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命运再次残酷地捉弄了主人公,教堂里主持弥撒的教主将这次地震归结为主人公的过错,是上帝为了惩罚伤风败俗的荷塞发及其恋人而降临到圣地亚哥的,并称昨天的地震只是对人们一个小小的警告而已。出于极度恐慌的市民相信教主的蛊惑:地震是由两个罪人带来的。失去亲人和住所的教徒们将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在诅咒他俩身上。当荷塞发在教堂被人认出后,这俩个不幸的人便成了失去理智的教徒们的棒下含恨九泉的冤魂。
荷塞发最终逃脱不了惨死的悲惨结局。这样的结局应该说是她所生活的宗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所出现的必然结果。封建宗教的思想在荷塞发及其他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正是这种思想使震前的市民鄙视唾弃荷塞发,震后成为嗜血的杀人魔的根本原因。
三、主人公与作者的命运对比分析
作者安排给荷塞发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其用意是一石两鸟,除了将其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支柱——教会势力并对其进行披露、抨击外,也是作者自已生涯与命运的一个真实写照。克莱斯特出身在一个军人家庭,15岁参军,却厌烦军旅生活,曾两次辞去官职,到处游学。他热爱文学创作,却又迫于生计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回到家乡进入官场以求糊口。当拿破仑占领普鲁士时,各地的选帝候都各自为战,明哲保身,不团结抗外,与拿破仑勾结俯首为臣。克莱斯特到处劝说封建主联合起抗击拿破仑,他把满腔的希望寄托在封建阶级身上,希望他们赶走侵略者。后者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纷纷向拿破仑投降,并对他竭力奉承献媚。克莱斯特在他的剧本中对诸侯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的作品被禁止出版。普王腓德烈·威廉二世与拿破仑缔结同盟使作者感到最后的一线希望也已破灭。此时他已境地悲惨,贫困潦倒,在饥寒交迫中遭到当局的凶残迫害与亲友的冷落,在极度的失望中,于1811年11月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正如郁达夫小说《蜃楼》主人公陈逸群的句内心独白一样“自己的一生,实在是一曲毫无意义的悲剧,而这悲剧的酿成,实在也只可以说是时代造出来的恶戏,自己终竟是一个畸形的时代的畸形儿,再加这恶劣环境的腐蚀,那就更加不可收拾了。”
参考文献
[1]Heinrich von Kleist,Michael Kohlhaa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7
[2]杨武能,克莱斯特作品精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3] 吴涵志,德国文学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