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对一向认为“不可复诂”的汉鼓吹铙歌第十八曲《石留》作了新的解释,初步认定它是一首禽言诗。诗人通过两只鸟对待生活境遇的不同态度和行为的描写,批评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意志薄弱,经不起考验,重利益而轻操守者;而对那些意志坚定,不为利益所动,矢志不渝者则给以了表扬。
【关键词】 汉鼓吹铙歌;《石留》;禽言诗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最早著录于沈约的《宋书·乐志》,由于“字多讹误”,“皆声辞艳相杂,不可复分”, 且有的句法怪异,用词出人意表,故自古号为难解。到了明代的朱乾、董若雨、清代的庄述祖、谭仪、陈沆、陈本礼、王先谦以及今人闻一多、陈直、徐仁甫、郑文等人,作了许多校刊训诂的工作,其中十七曲才比较可读。唯第十八曲《石留》,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不可复诂”, 古今虽有学者努力尝试,但仍未顺通其意。所以《石留》一曲究竟应该如何读解,至今仍是我们所面对的一个大难题。笔者于三余之暇,反复此曲,日积月累,终有所悟。是以不揣浅陋,为之作解。幸同好君子,匡所不逮。
《宋书·乐志》所载《石留》原文如下:
石留凉阳凉石水流为沙锡以微河为香向始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心邪怀兰志金安薄北方开留离兰
下面即以其意群为单位先作句读,然后次第句解之。
石留,凉阳凉。石,水流为沙,锡以微。
石留,《文选·左太冲〈魏都赋〉》李善引刘渊林注云:“《战国策》‘段规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皋。韩王曰:成皋,石留之地,无所用之也。’石留之地喻土地多石,犹人物之有留结也。一曰壤潄而石也。或作溜字。”然此恐不是篇中“石留”之本义。宋何承天题篇,《石留》作《石流》, 首句云“石上流水,湔湔其波。”何氏所拟“石上流水”句,正可看作篇中“石留”之解。按,下文中有“溪”、“河”二字,泉流成溪,溪注成河,此其必然,故此“石留”之“留”字作“流”极为合理,“流”作“留”系同音假借。凉,《周礼·天官》郑玄注“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入于酒府”云:“王之六饮亦酒,正当奉之。醴,醴淸也。郑司农云:‘凉,以水和酒也。’玄谓凉今寒粥,若糗饭杂水也。”是“凉”字本为食物名,属名词,后才转化为形容词,乃因其物性而取清凉之意。此句中的
“凉”字,意即清凉。唐汝谔《古诗解》 云:“凉,州名,以其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徐仁甫《古诗别解》 谓“凉与下‘溪冷’之冷同义”,均误(详下说)。阳,徐仁甫云:“阳者,重迭词中表声之字,犹《杂曲·蜨蝶行》‘摇头鼓翼何轩何奴’之‘奴’,亦迭词中表声字。”徐说是。按,阳字作为表声之字用在两个凉字中间,主要是在语气上起强调的作用,“凉阳凉”犹言“多么的清凉啊!”这句是说时当春夏,清泉流于石上,水是多么的清凉啊!“石,水流为沙”句意甚明,《说文》云:“沙,水散石也。”正是其解。这句是说水冲漱着石子,石子渐渐地变成了沙。锡,唐汝谔解为“铅粉之类”,大谬。《仪礼·大射仪》郑玄注“幂用锡若絺”云:“锡,细布也。”又,《郊祀歌·练时日》“曵阿锡”句师古注引如淳曰:“锡,细布也。” 锡通緆,《说文》云:“緆,细布也。”这里以“锡”字形容沙,乃取其细意。以,犹“且”,连词。“以”之训“且”,铙歌中屡见,此如第七曲《巫山高》中的“高以大”、第八曲《上陵》中的“风以寒”、第十六曲《临高台》中的“高以轩”之句,都是其类。此句是说水中沙既细且微。
河为香。
