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拉什迪:不改悔的“惹事者” ——代表作《午夜的孩子》获布克奖4
来源:  作者:萧平  点击:次  时间:2001-09-0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对现实政治积极的介入,可谓有社会责任心的作家突出的特点。相比萨特、索尔仁尼琴、马尔克斯等文学前辈,拉什迪表现得一点也不逊色。早在1984年,他在接受采访时就坦率承认:“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政治小说家。”他还自称“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动物”。此后在不同场合,他都强调政治在写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小说是拒斥那种官方政客版展现真实的一种方式。”“如果作家们把描述世界的营生拱手让给政客们,那将是历史上一个巨大而可耻之极的弃权行为。”“当今时代,个人与国家事务的距离如此之小,我们再也不能埋头写作,而对大众社会视而不见。”正是这种介入,使得拉什迪不仅把敏锐的触角伸探到印度和巴基斯坦,还延伸到英国社会为代表的西方内部。早在1982年,拉什迪就在一篇题为《英国内部的新帝国》的文章中,对英国社会歧视外来移民的种族主义行径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还大胆地就当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新帝国论调进行斥责。2005年,他在公开场合尖锐批评布什政府,斥责其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助长了恐怖主义。

    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拉什迪曾不无感慨地说:“我是一个历史的混血儿”。复杂的宗教、文化和社会背景,注定了他对“历史”、“政治”、“流亡”、“移民”、“混杂”、“文化翻译”、“边缘写作”等问题的热切关注。拉什迪1947年出生于印度孟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祖父是一位乌尔都语诗人,父亲则是剑桥大学商业系的毕业生。14岁时,他被送到英国的格拉比学校读书。1964年他的父亲搬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居住,那时候正值印巴战争。拉什迪继续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求学,学习的是历史。1968年毕业之后,他先回巴基斯坦电视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回英国为几家广告公司搞创意。197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带有魔幻科幻色彩的小说《格林姆斯》。

    颇具反讽意味的是,尽管受到威胁被迫转入地下生活多年,拉什迪依旧新作不断,在2002年出版的《越界》一书中,他述说了九年的隐藏生涯,并笑称这段时期的生活“仿佛是一篇写坏了的拉什迪小说”。他的私生活更是一直处于聚光灯下。2000年迁入纽约的寓所后,他声称,尽管伦敦警方每年要为保护他耗费近1000万英镑,但住在纽约还是要比伦敦感觉更安全,这使得他的一些英国支持者转而痛斥其忘恩负义。与第四位妻子——29岁的印度模特兼演员帕德玛·拉克什米的分分合合,则使他成为世界各地娱乐小报追逐的对象。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