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景观雕塑的和谐意境(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艾敬园  点击:次  时间:2001-09-1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其次,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解读景观雕塑的和谐意境。中国传统和谐理念强调差异、变化、相生相和,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同时也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准则。从生态文明的观点来看,传统和谐思想中的自然有机性的生生和谐、环境适应性的协变和谐、价值合理性的臻善和谐等理念,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从景观雕塑创作的意义来讲,景观雕塑是为特定的环境设计和创制的,与所在环境结合成有机整体是其基本特征和起码要求。如果脱离了具体的环境,不仅雕塑自身的意义会发生畸变,而且它所处的环境亦会失之完整,有的甚至成了环境的负担,非但没有提升环境的美学价值,反而破坏了原有的景观。现在,有许多景观雕塑,在主题选择和艺术表现上产生了误区。腾飞、鹰、龙、十二生肖、改革、开放等命题被反复引用,用一些球、飘带、圆管、圆柱或向上尖细略带装饰性的具象且程式化的造型组合成时髦的“抽象雕塑”, 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正可谓是:“作为现代艺术,不是永无休止地往自然界添加人为的主观制作物的工具,而应是引导人们感知世界真实面貌的媒介。”因此,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存在的中国传统思想,是对景观雕塑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和谐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相生相和,以求生生不息,这不仅反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也洽洽是景观雕塑的核心价值所在。
  传统和谐思想中的环境适应性的协变和谐,对景观雕塑存在着现实意义。任何和谐的事物都要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协调如一,并与环境协同演进。道家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虽然可以做到与物同体、与造化同游的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和谐,但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与处世原则,就难以与社会结构实现功能耦合。而“内圣”而“外王”的儒家思想,要求个人要无条件地服从社会结构稳定和整体利益的需要,虽然形成了超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实现了内部高度和谐,但同时也窒息了其生机和活力。景观雕塑的创作要从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入手,重视信息适度和适应性,以缓解不良环境给人造成的生态失衡。摩尔曾说:“对我来说,雕塑蕴涵着生命的动力,有机的造型尤其感性,能传达感情和暖意。” 因此,景观雕塑的表现要在充分认识、理解和尊重雕塑的空间环境,关照人的生理特点,充分体现人性化特征,使雕塑的欣赏符合人的生态特征。景观雕塑不能只表现艺术家个人的艺术理想和生活体验,而要重视欣赏人们的心理感受。从雕塑的艺术造型上要接近自然,与环境形成轶序感和韵律感,以符合人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调解人们的心理紧张。雕塑的创作主题上要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人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给人以心灵的关怀。正如王朝闻先生曾说:“衡量人为雕塑的审美价值的高低,主要不在于形象是什么,主要在于雕塑品唤起人们对美的生活或理想的生活的美的感受与向往。它对人们的感觉经验也在起着改造作用,这种精神性的改造作用,关系着雕塑与非雕塑同样重要的审美的价值。”景观雕塑要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创造精神和美育功能,来引导大众走向高艺术性境界,这就是景观雕塑的艺术性和公共性的统一,同时也是传统和谐思想中的环境适应性的协变和谐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①左克厚主编:《中国美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②吴中杰主编:《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③章利国主编:《设计艺术美学》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④郇海霞:《美术观察》,《劣质城雕:城市里的景观垃圾》2004.07
  ⑤滕小松:《美术观察》,《城市雕塑让人欢喜让人忧》2007.03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