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在推广普通话大环境下看湘方言的现状(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雍旭宇  点击:次  时间:2001-09-1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摘 要]推广普通话的语言规划是大势所趋,是适应经济、政治发展的大事。而推普大环境下,方言的生存状况值得关注。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方言之一湘方言,在这种背景下有其受挤压的状况,也有活跃的情况,并随着湖南媒体的带动更加活跃,湖湘文化获得了彰显。因此,在大趋势应保护方言实行汉语政策,使普通话与方言在不同层面上进行运作,在保护方言的同时也进行动态规范工作,让语言健康发展。
  [关键词]普通话 湘方言 规划与规范
  
  自然语言受到文学语言的影响也可能破坏语言的统一。一个民族达到一定文明程度必然会产生这种情况。我们所说的“文学语言”不仅指文学作品的语言,而且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指各种为整个共同体服务的、经过培植的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语言。任由它自由发展,语言只会成为一些互不侵犯的方言,结果导致无限的分裂。但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的交际日益频繁,他们会通过某种默契选出一种现存的方言使成为与整个民族有关的一切事务的传达工具(索绪尔,1980,271-273)。
  语言规划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特别是作为有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参与的社会活动,当然不同于语言本身的变化过程,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影响遍及千家万户(沈阳,2005,311)。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中国的通用语言是普通话,普通话是公务用语,基本的教育用语,播音用语和服务用语。将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是国家一项基本国策,推广普通话的语言规划是大势所趋,经过50年的推广努力,国人半数以上都会说普通话和一种方言。
  在这种大环境下,各个方言区必然受到冲击和影响,那么作为中国南方重要方言之一的湘方言,它的生存状态如何呢?从湘方言的情况里,我们应该去怎样的措施和政策来对待方言呢?
  
  一、湘方言反映湖湘文化
  
  萨丕尔在《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一文中曾指出:“‘真实世界(real world)’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建立在特定人群的言语习惯的基础上的。”即语言系统施加在说话人世界观模式上的这种强制却是潜在的,未被发觉的,人对世界的不同经验和信仰都会表现在语言的构造上(宋宣,2004,120)。因此,语言与思维是一个有重合部分的交集,语言既表达思维,也有民族的,历史的,心理的一面。
  湘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湖南人民的历史条件,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风土民俗都会在湘方言中有所体现,尤其在词汇中的体现甚为突出。人们都说方言是探究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这一小节试从湘方言中的一些常用词入手,简单描述地域文化在语言上的投影。
  扬雄《方言》卷一有云:“谩台,胁阋,惧也。燕代之间曰谩台,齐楚之间曰胁阋。宋卫之间凡怒而噎噫谓之胁阋,南楚江湘之间谓之啴咺。”(袁家骅,2001,101)。
  今湖南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段,四季分明,降水丰富;地理位置上,东接江西,北临川鄂,南座两广,境内山丘起伏,湖泊密布,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颇具特色的水乡文化。人们日常生活经常与“水”打交道,因此,一批与“水”这个语素相关的词语应运而生。以湘方言的代表长沙话为例,次货,假货称为“水货”,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被称为“水佬倌”,肤色也叫做“水色”,在长沙,赞叹姑娘面色红润,就会说她“水色子真好”!这些词语推而广之,流传到湖南各地。①
  方言与民俗关系密切,民俗必然在方言中有所表现,方言中的方音、词语尤其是禁忌语将民俗反映得更为突出。湖南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华夏先人就在这里繁衍,如湘东茶陵,因地居“茶山之阴”炎帝神农氏崩葬于境内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楚国,楚地巫风盛行,一般人都相信鬼神,与鬼神巫术有关的用语在今天依旧盛行。“见鬼”、“鬼寻哒”是人们口头惯用语,字面意思是活人见到鬼,引申为不走运。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道地位崇高,人们认为是吉利的,保佑子孙后代靠山稳当。湘语中有个词很常用,“化身子”,它来源于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佛具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化身是指佛为超度解脱世间众生能随三界六道的不同状况和需要变化为种种身,也就是佛或菩萨暂时出现在人间形体。湘方言中的化身是指未成年而死亡者。例如,“他有个化身子崽,一点都不听话”,“你这个小化身子,给我当心点”。当然,它常用在人们愤慨的情绪中。趋吉避凶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湘方言的语音特征也会产生一些独特的禁忌语。过去人们不堪穷苦。就会对死亡、贫穷等怀有畏惧心理。在湘北、湘中一带,因“芹”与“穷”音同,人们忌说穷,所以,人们称“芹菜”为“富菜”。在今天的上年纪的人口中还能听到,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温饱问题解决,“芹菜”几乎又恢复了本名。②
  方言区的经济文化特色在语言中有充分体现。国人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作为鱼米之乡的湖南,以稻谷为主要农作物,以米饭为主食。过去,生产力不发达,吃饱肚子是头等大事,“吃”成为湖南人的关注焦点,今天的湖南,以长沙为代表,饮食文化依旧繁盛,在日常用词中即可看出人们的思维特点。
  一些日常现象都与“吃”相连,赴婚宴叫“呷喜酒”;青少年长身体需要各种营养叫“吃长饭”;尝试某件事情叫“试味”;重复说某件事比喻为“炒现饭”;做事情容易做,叫“喝蛋汤”;被人欺负叫“被吃住”;受人欺负叫“下饭菜”;性格懦弱的人是“糯米坨”。这些常用词与湖南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相关,凸显了湖南人以“食”为天的文化心理。③
  “在文明进化的任何水平上都有形形色色的单纯类型和复杂类型的语言”(萨丕尔,1985,196)。了解湘方言的语言情况,了解先民的造词心理,是研讨湘方言区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以上这些词仍旧是湖南地区老百姓的日常用语。
  
