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百家争鸣与诸子遗风(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陈平原  点击:次  时间:2001-09-0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百家争鸣
    文章之事,最主要的莫过于“纪事”与“说理”。在中国,前者根乎“史”,而后者源于“子”。
    诸子文章,以说理见长。孔子、老子之“立意”与“见志”,主要借助于“陈述”;而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战国之文,则更多带有“论辩”的色彩。孔老时私门讲学、私家著述刚刚开始,所谓学派之争尚未形成,尽可直抒己见,而没有防范论敌八面围攻的意识。到了战国争雄,辩士云涌,立说时可就不能不以驳难开篇了。
    列国争霸,游士纵横捭阖,为了博取人君之信任,争取发言机会及生存空间,无不讲究论辩之术。而王纲解纽,学术下移,思维的活跃以及思想资源的日渐丰富,也使得各家各派有可能独树新帜,自立门户。其时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精深博大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周秦诸子的驰骋言辞,不完全是理论思辨,也包含游说诸侯以取功名,故其立说时的“排斥异己”,很难说完全出于公心。
    不管尚文还是尚质,战国文辞大都沾染纵横游说之风。铺张排比或放言无惮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诸子对自家政见及哲理均有充分自信,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喜欢为人、为己“解蔽”的周秦诸子,其文章中所使用的归谬法、类比法、反证法等,对后世之驳论文影响甚大。
    可相对于明是非决嫌疑的“辩”,诸子立一家之言的“论”,更让后人追慕。“论”与“辩”,本相依相存,很难有高低之分。但自立绳墨,以确定评价标准,无疑更带根本性。诸子立说各有根基,而且所争乃开天辟地、安身立命等根本性大问题,不像后世文人多在枝节上做文章。不单立说时求独立,少依附,就连文章也都个性鲜明。
    说理文章要做到思想独立且有自家面目,其实很不容易。令千古文人追慕不已的“自家面目”,既指向诸子的学说,也包括其文风。
    “子岂好辩哉,子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中的这句话,基本适应于战国时代的各家各派。处士横议,百家争鸣,“论辩”是其正人心、取功名的惟一手段。立说根基原本不同,一味“不辩”,未免显得不够真诚,也缺乏道德勇气。
    诸子百家在辨明是非、砥砺学术的同时,日渐成熟其各具特色的“辩论术”。
    论辩之文,除了逻辑严密,最好还能做到文字流畅,形象生动。几乎所有传世子书都不安于平铺直叙。与后世文章喜欢引经据典不同,先秦诸子更愿意借言简意赅且富于风趣的寓言来表达自家思想。这就难怪寓言在先秦子书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诸子大都善以寓言说理,寄托遥深的寓言转化为成语而千古传诵。
    诸子文章对后世的影响,历朝历代不同,无法“一言以蔽之”。大致而言,唐宋以下,以孟轲、庄周与荀况的文章最为人所称道。摹仿者又可能因气质与才情,而有不同的选择。当然,更多的情况下,当事人希望博采众长,只是读者仍能隐隐约约感觉到其真下功夫揣摹师法的对象。
    在列国纷争,诸王无不希望走捷径成霸业的时代,孟子之言必称尧舜,以及道性善,讲良知,推销君轻民贵、王道仁政等大道理,未免显得“迂阔”。可也正因为摆脱具体对策,不讲权宜应变,孟子文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方才能够得到充分的表露。诸子论辩之文,很少像孟子那样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孟子文章的共同特点是言近旨远,大义凛然,以气势而不以辩论技巧取胜。孟子立论,说不上特别深刻,但旗帜鲜明,堂堂正正,自有凛然不可犯的威严与气势。
    庄周一派,力斥儒家提倡的规矩绳墨,其绝圣弃智的政治观念及齐物我、等死生的相对主义思维方式,在思想史上影响极大。作为文章变幻莫测、神明诡异的笔墨,除了便于表达其“不言之辩,不道之道”,寄寓深刻的哲理外,本身便因叙述的意出尘外汪洋自恣而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庄子》以想像奇特,恍惚迷离而又仪态万千吸引读者。周秦诸子中,倘就玄理与隽语而言,庄周及其弟子允称第一。其笔墨的恣肆、辞采之瑰丽、行文的潇洒与句法之奇特,以及想像之夸张与怪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荀子主性恶,讲礼制,对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大不恭敬,故很长时间其学其文颇受贬抑。荀子之文,外平实而内奇宕,再加上体制宏伟,析理精微,代表先秦说理文章的成熟与定型。同样以绵密严谨著称,《荀子》不像《韩非子》那样峻峭与刻薄,时有雄辞丽藻相调剂,文章显得温厚可亲。如果再考虑到《成相》、《赋》等对后世诗歌及辞赋的启迪,荀子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实在不容忽视。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