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湖畔沉思:“大批判”与“写文学史”(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孙玉石  点击:次  时间:2001-09-0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那时的气氛,年青学生成了插“红旗”的代表。被拔“白旗”的老师们,只能沉默接受批判。他们的心境,他们精神上,学术良知上,被伤害的痛苦,是我们这些充当“工具”而不知的学子们所无法体味的。

  ■后来日子里,我们1955级的多数人, 更多的是享用那时候收获的“荣誉”和“果实”,而忘记了我们所肯定或享用的“战斗里成长”荣耀,是以对多少老一代学者,对自己尊敬的老师,对整个学术研究尊严的伤害为代价的。

  漫步未名湖畔,面对静穆屹立的水塔,缄默无言的碧波,回想过往岁月留下的种种生命迹痕时,伴着眷念与美丽的追忆一起,常会勾起给内心带来自我叩问的“沉思”。

  令我毛骨悚然的“反右派”斗争风暴刚刚过去。不少昔日系里熟悉的年青老师,自己班级一些好友和同学,于一夜之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反党发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敌我矛盾,内部处理”,遭批斗,戴“帽子”,或“下放劳动”,或“随班改造”,或“发配边陲”,或“销声匿迹”。我们这些刚刚沐浴了1956年“向科学进军”旭风的天真幼稚的学生,一下子由兴奋的峰巅,跌入冰冷的谷底。以后的路怎样走?心里焦灼而彷徨。自己虽然继续作追求入党的梦,仍被当作班上的“积极分子”,但因出身不好,又被视为“个人奋斗”、“名利思想”严重,精神上总是处在被别人蹂躏和自己蹂躏自己的交相压抑的“改造”之中,时刻小心翼翼地过日子,不敢再有什么高远憧憬和更大的企望了。

  1958年春夏之交,随着“大跃进”热潮的兴起,学校里贯彻八大二次会议精神,开展向党“交心”和“拔白旗,插红旗”的运动。一股“学术大批判”的“热风”也随之刮来。一天早上,我主动把自己涉及“名利思想”和“个人奋斗”内容的日记摘录,抄成一份大字报,贴在32斋4层楼梯走道的墙上,以表明与“旧我”决裂和向党“交心”的心境。“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旋风中,一向为自己尊敬的老师游国恩、林庚、王瑶等先生,一下子成了被批判的对象。《文学评论》、《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1955级和1956级学生撰写的文章,批林庚的“盛唐气象”理论,批王瑶《新文学史稿》的“剪刀加浆糊”;大字报里批判游国恩的“楚辞女性中心说”,揭王力如何“摆谱”,外出开会回来,还在车站给系里打电话,要小汽车去接他,等等。我不会写学术文章,也不甘“落伍”,写了一篇杂文式的文字,题为《“寒士”万岁》,批判林庚先生《诗人李白》中论述的“寒士精神”如何“美化”封建阶级知识分子云云,登在系里编的一份名为《革新》的油印刊物上。那时的气氛,年青学生成了插“红旗”的代表。被拔“白旗”的老师们,只能沉默接受批判。他们的心境,他们精神上,学术良知上,被伤害的痛苦,是我们这些充当“工具”而不知的学子们所无法体味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