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土地让人如此可爱(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杨瑞红  点击:次  时间:2001-09-1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摘 要]土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又赋予人纯朴善良的美德。本文就美国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的短篇小说《邻居罗西基》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人类只有扎根土地,亲近自然才能全面健康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土地自然文明和谐
  
  《美国西部文学》原主编、生态批评倡导者汤姆斯·J·莱恩教授称薇拉·凯瑟是“我们最伟大的自然作家之一……因为对于她来说,判断人类活动的根本标准和参照物是大自然”。1 薇拉·凯瑟被誉为是继詹姆士·芬尼莫尔·库珀之后的第一位边疆女作家。她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和优美的抒情手法,从各个侧面描写十九世纪末叶美国中西部开拓者的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刚毅性格,歌颂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美好心灵。
  凯瑟的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她对生活、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受。《邻居罗西基》是薇拉·凯瑟的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其中,她塑造了一个善良、勤劳、质朴又善解人意的老拓荒者的感人形象。作品让我们不仅体会到了老人的慈祥、温和、豁达和宽容,更体会到了扎根土地的拓荒者在大地的滋养之下的所形成的高贵人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邻居罗西基》中主人公罗西基对土地的感受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凯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她毕生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共生的理想关系。
  
   一
  
  每部作品都是著者心灵的一次自我剖析,“是作者的‘心声’或‘情态’的表露”。[2]薇拉·凯瑟的作品极力歌颂在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人们的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和淳朴的精神世界与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笼罩下的“精神堕落”的都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凯瑟笔下的过去不是从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生活瞬间,而是可凭借文学再现的永恒真理。美国文学评论家盖斯马尔称赞她是不断物质化过程中精神美的捍卫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迅速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欧洲人移入美国,同时美国国内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东部和西部城市。罗西基曾在三个国家的大城市里生活过,他知道“大城市是有钱人的天堂,是穷人的地狱”。[3]罗西基当年在伦敦流落街头、举目无亲。若不是那位好心而又贫穷的裁缝李福赛尼收留,他真的会饿死在伦敦的街头了。他们生活在臭虫虱子成群结队、拥挤不堪的房子里,每天都饥肠辘辘、满面忧伤。在纽约,罗西基似乎凭自己的勤奋努力赢得了稳定的生活,但是“他却被一个想逃离这里的欲望苦苦折磨着”。(138)他感到精神空虚,“这种巨大的空虚感夺走了一个人的全部力量。这些四壁空空的大厦,失去了生命的潮水,就像没有囚犯的监狱。年轻的罗西基领悟到,这种苦恼就是大城市生活造成的;他们把你囚禁,用水泥把你团团封住,使你和外界分离,与大地隔绝。你一旦脱离了大自然,你的生活就像水缸里的鱼,尽管水缸里的鱼可能比大海里的鱼要舒服得多”。(138)城市生活束缚了人的身体、思维和想象力。
  工业化的运作方式还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离和异化。罗西基知道大城市里机构严密的大企业不会让人好好地离开尘世。“没有土地,靠卖力气谋生就是当奴隶,当一辈子的奴隶;结果就会一无所有,一事无成。”(142)他知道只要他们立足在土地上面就不必担心会遭到不幸和横祸。“你就能把握住自己了。你所收获的,就是你的。你用不着在老板和罢工者之间左右为难。你不必和阴险残忍的家伙打交道”。(149)伦敦街头那一张张贪婪骇人的面孔至今还历历在目。城市中的人“专靠倾轧、欺骗、荼毒自己的同胞过日子”。(150)城市生活摧残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助长了假、恶、丑。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