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时间断限为1900—1919年13,从王鹏运、朱祖谋等的“庚子秋词”写起,主要包括“宋诗派”、“诗界革命派”、维新派、南社诸子等人物。鉴于此期有大部分与晚清诗词史重合,故成就虽高,却并不在整体撰著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只需要特殊辨析:1)辛亥革命产生的滔天波澜及其对文学的辐射。2)此期诗歌创作与龚自珍关系极其密切,是应该着重探研的一处要点。本编主要线索有三条:1)以王鹏运、朱祖谋为代表的晚清—民国初词坛在古典词史之末梢大放异彩。2)“宋诗派”与“诗界革命”派在新旧文化冲突中的沉浮与挣扎。3)“亦狂亦侠亦温文”的南社。
第二编时间断限为1919—1949,以作者身份为主要梳理线索,可大略划分为四大群体:1)以龙沐勋、顾随、张伯驹、沈祖、夏承焘、唐圭璋、钱仲联等为代表的学人群体,2)以郁达夫、鲁迅、老舍、周作人、闻一多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家群体,3)以赵熙、王国维、郑孝胥14、杨钟羲等为代表的遗老群体,4)以汪精卫、黄、梁鸿志、王揖唐等为代表的汉奸群体。四大群体以外,需穿插辅佐以齐白石、吴昌硕、徐世昌、吴佩孚、于右任、陈布雷等历史人物。本编为“二十世纪诗词史”整体的重中之重,其中郁达夫、沈祖、顾随等皆能别开生面,于古人之外再辟一天,另树一灯,有着极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15。而徐世昌、汪精卫、黄、梁鸿志、王揖唐、吴佩孚等由于政治史、文学史的双重“探照灯效应”,被历史风尘湮没已久,其特殊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有很多可以玩味寻思之处,也是本编乃至整体应予以特别关注之所在。
第三编时间断限为1949—1976,主要描绘毛泽东、陈寅恪、钱钟书等重量级人物的创作风貌与心灵状态,兼谈以下要点:1)以郭沫若为典型的旧体诗创作转型及“老干部体”16,诸多革命元勋之作品层次有高下,但总体艺术成就不能称高,也拟放在此类别论述。2)1976年“天安门诗歌”:政治风云与古老诗歌形式的契合。3)以饶宗颐、郑骞、罗烈、梁羽生、金庸等为代表的港台诗词创作。这一部分重点不放在分析诗词创作的艺术成就和审美形态,更应侧重观照诗词创作背后的时代特质与文化底蕴。
第四编的时间断限为1976—世纪末,以聂绀弩、启功构成的“双子星座”为核心,以邵燕祥、黄苗子、杨宪益、陈四益等为副翼,兼顾新锐诗人、诗歌群体,重点考察“新时期”诗词创作的“口语倾向”和“杂文笔法”两大特征。
这样的构架形似简单,其实涉及人物极多,文献数量庞大而淆乱,需要清理的问题也极复杂。简单进行归结,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本课题的描述应以创作为主,除非必要,应尽量避免涉及作者的理论倾向与建树。所以,如杨钟羲、徐世昌等的诗学、夏承焘、唐圭璋等的词学皆不在详论之列而应别俟专史。第二,由于短短百年划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短者不及二十年,长者不过三十年,人物的代际划分应以创作产生比较巨大的实际影响的时间为准,如毛泽东可划入第三编,聂绀弩可划入第四编。第三,20世纪诗词创作大家辈出,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无愧于先贤。如郁达夫、夏承焘、沈祖、毛泽东、陈寅恪、聂绀弩、启功均可以设专章予以全面深入的阐述清理。第四,本课题虽为文学史之著,若干重要的理论命题,如旧体诗词与新体诗歌的关系、旧体诗词的格律等技术环节在新背景下如何处理等等,也都需要正本清源,提出深有涵味的一家之言。这就要求研究者至少具备“古、今”兼通的学养,须知,以新文学自鸣得意、无视旧体诗词创作之存在固然不妥,即便单纯把此期诗词看作古典诗词之孑遗,完全将其纳入古典诗词流变之框架来考察将也会一叶障目,难以左右逢源。
总之,这一以世纪为单位的文体史虽然置诸大文学史的长河中还显得颇为短暂,但由于20世纪历史、文化,也包括文学、文献学的特殊状况,更由于筚路蓝缕,事属草创,想在一般学术著作所能容纳的数十万字篇幅内对其进行清晰的描述还存在巨大的困难和障碍。比较可行的方案是:1)进行集体撰著。2)分解项目,比如先从“民国诗史”、“民国词史”等做起,逐步加以整合归纳,最终作出比较符合历史真貌的勾勒和判断。长路漫漫,一个高难度课题的高水平完成尚有待于学者通人的戮力协作、上下求索。面对这些令人钦服的才人和令人兴奋的文化史、诗词史现象,我们没有理由置若罔闻,无动于衷。攻坚诚然艰辛,但这一片异常广阔而晴朗的学术天空是值得我们凝思瞩目并投抛心力、自由翱翔的。
注释:
①参见《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②《福建文化》,第3卷第18期,1935年。
③《周虚白诗选序》,转引自胡迎建《民国旧体诗史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④事实上,“近代文学”的提法近年也已经屡遭质疑,详见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之绪论的有关论述,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11页。
⑤闻一多1925年致梁实秋信中有《废旧诗六年矣,复理铅椠,纪以绝句》,《闻一多全集》(三),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621页。
⑥《评<尝试集>》,《学衡》第1期、第2期。
⑦钱文可见《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刘文见《中国诗学》第十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⑧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重版。11《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12刘纳有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旧体诗与新诗”和吉林大学社科精品项目“旧形式的诱惑—现代旧体诗词研究”。钱理群与黄本良有《二十世纪诗词注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钱氏有序言《一个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袁进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旧体文学亟待研究》之文,极有见地,见《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陈思和2006年6月22日在吉林大学的一次讲座《关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也谈及此事。王震亚有《文学史:请给现当代旧体诗一席之地》之文见于《文艺报》2001年10月9日。
13此编的时间下限还可以有1912、1920两种划法,此处仅采用通常的意见,以免过多解释,引发歧义。
14郑孝胥的历史定位一般亦以为“汉奸”,对此我尚有疑问,姑置之“遗老”群体中。
15胡迎建《民国旧体诗史稿》对郁达夫的关注不够,估价偏低,对沈祖《涉江诗》则置诸阙如,窃以为是该书缺憾之一。
16“老干部体”包括以“老干部”为主的当代文人与准文人的诗词创作,主要特点是多取材重大政治事件,基调以歌颂和浅薄的抒情为主,格律对仗等破绽极大。这本来是一个略带嘲讽的民间词汇,并非学术意义之界定,但我们也很难找到另外一个更恰切的名词来指称这一类型的创作,因此不仅杂文随笔如李国文《唐朝的声音》(《李国文说唐》,中华书局2006年版)中讽刺说:“除了五言为五个字,七言为七个字,没出数学错误以外,能如美国流行音乐RAP,能如顺口溜、莲花落、快板书、三句半,合辙押韵,八九不离十,可以说而唱之,也就谢天谢地了”,严肃的学术著作也采用了这一说法。如蒋寅《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十一章《中国诗史的发掘与深描——权德舆与贞元后期诗风》提到:“只要有官僚,台阁诗风总是会存在的。宋初有西昆,明初有‘三杨',清初有‘燕台十子',如今则是‘老干部体',不过面目各不相同罢了。”第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