的、自欺欺人的民族复兴梦。在这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或者“风水轮流转”的思维逻辑中,“他们的预言作品不是迎向,而是回到未来。果如此,这些作品纵然肯定线性史观,却暗暗散播着天道循环论”(20)。也就是说,西方传入的进化史观与传统的历史循环观在此被混为一谈,正如汪晖所指出的:“科学观念与中国天理宇宙论的关系复杂而暧昧。”这种暧昧的具体体现,在于“中国的固有概念提供了他们了解西方近代科学的前提,而他们所接触到的西方科学思想实际上在某些方面加强而不是削弱了传统思想方式的固有逻辑”(21)。
科学小说家有一观点:“世界的进化与科学的发达,为同一之比例。”表现在部分科学小说里的对“科学”在战争中的决定性意义的书写和强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知识分子期盼“科学救国”的历史焦虑感,也决定了他们并非仅仅为了表现“科学”而进行小说创作。碧荷馆主人对此很坦诚地称:“虽然,就表面上看去,是个科学小说,于立言的宗旨,看官看了这部书,自然明白。”此目的与鲁迅对科学小说这一文类的寄望也颇吻合:“使读者触目惊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22)“科学救国”思想在科学小说创作中的展现,不仅记载了西潮东渐时西方科技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更借助科幻建构的强国形象,畅述自己未竟之抱负,藉此医疗惨痛的民族心理创伤,挽回、激荡起失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科技学习,宣扬“科学救国”的炽烈呼吁。晚清时节的知识分子对于“新民”、“启民智”乃至“救亡强国”的责任感和竭诚努力,其情也诚,其意也挚。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对科学的盲目推崇以及功利化理解和叙述,在很大程度上也遮蔽了梁启超借小说来“新民”的初衷,即便这并非他们的本意。启蒙之“艰”,之“巨”,由此可证可鉴。百年前的启蒙梦,现在仍未觉醒。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现代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成果(项目批准号:05JZD00027)]
注 释:
(1)[美]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66页。
(2) 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3)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文集之十》,第六、十页,见《饮冰室合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4)欧阳健:《晚清小说史》,第15页。
(5)(9)张光芒:《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6)彭平一:《中国近代启蒙思潮论要》,《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7)王德威:《贾宝玉坐潜水艇——晚清科幻小说新论》,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6页。
(8)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10) [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第8-9,167页。
(11) [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雷颐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2)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13)杨国荣:《科学的形上之维——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86页。
(14)王燕:《近代科学小说论略》,载《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4期,第224页。
(15)汪晖:《科学的观念与中国的现代认同》,见《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8页。
(16)陈平原:《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中国文化》第十三期。
(17)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第292页。
(18)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专集之四》第四、五页,见《饮冰室合集》第六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19)皮明勇:《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多重架构》,见《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191页。
(20)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第58页。
(21) 《汪晖自选集》,“自序”第5页。
(22) 鲁迅:《〈月界旅行〉辨言》(原署名周树人),《鲁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