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作者将近代散文文体史的发展视为近代文化——审美心理流变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人的近代化”过程。近代中国的命运,充满了苦难同时也充满了希望,散文作家们无法容与地优游于纯美的小天地之中,散文题材涉及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主题则只有一个:改革与救亡成了近代散文中的主旋律。作者概括近代散文的时代意蕴有四点:一是充满忧患意识和时代使命感;二是表现出强烈的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三是向西方学习,求变的进取精神;四是对科学民主精神的弘扬。这样的概括颇具深度,如龚自珍、魏源的散文就弥漫着浓郁的忧患意识,感时忧国,呼吁改革自救、解放个性,经世散文以雄豪犀利见长;打开国门、西风东渐之后,湘乡派作家也在顺应时代潮流,渐趋实用,走出“神韵”的窠臼;而后20多年间,恰如黄人所言:“中外一家,梯航四达,欧和文化,灌输脑界,异质化合,乃孳新种,学术思想,大生变革。故其文光怪瑰轶,汪洋恣肆,如披《五会》之图,如观楚庙之壁,如喜马拉山绝顶,遘天帝释与阿修罗鏖战,不可方物。”(《国朝文汇序》)国人的观念在急剧地更新,文化视野从封建帝国内部拓宽到整个世界,政治一文化一审美心理已渐渐接近完成向近代化的转型,散文家在充分认识到变革的必然性的同时,对散文审美趣味的追求则从“神韵”一变而为慷慨议论、元气淋漓了,我们从中解读到的不仅仅是散文文体的嬗变过程,也展读了国人文化心态次第更新的惊心动魄的历程,难道这不是一部活生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史巨幅图卷吗?“文学是人学”,诚哉斯言!作者解读近代散文的思想历程,正是复原近代散文中的“文化场”,揭示近代散文转型的奥秘所在。这是作者颇具手眼之处,也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本书的显著特点是冶哲理思致和优美的语言表述于一炉,颇见功力。近代散文所负载的历史内涵往往超出纯美之上,忧患、救国、改革、革命、文化建设等话题本身具有很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理论深度,却是研究文体史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作者能以浅近的话语出之,没有名词的铺排,怡然条鬯,举重若轻,充分发掘出近代散文深层的个体心灵的性灵之美。本书作为第一部近代散文史,建构了文体发展的动态历史,可谓精彩纷呈;当然,尚需张皇幽眇之处亦在所不免,这就有待于作者与有志者共同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