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管仲的文化治国方略及其当代价值(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王华 殷旭辉  点击:次  时间:2001-09-1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2.吸纳周边文化——促进文化融合。其一,吸收鲁文化。齐、鲁两国地域相邻,在文化方面具有相通之处,同时,齐人的务实开放,鲁人的重视礼乐,使齐、鲁两国在文化上又各具特色。桓管时期,两国文化有着极为活跃的互动式交流,管仲改革就有吸收鲁文化之长、来丰富和完善自身之意。管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定四民之居,推行士、农、工、商四业并举的政策,把发展农业放在基础的地位,置于工、商业之前,这本身就是对鲁国以农业立国思想的吸取;管仲还针对齐国传统礼义道德观念淡薄,习俗落后,以致于君臣上下无礼、男女关系混乱,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情况,十分注意从鲁国吸收周礼文化,强调礼义道德的建设。其二,倡导诸侯会盟,促进文化交流。据统计齐桓公合诸侯十五次,这大大加强了以齐国为中心的中原各国的会盟、往来和交流。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它整饬和收拾西周以来,由于周室衰微所形成的中原华夏之国一盘散沙的分崩离析局面,大大减弱了中原各国相互的攻伐,维护了较长时间内的统一稳定的局面。而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则促进了中原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在夏、商、周以来积累了千年的中原文化发生动摇的时候,这种做法对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孔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4]齐国通过和周边各国的会盟和文化交往,在“尊王”的旗帜下,实现了融合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
  3.塑造齐文化——成就文化大国理想。管仲以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之功,使齐国一跃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与此同时,同周边文化的交流、整合使齐国同时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成为文化大国。管仲对待文化的态度,既不同于周初的伯禽治鲁,立足革除当地文化,倡行华夏文明;也没有完全因袭太公的做法,因俗简礼,而是有继承,有摒弃,有融合,有发展,将齐文化真正地改造成兼容并包、开放务实的新文化的融合体。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地域文化中,齐文化展现出其强大的活力和丰富的内涵。可以这样认为,在政治理想的实现中,齐文化经历了价值整合之后,融汇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主流当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使当时的齐国能够在政治上统领诸侯,军事上震慑周边,文化上构成对中原地区强大的辐射力。
  
  三、管仲文化治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种文化或者思想,必须反映当时的社会需要和环境。管仲从现实的社会条件出发,制定了符合齐国现状的治国策略。他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创立了一套适应时世的政治哲学和政治方略,提出了影响至今的文化治国思想,力图用文化的影响力来维护和保障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治理和构建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治国之道基础在民。管仲是极力主张顺应民意的,其提出的“利民”、“富民”、“顺民”主张体现了深刻的民本思想“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闻,以天下之心虑”(《管子•九守》)。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齐文化的富民思想是独具匠心的,先秦民本思想的勃兴,是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政治格局与生俱来的。此起彼伏的一次次“民变”、“民溃”的事实震撼了列国统治者,从而使他们猛醒于民众对其巩固统治的巨大力量。[5]管仲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他也倡导“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原理,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经济措施,走富国强兵的道路。同时主张在抓经济发展,“富民”、“强民”的同时,也要进行以“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国民道德教育,平衡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从而使社会安定,增强齐国的综合国力。《管子》中的思想体现了全面的义利并重思想,它告诉我们,国家的发展是一项综合、全面、和谐的系统工程,不是单指某一个方面的振兴与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时期,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社会控制系统尚不完备,多元利益主体及由市场产生的各种弊病时有出现,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整个社会的发展仍未完全和谐,管仲的民本思想和义利观无疑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化的重塑要体现兼容性、开放性。管仲促使齐国文化在广度和深度上,更快更大地推行开放和兼容的政策。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既尚法制,又崇礼教。管仲主张在治理国家中法与德不可或缺,应该德法并施。可以说管仲充分利用了人性、人心,以礼治民、以德教化、以“德法”治国。二是既重王霸政道,又重民生技巧。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必须礼法并举,王霸兼施。对待百姓,要与民同利,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可获得进步。桓管时期,齐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不仅促进了齐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的巨变,也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实践证明,文化兼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靠封闭的文化和单一的手段治国理民是不可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空间障碍逐渐消除,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各民族文化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如何保存、弘扬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如何在文化多元的世界中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共处,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从管仲的文化治国思想中,我们看到,当代社会文化的建构,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与民族文化精神的全面更新,这就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和把握,寻找出传统文化在当代最具生命力的闪光点,从而确立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和价值体系,引领着我们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重构。
  综观管仲的治国思想,在政治经济上,它促成了齐国的强大,使齐国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在文化上,它促进了夷、周文化的融合,使齐文化日臻成熟;而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讲,它尊王攘夷,不仅保护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免遭掠夺性破坏,而且它以频繁的会盟方式促进了各地域文化的交融,为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管子》是齐文化的精华,包含着较多的现代文明元素。我们应大力挖掘其积极因素,服务于现实,为当代所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51.
  [3] 梁启超.管子评传•序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4] 论语[M].程昌明,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159.
  [5] 王志民.齐文化论稿[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22.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