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芭蕉图》中,玲珑剔透的石头,周际用的是浓墨涂染,显示出石头本应有的坚硬与奇倔,石头的前面,一株芭蕉挺拔向上,叶片稀疏,有的虽残缺不全,但是并没有枯萎。画面中有几片芭蕉叶的用墨特别的浓,增强了整个画面的层次感,并且显示出挺拔,给人以生命的气息,画里芭蕉叶中伸出几支梅花。娇俏白艳,梅花生长于冬天,芭蕉原本到了秋季就会枯萎凋谢,可是画中的芭蕉在冬天依然没有枯烂,并且充满生机,梅花与芭蕉画成一体,给严寒的冬季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与丽色,寄托了画家远大的理想。画中左上两排题诗,与芭蕉的挺拔显得协调统一。“冬烂芭蕉春一芽,隔墙似笑老梅花。世间好事难兼得,吃厌鱼儿又拣虾。”。自然界中芭蕉与梅花同在的现象是没有的,在这里徐渭把芭蕉与梅花画在一起,用艺术的眼光去描写,可见徐渭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他的远大的抱负。诗句“吃厌鱼儿又拣虾”表现了画家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恒心,现实世界了往往有很多的不足与缺陷,对此可以用艺术去填补,因为艺术不是现实社会的刻板,可以借此发挥和寄托理想。
再看他的《菊花图》,这幅画为徐渭老年时期所作,画中一株的菊花在秋风中,菊花的枝干虽细而略弯,但却坚挺有力。枝干上的菊叶向四周伸展,浓、淡不一,充满活力与生机,画家对菊叶的处理疏密有致,用笔很有力度,毫无拖泥带水的痕迹,枝头上的花开的茂盛,前后错落有致,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菊花的左边生长了几竿细竹,竹叶多而繁茂,竹竿细且用色深,强韧之中绽放光彩,竹叶与竹竿一起随风舞动,千姿万态,在菊花与细竹的脚下丛草乱生,草生得密而茂盛,透出一种旺盛的自然生命力。画中的菊花生长在丛草乱竹之中,没有移植八盆中,不肯从俗,它傲霜绝俗,正是画家自我人格的写照。画面右上方的七言绝句“身世浑如泊海舟,关门累月不梳头。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夜。”诗的意思是说自己生活的道路崎岖不平,深感人世间的险恶风波,年老的时候不怎么出门,也很少有人来看他,只有几只蝴蝶飞来飞去陪伴他,他很寂寞,只好以写菊来作为消遣,画家借此来表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悲惨与凄凉。在这里徐渭借菊花的不肯从俗、傲霜绝俗来表现人的品格情操。
3 “不拘物象。画中生韵”
观倪云林、董其昌的画,可以让人拂去烦躁,于静寂中去聆听宇宙脉搏的律动,去追索那大寂宏阔中的神秘,去进行一次生命的自我观照,去审视物象的虚幻而体认本真的智果,道在静中!这是倪云林、董其昌的画给人的昭示。而观徐渭的画,你能感到生命的炽热、活力,以及不屈于俗的狂傲风骨;它有鲜活不滞的性灵:疾风暴雨般的激情和诗意的散溢。于此你可以醒悟:画虽小枝,不畅神情为真小;寸心虽微,不接广宇为真微。道在动中!这是徐渭其画深刻的揭示。
史载“醉后专捡败笔处拟试桐美人,以笔染两颊,丰姿绝代。”徐渭的绘画不拘于事物表面的像与不像,他注重于画面的精、气、神,善于抓住神气,用大笔铺张。他的画各具魅力,墨葡萄有墨葡萄的生理,螃蟹有螃蟹的神韵,芭蕉有芭蕉的简练,无法中有法,乱而不乱,高度的艺术技巧,可以见得画家具有深厚的绘画功力。
《墨葡萄》一幅“不求形似求生韵”、“信手招来自有神”图中横出的主干坚挺有力,千枝万干,叶子繁密,一串串果实都由这主干承负着,因为叶子繁茂,果实沉重,枝条柔弱,所以枝叶都向下垂,而主干上却没有片叶子,只有一条稀疏的细枝嫩叶在风中向上飘扬,画中枝条垂挂,长短不一,粗细均匀,叶子有的阔大如掌,有的细小如点,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有疏有密,果实犹如明珠一般,晶莹圆润。整个画面刚柔并存,枝干与叶子一刚一柔形成强烈的对比,枝干走势转折而流畅,顿挫有力,协调中带着生韵。
4 笔墨技巧
徐渭在笔墨技巧方面可以说是独领风骚,这不仅仅体现在绘画方面,在书法上也同样有所表现。徐渭给后人影响最大的方面也就是笔墨的运用。中国画笔和墨的运用是绘画技法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它们是体的,笔的运用能带动墨气的生发,墨气的生发又可以体现出笔的运作,它们互为前提,互作影响,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