  二、从民众接受看湘方言现状
  
  历史上素有“江西填湖广”之说,湘东局部地区语言更靠近赣方言,西南官话的渗透,加之浊音渐趣清化,湘方言中新湘语跟西南官话互相交际并不困难,现在全国正全力推广普通话,湘方言正处于四面夹击,夹缝中求生存的生存状态。很明显,湘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当今社会现代化背景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巨变,融合乃至消亡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言,地域文化两方面进行抢救性的调查研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重要历史任务。
  2004年9月21日《三湘都市报》讯:《抢救研究湘东民俗》湖南省历史学家日前呼吁,应该对包括“攸县话”在内的湘东方言,民俗风情进行抢救性的研究和记载,否则很多东西就会失传。
  在湘方言令人堪忧之际,湖南媒体一军突起,引领电视娱乐和时尚前沿。湖南电视业在全国反响很大,在节目策划方面,也制作了适应湖南人兴趣的方言节目,湘方言及湖湘文化借着湖南媒体之风扶摇直上,巩固了湘方言在湖南人心中的地位,增强了湖南话的影响力。比如外地人来湖南长沙参加娱乐活动,在节目中总会穿插让嘉宾学长沙话,猜与湖南有关的题目借以娱乐,在无形中也增加了他们了解湖南了解湘方言的兴趣。
  在全民讲普通话的大背景下,湖南媒体对于湘方言确实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2004年10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一律不得播出方言译制的中国境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因为这种节目不符合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但是湖南电视台极富创造力,译制了国产电视剧并制作了几大项方言栏目。1999年湖南经视首次大手笔地将《还珠格格Ⅱ》译成长沙方言版于黄金时段播出,得到观众认可和欢迎。02年前后,湖南经视方言脱口秀节目《越策越开心》上档,将湖湘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反响热烈,一度调换时间段,其中湖南反应最强烈的一期节目要属“地瓜王子”林光常博士作客《越策越开心》,号称红薯是治癌冠军;那期之后,整座长沙城红薯价格飞升至3元/斤,甚至出现一两周市场断货的奇特现象,“红薯神话”印证了一档方言节目5年统领湖南综艺娱乐江湖所积累的神奇魅力,也印证了在湖南人心中地域文化和方言的使用魅力。大兵和奇志的“普·方”相声在湖南红火至极,并几度在中央电视台“春晚”中表演。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