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解读景观雕塑的和谐意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其真义在《国语》中有较为系统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参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从这段文字中可以体会出其蕴含着传统和谐理念的几个方面,即多样的统一、关系的协调、力量的平衡等。
“以他平他谓之和”,和谐的东西必定是不同要素的协同互济,而不是简单的同一,要素的多样性是形成和谐的前提,和谐的宗旨是“配合得当”,因此多样的要素必须“统一”。要达成“统一”,必须仰仗关系的协调。关系的协调是和谐系统的结构方式,它在系统宏观状态上则展现为力量的平衡,也是指要素在关系的作用下形成相对稳定的宏观状态。这种宏观定态折射出了系统要素“以他平他”之生命力的平衡。
当城市的人们在生存的意识里不停的强调着生活的质量时,雕塑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填补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其公共性体现在公共环境和公众欣赏。城市雕塑在满足自身系统和谐之外,还必须满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一是雕塑的自然环境因素的协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艺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追求,从而营造了广场、街道、绿地及各种不同形式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雕塑在这样的环境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不再像以往那样强调宗教,为统治阶级宣功利德,而是以它多样的形式和鲜明的个性,服务于建筑和环境,以其特有的装饰情结补充及完善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二是人文空间环境因素与雕塑的和谐。人文环境从大了讲可以到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氛围、一个地域的历史文脉,从小了讲可以到城市人们的文化层次,心理承受能力,精神需求的趋向等等。城市雕塑就像城市中闪光的亮“点”,凝聚着它们特有的灵性,以其独特的语言,诉说着每一个城市的每一个观念,让人们品味着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在精神上,对人们起到了直接的教育作用和导向作用。北京长安大戏院前,以京剧脸谱设计的雕塑《中国风》,其建设定位在“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时代精神”,强调了长安街作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形象大街的意义,不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 “和六律以聪耳,”的和谐意境。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我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有着极其辉煌灿烂的历史。四川乐山大佛书写了雕塑艺术历史长卷中闪光的一页。远望乐山,山形如同卧佛,佛隐其间。天然的卧佛山形与人工的坐佛造型相得益彰,坐与卧,抽象与具象,共同构筑了神奇的景象,正应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及和谐意境。其一是主题。乐山大佛的主题是坐镇江河,大水横行淹没众生,立佛一座,用无边的佛法来镇压河妖,虽然表现出人生的无奈,但是人们得到了精神上慰藉,也是民心之所系。其二是位置。乐山大佛倚山临江、青山环抱,在卧佛状的山体中之脐点,不上不下不偏不倚,把山与水作为一个整体来平衡于一点之上,不但考虑到天时地利的因素,也将中国人的“天工造物”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三是体量。乐山大佛采取坐姿,约四十米高,头长八米,端庄大方比例均称与山体浑然天成,佛眼微睁,半开半合,全然一派冥想的姿态,展现出无穷的超然物外的内涵和意境。景观雕塑是由环境、工程、美学、人文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艺术品,要创造独特的景观意境,并非易事,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这一基本理念入手,不懈地努力、追寻,“语不惊人誓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