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诺先生”的文化内涵(1)-文化研
来源:  作者:王祖基  点击:次  时间:2001-09-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摘 要]在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作家塑造了一个中国人--富有但精神世界却一片荒芜的浪荡子,它是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现实的一种描述,也是作家对他者认知的象征性体现。
  [关键词]杜拉斯 中国人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4-1996,3)是当代法国最有魅力、在全世界最有影响、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作家。杜拉斯出生在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一直到18岁时才回法国定居巴黎。东方文化、异域风情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特殊的异国身份让杜拉斯对印度支那怀有特殊的深切感情。她在印度支那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和生存感受,成为日后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独特的“印度支那情结”使她成为了一个极富东方情调的作家。
  1930年杜拉斯16岁的一天,乘车从家里回西贡的寄宿中学,过湄公河时,一个中国男人在渡轮上被她的青春美貌和异国风韵所倾倒,主动找杜拉斯搭话,并用自己豪华的私家车把杜拉斯送回学校,从此两个人有了一段恋情。这段与中国男人的爱情让杜拉斯终生难忘,她也没有停止过书写这段与异国情人的爱情故事,最早出现的是她1950年出版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写实作品,它以20世纪早期法属印度支那为背景,描写了移居到殖民地来的一个法国普通庭的生活:母亲的不幸遭遇、苏珊及其哥哥约瑟夫的爱情故事。母亲深受法国官方宣传的“到殖民地发财”的影响移居到印度支那,丈夫去世后她独自一人艰难地挑起了全家的重担,最后用长期的积蓄向殖民地当局购买了一块土地进行耕种,然而这块土地每年都要受太平洋海潮之害,因此经济破产,这个家庭只能处于白人的底层。
  出现在这本书中的苏珊的追求者“中国情人” 诺先生,是一位富有但精神世界却一片荒芜的浪荡子形象,他浑浑噩噩,游手好闲,人格猥琐、懦弱,但又色迷心窍,是法属殖民地中连最底层的白人也打心底给以蔑视的形象。
  苏珊一家与诺先生的相遇是在朗镇的餐厅里,他们首先看到的是诺先生的豪华汽车和他的钻戒,约瑟夫见诺先生第一面对他的评价是:“他妈的,那车太棒了……别的嘛,那家伙像个猴”。而在苏珊眼中,诺先生是一个“面孔不英俊、窄肩、短臂、个头中等以下;手很小,比较瘦” 的形象。
  接下来便是对诺先生身份的介绍:
  诺先生是一位腰缠万贯的投机商的独生子……却非常无能,他的万贯家产只有一个继承人,而且这个继承人没有丝毫想象力。这个孩子是这个人一生中唯一的弱点,也是决定性的弱点:他不能对孩子投机。自以为养了一只小鹰,不料从桌底下钻出来的是一个傻瓜。
  诺先生诚心诚意弥补父亲遭遇的不公。可是他对任何具体的事都不善长,甚至对这样的无所事事也不在行。[1]
  在诺先生与苏珊相遇并看上苏珊之后,苏珊一家人都按自己的方式把希望寄托在诺先生身上。苏珊以及母亲并没有看上他,看中的只是他的富有,想利用他来解决家庭的经济困境。诺先生与苏珊相识不久也就明白了对方根本不会爱上他,于是便投其所好,利用他的财产来诱惑苏珊,小说对诺先生形象的描绘主要通过他对苏珊的两次诱惑来完成,第一次是诺先生用送留声机给苏珊来诱惑她打开浴室的门,这是一种赤裸裸地以物质交换为条件的关系,诺先生显得丑陋、色情、鄙污而不堪入目。如果离开他的车、他的丝绸西服和他的司机,他在苏珊眼里也就一无所是了。
  诺先生的第二次诱惑是:如果苏珊愿意和他一起进城去做一次小小的旅行,他就送给她一枚钻戒,这枚钻戒值苏珊家的吊脚楼的价钱。诺先生答应在城里只呆三天,去看电影,绝对不碰苏珊。苏珊明白“她给他打开浴室门已经不够了,对留声机是够了,但是对钻戒就不够了。钻戒值十台、二十台留声机。”
  当苏珊当着自己哥哥的面把诺先生诱惑她的事情告诉了约瑟夫后,诺先生否认地乱挥手,他都快晕过去了。最终,乏味、可笑又极度尴尬的他,还是把钻戒送给了苏珊,而苏珊接过钻戒,没往手上戴,而是握在手里跑向吊脚楼,甚至都没向诺先生道别。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