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束语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作为现实人生图景的只是那嘈杂的地铁车站中种种物象,这与诗人心中含有的对都市生活繁忙、拥挤、阴冷的不愉快感受、厌倦情绪相纠合,便意化为了“湿漉漉的黑色枝条”。而诗人内心追寻美的热情又与不时掠过的可爱面孔相融合萌生出了“开放的许多花瓣”。这里没有比喻,没有象征,而就是那“人心营构之象”或“一刹那间情感与理智复合”的产物——意象。这首《地铁车站》典型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主义的影响。如庞德所言:“读中国诗歌即可明白什么是意象派。”
参考文献:
[1]刘保安.地铁车站与意象主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1卷,第3期.
[2]杨兴松.柏钧.埃兹拉·庞德及其意象派诗歌.在地铁里车站.简评[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5卷,第3期.
[3]王晓莉.从《在地铁站上》看意象派诗歌的特色与成就[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30卷,第6期.
[4]杨佩聪.庞德与汉唐诗人意象经营的异同[J].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
[5]康连星.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第27卷,第3期.
[6]周芳.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影响原因之探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1卷,第5期.
[7]何清.庞德的意象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9卷,第4期.
[8]张明林.中国古典名著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9]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10]刘勰.文心雕龙[M].王利器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1]司空图.诗品[M].郭绍虞.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2]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