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启示(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曾 艳  点击:次  时间:2001-09-2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摘要: 儒家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为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所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重视内省和践行的道德人格养成途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儒家理想人格;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启示
  
  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儒家的理想人格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型理想人格,仁与礼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题。“仁”是人格主体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社会制约;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是仁与礼的统一。无可否认,这种仁与礼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人格中奴性、依赖的一面,但是在哲学解放的当代,我们更应该全面、深刻地反思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对其进行扬弃和超越。笔者认为,儒家理想人格理论中追求道德内圣、注重道德修养等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建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具体阐述如下:
  
  一、 弘扬儒家“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博爱情怀,
  培养大学生知行统一的道德认知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道德理论中的基本原则。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爱人”不仅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也是君子型理想人格必须具备的首要品格。当樊迟问仁时,孔子即回答“爱人” (《颜渊》)。后来孟子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仁者爱人” (《离娄下》)。作为对理想人格的一种内在要求,“爱人”不仅仅要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即所谓“亲亲之爱”,还必须从亲亲之爱出发,推己及人,把“爱人”推及到全体社会成员,实行广博的爱。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礼记·礼运》篇要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也提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这就意味着遵循“仁”的伦理原则,就不能只爱自己的亲属宗族,还必须以广博的胸怀去爱众人。这种博爱意识,反映了儒家理想人格的人道主义精神。孔子还特别强调“为仁”的自觉性。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仁人”,决定因素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心中有成为“仁人”的理想,那么在行动上就会处处以“仁”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地通过学习使自己具备“仁人”的崇高品质,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行仁”,自觉地捍卫“仁”,为“仁”而献身。当然,就理想人格来说,“泛爱众”,以博大的道德情怀去“爱人”,并不意味着要无原则地爱所有的人。儒家主张要有所爱,有所恶。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这就是说,爱仁人是仁,恶不仁之人也是仁。真正的仁者,就要既能“好仁者”,又能“恶不仁者”。儒家的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理想人格的培养来说,仍然是有一定的合理意义的。
  儒家推己及人道德思维方法的实质,就是按照自己的本性从而按照人的本性处理人际关系,以实现社会生活秩序的和谐这一思维模式的积极因素,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为中华民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先人后己、宽人严己的优良品格。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还有扩大的趋势,社会体制转型所引发的新的利益、观念、心理等冲突,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作用,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日渐增多,见死不救见利忘义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能积极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新的形势,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做到知行统一。在社会生活中大力倡导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积极思想,为社会奉献爱心,热心公益,扶危济困,惟其如此,才能抵制和消除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弘扬儒家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局观,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是道德认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它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且也是表现人对当前现实的一种态度。中国古代文化洋溢着一种强烈的忧患气氛,而以儒家表现得最为充分,这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重要的启示。“君子有终身之忧”是孔孟的思想基调。孔子忧人格的颓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忧道义的沉沦,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的忧患之情体现在(孟子)一书中,书中“忧”字出现了27次。孔子孟子的忧患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君子有终身之忧”成为一切有为之士的共同人格特征,强烈的忧患意识为爱国情感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成为中华文明不断进取的强大原动力。
  儒家既有深深的忧患意识,就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则向往“居天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境界。孔孟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影响了众多爱国之士,培养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深厚关注之情,从明东林党人所倡言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清初顾炎武所宣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显示了一种心忧天下的责任感和救世报国的爱国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都有其成长的地方。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塑造瀚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今天,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肩负着强国富民之重任,为此,大学生必须发扬儒家爱国传统和使命意识,培养自己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贵任感:在祖国还不十分强大的时候,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在国际强权政治和巨大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坚决支持国家的统一大业,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同时,还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勤奋工作,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三、弘扬儒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气节操守,
  培养大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在道德行为过程中所作出的意志努力,它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和要求,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调节行为和克服困难的道德能力,是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儒家认为,道德意志是道德人格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确定人生的目标,并且能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而且还能对人的行为活动起到一种支配和调节作用。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儒家特别重视立志。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