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李石曾与近代戏剧(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赖国栋  点击:次  时间:2001-09-0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对于自己为什么翻译外国戏剧,而不是用中国题材创作,为什么从事戏剧而非哲学著作或者教科书、科学方面的专著的翻译,李石曾在第二版《夜未央》的前言中做了一些解释:“我之译此剧本,远溯于农校之自然科学,因缘而及于人群哲理,而及于社会美术……况小说与戏剧应有同等功用”(《重印夜未央剧本序文》,第3页)。

  《夜未央》与《鸣不平》翻译出版之后,外国戏剧的翻译多起来。影响较大的有马君武翻译了德国戏剧家席勒的名剧《威廉退尔》(1915年);曾朴翻译了法国戏剧家雨果的剧作《枭欤》(1916年);陈嘏翻译挪威易卜生的《傀儡家庭》(1918年)等等。由此,以表演我国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的戏剧传统被打破了,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戏剧和新颖的剧场布景与表演方式得到了传播。

  李石曾还通过法国音乐剧界的中坚拉洛伊(Louis Laloy,1874~1944。李石曾称他为“鲁洛”)把中国的一些剧本介绍到法国,丰富了中法戏剧交流。拉洛伊曾在1904年师从巴黎东方语言学院的维瑟雷(Arnold Vissère)学习中文,对中国略知一二。1906年在巴黎与李石曾、褚民谊交往后,拉洛伊深深地爱上了中国文化,出版了一系列论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书和论文。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他在1911年翻译出版的马致远的《汉宫秋》,法文题作“Le chagrin dan Le palais de Han”。1934年,拉洛伊又在李石曾的推荐下翻译出版了马致远的《黄粱梦》,法文题作“Le rêve du millet jaune”。在序言中,拉洛伊叙述了源于13世纪初的中国戏剧史,并首次详细地向法国学者介绍了王国维对中国戏曲史上的贡献。

  1931年,拉洛伊到上海。其时,李石曾正在南京国民党内任职,并涉足教育。趁职务之便,李石曾陪同拉洛伊到北京拜访了梅兰芳。

  李石曾后来致力于戏曲事业,1930年6月筹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两年后改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北平戏曲学校最先由李石曾的外甥焦菊隐任校长,李石曾任董事长,后来他又力推程砚秋为董事长。李石曾很赞许程砚秋的演技。1932年,程砚秋到欧洲考察,在巴黎接待他的就是与李石曾过从甚密的拉洛伊(又作“赖鲁雅”)。

  李石曾为近代戏剧翻译以及中国戏剧学派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将这些看得很淡。兹抄录他80岁时作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结尾:

  八十年来琐记中,不曾言利与功名,

  自由新世相辉映,互助前编杂夜鸣,

  空陆航行遍湖海,晨昏静坐岂阶坪,

  君知我志十年事,不为私图共斗争。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