河,宋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卷八引《太康地记》曰:“河北得水名河,塞外得水名海。”《经典释文》卷二十八曰:“北人名水皆曰河。”是知河在古亦为流水之通名,此河字意即小河,非指黄河。为,有也。《孟子·滕文公上》:“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赵岐注:“为,有也。”《韩非子·内储下》:“犀首与张寿为怨。”言犀首与张寿有怨也。香,夏敬观《汉短箫铙歌注》 解作“水泉甘美”,此实不可从。愚以为,香即香草,香草指兰,此由句中“懐兰志金”及曲末“开留离兰”二语可知。“河为香”者,谓河中有香草也,其句子结构和句意均同于第十六曲《临髙台》“江有香草目以兰”之句。这句是说,小河中长满了兰之香草。
向始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
此数句唐汝谔读作“向始溪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夏敬观读作“向始溪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逯钦立读作“河为香向始溪,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 这些句读并不正确,而各家的句解也都是十分错误的。向始一词,陈本礼《汉诗统笺》 解作“向使”,假设之词。徐仁甫以“向始”犹言“往先”,时间词。唐汝谔则解“向”为“对”。按,陈、徐、唐三家皆误。古有“向始”一词,犹言“方始”,即今言“刚刚”或“刚刚才”,时间词。《北史·孝行传》载长孙虑言曰:“虑兄弟五人,并冲幼。虑身居长,今年十五,有一女弟,向始四岁,更相鞠养,不能保全,父若就刑,交坠沟壑。乞以身代老父命,使婴弱众孤,得蒙存立。”此即是其证。冷,,《古诗纪》作溪。夏敬观以为“当是稣字形讹”,此说无稽。《尔雅·释水》曰:“水注川曰溪。”如前所言,上文之“石留”,意即“石上流水”,水流川成溪,此其必然,故此字作“溪”字甚合于文理,应从《古诗纪》。冷,《说文》云:“冷,寒也。”此言节候变化,溪水由在春夏之清凉一变为秋冬之寒冷,“冷”字之“寒”意在程度上较前之“凉”字为深也。如此,“向始溪冷”四字可读为一句,意为“溪水刚刚变得寒冷。”将风阳三字,夏敬观解作“使风扇阳和。”徐仁甫说“溪冷风扬,本来如此。”意即溪水变寒,冷风飞扬。逯钦立则言:“冬日行北陆,故曰阳北逝。”按,《礼记注疏》卷三郑玄注“前有尘埃则载鸣鸢”云:“鸢鸣则将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卷四十云:“《禽经》云:鸢,不击有贪。注:不善搏击,贪于攫肉。又云:风翔则风。注:风禽,鸢类,越人谓之风伯,飞翔则天大风。宋陆佃《埤雅》卷六云:《释鸟》云:鸢,乌丑,其飞也翔,高飞曰翱,布翼不动曰翔。鸢,鸱也,摩风回翔,故其飞也翔。《曲礼》曰:前有尘埃,则载鸣鸢,鸢鸣则将风故也。”据此,句中“将风”二字意当为摩风、乘风,非如夏、徐、逯三人所解。“将风”之意既是摩风、乘风,则其后与之成句的最为合理的成分当然就应该是“阳北逝”三字。王逸《九思》有句云:“乃回朅兮北逝。”“将风阳北逝”作为句子其结构正好与其相类。因此,“阳”字就不能解为“阳和”或“飞扬”,而应以声词视之,其功能与前面的“凉阳凉”之“阳”相同,也与王逸此句中的“兮”字相仿佛。北逝,王逸《九思》注曰:“复旋至北方也。”这句是说,“溪水刚刚变得寒冷,他(指鸟)就乘风飞向北方去了。”而唐汝谔、夏敬观、徐仁甫则将“北逝”二字与下之“肯”字连读,唐汝谔说:“逝肯犹言谁肯也。”夏敬观说:“北逝肯。肯,可也,指呼韩邪单于欲北归其庭,可听之也。”徐仁甫则谓:“逝同誓,即誓肯北,谓矢志愿留于北方也。”或滥引史实,或改字解诗,实为牵强。按,在古汉语中,肯字一般有两种用法,一表肯定,意为“可”,一是作为疑问词,犹言“岂,难道”。作为疑问词,它常常与“不”字或“无”字连用,形成反意疑问句结构,意为“难道就不……么?”或“难道就不能……么?”其基本句型有:
1、肯不敢……乎?王樵《尚书日记》卷十三:“矧曰:小人怨汝詈汝,肯不敢含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