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阳明美育思想,首先在于认知,目的在于实践,在于更好地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上文提到的阳明美育思想的起源和内涵,也是为实践阳明美育思想,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阳明美育思想具体到大学生道德养成和人格建构中,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首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途径中“致”的作用。阳明美育思想中,实践是很重要的环节,他的美育实践思想主要体现在“致良知”,“致”在阳明美育思想中有新的含义,“致”除了“至”的含义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涵。
理解朱熹和王阳明在“格物致知”思想上的差异,能够更好领会“致”的内涵。朱子的“格物致知”思想主要缺点在于“即物”,阳明“格物”和“致知”是一回事,格物就等于致知。可窥,“致”是诚意和正心的统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统一。
在主体人格建构中,情感因素在人格美育培养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阳明认为,“君子之学以诚意为主。格物致知者,诚意之功也。”[7]鲁洁认为:“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8]阳明美育思想中,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都会大学生的人格养成,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联系到格物和致知,都是在认知的前提下,达到明事理,达到人格的境界。
第二、实践途径中的重要因素。在“格物”的基础上,关键在于道德实践,因为道德实践决定了道德认知存在的意义,可以这么说,无论多么好的人生哲学或者生命哲学,“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阳明说,“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9]从文中可以看出,阳明美育思想强调实践作用,但也强调要达到人格境界,也要树立理想,也就是要立志,只有“立志贵专一”,才能真正地做到“人皆可为尧舜”,否则便是一句空话。
居敬存养是阳明美育思想中的首要问题,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才能去思考实现这种人格的途径和方法。“居敬”在阳明人格美育中,就确定了标高。“事上磨练”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挫折)来磨练自己。也就说,居敬相当于静态的思索,而“磨练”即是动态的砥砺。
结合现实来看,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居敬”不足,他们不能很好思考自己要做怎样的人,德育课也以理论教育为主,缺少十分必要的“居敬”阶段,“居敬”可以去出昏蔽,破除旧的成见,养成宽容的性格。而“事上磨练”也是人建构人格境界的重要条件,天降大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都是必经之途。
阳明实践美育中,他还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法,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每个人的天赋才能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因材施教不仅用于知识的传授,用在道德实践中也颇为贴切。人的无知,有时是认知上的,有时则是道德上,认知上的无知往往使人产生狭隘,愚昧,而道德上的无知,使人行为乖戾,甚至对社会,对他人有所影响或者危害。
五、结语
阳明美育思想是中国传统美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注重人伦世界,他们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构建道德体系,传统的文化资源具有传承性和衍射性,阳明美育思想亦如是。在封建社会,阳明思想可能会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其美育思想中可能寻在着一定的糟粕,比如“心”之内容的仁义内涵指的是封建时代的人际关系,而当今阳明思想中的“心”的含义,是全新的,可能包括“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等各个层面的意思。
毫不讳言,阳明美育思想中关于人格建构,基本上属于伦理范畴,是对传统儒家人格美育的发展,但没有实质的改变。而当代美育思想中,对人格的论述,主要是涉及到人生哲学等诸多问题,研究的范围和纬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80”后年龄段,他们成长的经历和过程,与以前的个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群体,明显的特点独生子女多、没有经历生活挫折,生活条件优裕,更主要的是,他们逢上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也就是说,研究的对象和对象的特点全不同了,如何适应新的变化,这个问题就摆在教育者的面前了。
除此之外,还有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要面对,比如,贫富差距、家庭变故、社会腐败,也会给大学生的人格美育带来难度。学生在选择做什么人时,开始是茫然的,没有主见的,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阳明美育思想提高了建构人格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大学生成长来说,不无裨益。传统文化是经得起考验的,具有相当的稳固性,比如,文中论述的“致良知”等途径,其实就是反求诸己,更多的是在建设人格上下工夫,而不是高头讲章或者空头理论。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的精神也是世界上最不安分的,它充满了渴求,喜欢探求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奥秘。”[10]反之,渴望也罢、探求也罢,如果引导不好,就走到了歪路,反而成了令人困扰的难题了。
袁济喜先生在《传统美育和当代人格》一书中,提出了“家园”的概念,他提出的“家园”是精神家园,他说“所谓精神家园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它指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世界范畴。”“精神家园这个词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一个时代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指形成了一定全体意识的时代精神。”[11]回头再看阳明美育思想,他是注重个体的“反求诸己”,更注重群体的精神提升,家园这个词,虽然在阳明美育思想中没有体现,但是可以这么说,家园便是心灵的家园,是灵魂栖息之所。
总之,阳明心学,特别是阳明美育思想,对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标本兼治的,特别对于当前大学生的人格建构,更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
[2][4][5][6][7][9]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3、1223、27、968、100页。
[3][10[11] 袁济喜:《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491、491页。
[8]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