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关于骈文研究的若干问题(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谭家健  点击:次  时间:2001-09-0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骈文曾经流行于中国文坛1800年,有过辉煌的业绩,也遭到众多的责难,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然而五四以后似乎销声匿迹了。正因为长期不受重视,研究者对骈文的认识自然难于一致,某些概念理解和使用不同,有些新的观点尚待深入。
    一、骈文的名称
    如果下定义,可否说,骈文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这句话包括三点:一、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二、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三、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从文体角度考察,骈文、散文都是就其语言方式的大致概括,古人并没有当作具体的文章类别来使用,它们的名称出现都比较晚。“散文”一词最早使用于南宋,与之相对的是“四六文”。“骈文”一词使用于清代,与之相对的是“散文”或“散体”。四六文并不完全等于骈文。后来的“四六文”实际上是骈文的概称。
    明代以前,有骈文别集而无总集。明代出现不少四六选本,多为公私应酬文字。清代仍有人以“四六”命名骈文专著,五四以后,学界通称骈文。
    有人认为,骈文最早的名称是连珠。它对骈文形成有所启发,但并不等于骈文,也不是骈文的源头。连珠与骈文相似之处在于对仗和用典。不同之处是,连珠尚不成其为文章,每首仅几句话,表述一个简单的命题,只能算文章片断。真正代表骈文初始的文章,如蔡邕《郭有道碑》,仲长统《乐志论》,与连珠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
    二、骈文的界定
    清代骈文号称中兴。骈文家为了与古文家争地盘,极力主张骈文自古有之,这种说法,从文体学看并不科学。
    1.骈文和散文
    如前所述,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散句。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倘若有对偶即为骈文,恐怕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章皆可算作骈文了。
    应该指出,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骈文中并不乏阳刚之美如骆宾王《讨武氏檄》,散文中也有擅阴柔之美如晚明小品。骈文亦可经世致用如陆贽,散文亦宜抒写性灵如公安竟陵派。究竟如何从美学上探究骈文与散文的不同,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课题。
    2.骈文与辞赋
    辞赋与骈文是并存的两种文体,各自有其独具的特色和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二者有交叉关系,那就是六朝骈赋。至于汉晋大赋和抒情小赋,唐之律赋,宋之文赋,都不宜算作骈文。
    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3.骈文和八股文
    有些研究者认为,八股文隶属于骈文,或称之为骈文的余绪,这是不确切的。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专用文体,又叫时文、时艺、制艺、经义。它起源于宋代,性质属于议论文,文体属于散文。因为是“代圣贤立言”,故尽量模拟先秦人说话口气。这样的文章,往往空洞无物,枯燥无味,矫揉造作,与极力追求辞章之美的骈文旨趣大相径庭。
    人们之所以把八股文与骈文相联系,主要因为它也讲究排比。从文章学来看,八股文最重视的是章法,结构程式化,而不重视句法。它不是以句与句相对偶为特色,而是以段与段相对称为基本规范。
    明清时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主要进身之阶。所以,凡科举出身的官僚,没有人不会八股,却有人不会骈文。今人认为八股与骈文有渊源关系,乃是轻信阮元重骈轻散以八股为“文之正统”之故。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