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启示(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曾 艳  点击:次  时间:2001-09-2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这集中体现了他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甚至重于生命。孔子曾自述“五十有五而志于学” (《为政》),并多次讲到“志”。在儒家看来,人人都应当立志,君子更应该有志。作为君子,应当“志于道”、“志于仁”、“仁以为己任”,把弘扬仁道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志”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所以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他赞美和推崇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气节情操和人格独立精神,认为人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就应当至死不渝地去奋斗,去追求。他甚至把对真理的追求以及人生理想的实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所以他说“朝闻用道,夕死可矣。” (《里仁》)。孟子也提倡“尚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公孙丑上》)他要求人们要像“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告子上》)一样“志于道”、“志于仁”。儒家的这种志于道、志于仁,以及人贵有志、志不可夺的思想,成为许多志士仁人的坚强信念和人生追求。
  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将人格的尊严和道德的责任看得比个人忧患与死亡更重要。孔子提出了“行己有耻”的气节修养方法,要求人们要明辨是非、善恶,行为要知耻而有所约束,闻过则改,见贤思齐。孟子也强调知耻对于做人的重要性,说“耻之于人大炙”,与此同时,孟子还从正面提出了气节修养的最高境界,即“浩然之气”,就是坚持对仁义的信仰,
  “志”即志向、目标、理想,它是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也正是由于“志”的不同,使人们在道德行为、人生道路、生活态度和方式等方面有不同的选择。正是由于“志”的作用,使人们在其生命活动以及在对道德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和意志力。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不少人,由于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失去对糖衣炮弹的警惕,经受不住各种诱惑,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加强道德意志的修养显得更加必要,努力弘扬儒家的浩然正气,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保持自己的操守,不为外物所左右,维护君子的人格尊严,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不为物质欲望而降志辱身,不为金钱美色而丧失人格,不向社会丑恶现象低眉折腰,甘于清贫,乐于奉献,艰苦创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横行的情况下,坚决反对外来干预,坚决顶住各种压力,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捍卫国家和民族的主权和尊严。
  
  四、弘扬儒家刚毅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观,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这种坚强之毅力是实现“仁”所不可缺少的品质。在孔子看来,人容易被外在的各种诱惑和自身的欲望所左右而做不到坚持自己的志向。因此,无欲则刚。儒家讲的“自强”,就是“反求诸己”,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兢兢业业,持之以恒。《中庸》第十章说:“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儒家理想人格所提倡的自强精神的深刻写照,对国家民族而言,这种自强精神重视社会整体和他人价值,重视为国家社稷之大我而克制个人之小我,重视民族的大志大气与大德。 对个人主体而言,这种自强精神即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可使个体达到无私无畏的崇高境界。如若人人都修养到这样的境界,那就是一种民族气节了! 同时,这种自强精神不仅要有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之志与浩然之气,而且需要砥砺意志和自我磨练。儒家强调的自我磨练不同于西方避苦求乐的方式,它重视培养人的道德精神,教育人以避乐吃苦为乐,自觉承受物质贫困和身体劳苦。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孔子孟子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后世仁人志士百折不挠、前仆后继、战胜困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造就了无数英雄豪杰。鲁迅先生把这些人尊之为民族的脊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儒家在道德实践中,能够摆脱小我的局限,自强不息,刚健进取,造就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在当今这个社会变迁日益迅速的时代里,人们经历了经济的繁荣带来的物质满足和快乐,但也见证了不公平和不平等导致的种种悲哀。对不少人来说,社会责任感似乎成了生命中不堪承受的负担。积极倡导儒家君子敢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将其变成一贯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和谐持久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不可无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青年总是与未来相联系,要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青年人必须树立远大理想,邓小平说“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当前,我们的社会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青年大学生必须以此为导向,来确立自己的个人理想,使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想,个人愿望服从社会需要,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贵。创业维艰,奋斗以成,确立了远大理想后,还要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实现理想而奋力拚搏。
   综上所述,儒家的人格理想反应了积极的入世精神。无论君子、豪杰、圣人,都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品格,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经邦济世、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把个人的完善与人类的福祉联系在一起,极大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进行现代化道德人格建构中不可缺少的,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现代性理想人格,才能具有中国特色。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