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一次失败的窃火——中国第一种小说期刊《海上奇书》论略(1)-文化
来源:  作者:王燕  点击:次  时间:2001-08-2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太仙漫稿》刊载的12篇作品是韩邦庆自创的文言短篇小说。就内容而言,这类作品主要承继了“聊斋”的传奇与志怪精神。韩邦庆之尚奇好异,使他特别欣赏这类题材的小说,并动手创作。晚清时期,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潮已经过去,要超越《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作品的艺术成就,是非常困难的。可贵的是,面对经典发出的耀眼光芒,韩邦庆依然试图攀登新的艺术高峰。所以,他在《海上奇书》告白中说:《太仙漫稿》的创作宗趣为“翻陈出新,戛戛独造,不肯使一笔蹈袭聊斋窠臼”。
    《卧游集》转载了前人所作的26篇短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南怀仁《坤舆外纪》中记载的世界“七奇”:“一、亚细亚州巴必鸾城;二、乐德海岛铜人巨像;三、利未亚州厄日多国孟斐府尖形高台;四、亚细亚州嘉略省茅索禄王茔墓;五、亚细亚州厄弗俗府供月祠庙;六、欧逻巴州亚嘉亚省石造供木星人形;七、罗法海岛高台。”另一类是前人创作的杂记小说,有地方奇观,如赵吉士的《中冷泉》、毛先舒的《三生石》;有异地民俗,如陆次云的《跳月》、蒲松龄的《跳神》;有民间特技,如林嗣环的《口技》、蒲松龄的《偷桃》。《卧游集》所刊载者,皆“各小说中可喜可诧之事”,其共同特点是奇异而罕见,再次显示了作家求新、求异的创作冲动。
    韩邦庆是《海上奇书》的创办者,同时又是《海上奇书》惟一的编辑和作者。考察韩邦庆之生平,其个性特征中尤为突出的是“尚奇好异”。韩邦庆又名韩奇,他创办的小说期刊名为《海上奇书》,在《申报》第一次的广告语中,韩邦庆把《海上奇书》最重要的作品——《海上花列传》称为“最奇之一种”。惟有尚奇好异,韩邦庆才会在新闻事业肇始之初就敏锐、迅速地觉察到这种传播媒体的特殊性。小说作品传统的传播方式是手抄或木版雕刻,以单行本或选本的形式流行。这与采用石印或铅印等先进的印刷手段、利用遍及全国的“代售点”发行的新式传播媒体相比,有天壤之别。韩邦庆既是一个热衷创作小说的作家,又熟知新式印刷、发行手段。利用报纸杂志以传播小说作品,对他来说无疑有巨大的诱惑。在《申报》副刊以及申报馆推出的《瀛寰琐纪》等文艺性综合杂志的启发下,韩邦庆大胆尝试,创办了第一本小说期刊。历史选择韩邦庆创办《海上奇书》绝非偶然。一种独特的开创性行为,绝不是同一文化氛围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能意识到的,超前性似乎永远只青睐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尚奇好异的个性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小说期刊的编辑上,就是追求独创和奇异。正如孙玉声评价他的那样:“博雅能文,自成一家言,而不屑傍人门户。”[5](P114) 《海上奇书》的各个栏目都凸显出这样的特点。

    三、《海上奇书》的价值意义

    无论在新闻出版史上,还是小说发展史上,《海上奇书》的问世都具有重要意义。
    “颠公”评价《海上奇书》说:“按其体裁,殆即现今各小说杂志之先河。”[6](P217) 作为第一种小说期刊,《海上奇书》具有开风气之先的首创价值。它的问世,表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向细密化分工,出现了以刊载小说为主的专业刊物,标志着大规模复制和发行小说期刊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同时,韩邦庆大量利用广告,做商业炒作,这样的营销方式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的转型,开始由传统的“著述以自娱”,逐步转向依靠先进印刷机械与商业广告进行批量生产的现代化阶段。这种倾向尽管只是初露端倪,但是,仅仅十年后,在梁启超“小说界革命”号召下纷纷投入小说写作的各色文人,正是以韩邦庆创作《海上奇书》之类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手段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海上奇书》昭示并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创作模式。当然,这种创作模式也曾催生出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使近代小说呈现出一段畸形的繁荣。这恐怕是传统与现代转型过程中,文学发展难以跨越的过渡时期。
    其次,《海上奇书》“绘图甚精,字亦工整明朗”[7](P485),“是图文并茂的文学刊物最早的一种”[8](P13)。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海上奇书》的画工技术并不是很精美。由于视野的狭窄,画工为《卧游集》刊登的世界“七奇”绘制的绣像不伦不类。“铜人跨海”的人体造型竟然被绘制成一个西装革履、高举油灯的绅士。不过,《海上花列传》的绘图却颇具价值。《海上花列传》每回配图两副,这些绣像插图像小型剧场,一幕幕展示了晚清妓家的服饰、排场、礼仪及室内装潢等。如,王阿二是低等妓女,“门前挂一盏熏黑的玻璃灯,跨进门口,便是楼梯”。《海上花列传》第二回“小夥子装烟空一笑”所附插图就勾勒出么二妓女居住的简陋阁楼。周双玉是清倌人,又是老鸨新买的讨人,用的是豆蔻盒子、银水烟筒,穿的是“织金撇兰盆景一色镶滚湖色宁绸棉袄”,房内布置有梳妆台、大洋镜。《海上花列传》第十回“理新妆讨人严训导”画面渲染的雕梁画栋自然琳琅满目、花团锦簇。这些插图完全可以和反映晚清青楼文化的《海上冶游备览》等书参照阅读,对于研究近代上海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再者,《海上花列传》的第一次公开发表,是连载于《海上奇书》。从这个意义上讲,《海上奇书》之于《海上花列传》,具有小说版本学的研究价值。特别是《海上奇书》的每一期封底均附有一则“例言”,统共刊登了十则“《海上花列传》例言”、三则“太仙漫稿例言”、一则“《海上奇书》告白”。这些“例言”为研究该作品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海上奇书》一年内发行了14期,却很快被迫停刊,尽管韩邦庆有意识地借鉴新式手段印制和发行小说作品,并成为中国第一位颇具职业化色彩的报刊小说家,但最终还只是一个失败的“窃火者”。在他之后,这个火种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而是沉寂了十年。小说期刊的勃兴显然需要等待另一个崭新的起点——1902年另一位窃火先知梁启超于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韩邦庆一手创办的《海上奇书》,也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可贵的尝试,成为初创期小说期刊的先驱。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0.
    [3] 薛雨孙.新闻纸与广告之关系[A].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季[C].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
    [4] 蒋瑞藻.小说考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7.
    [5] 孙玉声.退醒庐笔记[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6] 王俊年.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 颠公.懒窝随笔[M].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0.
    [8] 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M].北京:中华书局,1959.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