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张恨水的中庸思想(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胡梅花  点击:次  时间:2001-08-2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张恨水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也即鸳鸯蝴蝶派作家,他一生创作有100多部中长篇小说,最著名的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读者遍布各个阶层,是“国内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叶圣陶语),他的作品能如此畅销,与受“中庸之道”薰陶了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国国民是分不开的。本文将通过张恨水的杂文和小说来分析张恨水在文化选择方面的中庸追求。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过中庸这一思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中庸是至德,最高的道德,但人们已很长时间缺乏这种道德了。孔子应该是接受了前代的中和思想,在《尚书·尧典》中就有“允执厥中”(谓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之说。但孔子没有详细地说明什么是中庸,在《论语》中,“中庸”只出现了这一次,就再也没有出现了。中庸的含义是孔子的孙子子思阐发的,在相传为子思所作的《中庸》中对中庸的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并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解释中庸,称那种达到中庸的状态为“中和”,把谋求中和(致中和)当作一种调理社会甚至自然的根本法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也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宋代的朱熹认为:“中,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论语集注》卷三)总之,中庸强调人思想的辩证,情感的和谐,行为的合理,显然也是理性主义的道德通则。
  张恨水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就是儒学教育,在他的散文集《山窗小品》中的《儿时书》中,他列举了小时候曾背诵过的《论语》、《孟子》、《左传》、《大学》、《中庸》、《诗经》、《书经》、《礼记》、《易经》等书,他六岁入私塾读书启蒙,十五岁时,才进学堂,受新教育,而“校长周六平先生,是个维新人物,他教书的时候,常常讥笑旧分子,而且不时地叙述满清政府的腐败。我,也就是他讥笑的一个。我受着很大的刺激,极力向新的路上走。于是我除了买小说,也买些新书看。但这个时候的新书,能到内地去的,也无非是些经世文篇,《新议论策选》之类。我能找到一点新知识的,还是上海的报纸。由报纸上,我知道这世界不是四书五经上的世界,我也就想到小说上的风流才子不适宜于眼前的社会。我一跃而成为维新的少年了……十六岁半,我考进了甲种农业学校(约等于现在的专科)……这个阶段,我是两重人格。由学校和新书给予我的启发,我是个革命青年,我已剪了辫子。由于我所读的小说和曲目,引我成了个才子的崇拜者”①。十八岁时,他因父亲急病去世而辍学,十九岁时,考入孙中山先生办的蒙藏垦殖学校。大约半年到一年后,学校解散。张恨水就回了老家,在家看书,他正式的求学生涯就到此结束。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育成熟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时期,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在张恨水十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有九年时间接受的是传统儒学教育,儒家思想自然而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张恨水的思想和行为。而后几年的新教育也让张恨水有机会认识到:“这世界不是四书五经的世界。”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接触并接受到西方文化并受其影响成了“革命青年”。在当时,辛亥革命到四十年代前后,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民主思想介绍到了国内,并被广泛讨论、接受。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学)则受到质疑、批判。新式人物对传统文化是完全否定的激进态度,最著名的是鲁迅。这自然引起了不满和对抗,在对抗中,林纾、章士钊、吴宓等却又走向了文化保守的另一极端,两大派别互相攻击、嘲笑,斗争十分尖锐。张恨水却取中西并蓄的中庸立场。青少年时期对新旧文化的中庸取向,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奠定了方向。
  在张恨水的杂文集《上下古今谈》中鲜明地表现了他在文化选择上的中庸之道。对儒家学说和传统文化,他大部分是肯定的,认为十之七八是好的,在《儒家说圣贤有过》中,他认为“统观中国的儒家,是不讳言有错误的……而学庸里面,就一再勉励人改过。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圣贤就在这一点上,警戒着自己”。在《父母兄弟之间》中他说:“……再说到兄弟之间,儒家的哲学,都比较适中,他们主张兄友弟恭,所以《小雅》上说,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同时他也看到儒家学说的不足,在《一马不行百马忧》中指出:“中国的政治哲学,向来是依宗孔氏,而孔门的政治哲学,言必称尧舜,完全是讲人治的……然而,人治虽是极现实的事,究竟要有限度。”在《大雅云亡》中他自我剖白:“其实,我们绝对不是骸骨的迷恋者。我们觉得一个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民族,应当尽可能地保守他固有的文化,只是以不伤害民族思想进步为条件而已。”在传统文化越来越被漠视、各种西方思潮(如普罗文学运动、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在中国大地泛滥的时候,张恨水仍能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宝贵之处,实在难能可贵。也许是阅历和思索使得他并不迷信任何一种学说和思潮,而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对受五四时占主流的全盘西化思潮影响,其后的文学创作呈现出越来越和中国传统文学习惯、审美脱离的现象,张恨水是反感的。在《通俗文的一道铁关》中他指出:“许多文人,有这么一点意思,觉得写出来的文字,如不带点欧化,会被人家笑他落伍……无如这欧化文字,却是普通民众接受智识的一道铁关。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