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古代济南八景(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袭祥雪  点击:次  时间:2001-09-1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济南文化历来有着极强的吸纳兼容力,八景之风自然不会绕济南而过。对风景区,中国流行一种传统性的做法,就是选择八至十个具体的风景点,作为这一风景区的突出的典型,命名为‘某某八景’或‘某某十景’。这个做法在全中国都非常普遍。对于“八景”的始作俑者,现在却有三种说法:一、宋迪“潇湘八景”说;二、李营丘画八景图说;三、苏轼“虔州八境图”说。说法虽然不同,但“八景文化”都是由山水画题名而来,然后“八景文化”经过政府倡导,文人笔墨,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不但县城有,甚至农村集镇也有“小八景”,全县上下,无人不晓。 
  济南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距今8400-7300年红褐色陶器为标志的西河类型文化遗址10多处。济南东部的城子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发祥地,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城址约20万平方米(距今4600-4000年)。传说东夷族的首领舜,曾躬耕于济南历山(今千佛山)之下。2600多年前,就建城廓,最早出现史册上的名称为“泺”,系因济南诸泉汇为泺水。春秋战国时代,济南为齐国。随后,齐国又改为历下。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公元前164年设立济南国。公元前154年又废国改郡。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等五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自明代以来,一直是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志》)

一、济南八景的由来

济南文化历来有着极强的吸纳兼容力,八景之风自然不会绕济南而过。对风景区,中国流行一种传统性的做法,就是选择八至十个具体的风景点,作为这一风景区的突出的典型,命名为‘某某八景’或‘某某十景’。这个做法在全中国都非常普遍。对于“八景”的始作俑者,现在却有三种说法:一、宋迪“潇湘八景”说;二、李营丘画八景图说;三、苏轼“虔州八境图”说。说法虽然不同,但“八景文化”都是由山水画题名而来,然后“八景文化”经过政府倡导,文人笔墨,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不但县城有,甚至农村集镇也有“小八景”,全县上下,无人不晓。
那么,为什么“八”、“十”更容易流传呢?
八景十景比较容易集景,一般是以山、水、林、泉、亭、桥、塔、楼为实景依托。纵观八景文化的发展,后来有十二、十六、二十四、三十六。七十二、一百景,以至无法控制,变成了滥竿充数、文章游戏。也有六景四景者,则似略少,不能形成集约景观。(李一氓《西湖十景》(明清版画))。

最早记载济南八景的是成书于崇祯六年的《历乘》,其卷十五《景物考》云:“昔人标为八景,而沧桑代变,湮没者多。”①《历乘》(刘敕撰,为济南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足见济南八景在明时就已历经久远。稍后的《历城县志》则分别标出了“八景”之名,并在卷首刊出八景图八页,这八景是:锦屏春晓(龙洞)、趵突腾空、佛山赏菊、鹊华烟雨(鹊山华山)、汇波晚照(大明湖汇波楼)、明湖泛舟、白云雪霁(珍珠泉)、历下秋风(历下亭)。这一说法普遍被人认同,一直沿用到现在。“志景必有八,八景之诗必七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代诗人刘凤诰的一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道出了济南柳、
荷、湖、山交映的独特风貌,而济南的八景也大都是围绕着山(千佛山)、湖(大明湖)而展开的。
二、古代济南八景
1、锦屏春晓 锦屏春晓为济南八景之首,位于济南市东南龙洞山上。景区内群山环抱,层峦叠障,危峰壁立,山势奇绝,风景秀丽。独秀峰上的锦屏岩高80余米,因其形似屏风,加之周围松柏苍翠、杨柳垂青,故得名“锦屏”。明代文人刘敕曾对锦屏岩的景色做过这样的描绘:“丹碧点缀,晓霞掩映,绚若锦屏”(《历乘 景物考》)
2、趵突腾空。顾名思义,说的是趵突泉,古泺水之源、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素有“天下第一泉”之誉。《历城八景》中记载趵突泉“势若云沸,其高数尺,晶渺如练”,所以被称为“趵突腾空”。
3、佛山赏菊。在千佛山东南的佛慧山海拔460米,山势峭拔,巨石危立,涧谷萦回。秋日,满山丹树黄花,重阳节期间,历代文人常于此登高赏菊吟眺,被称作“佛山赏菊”。
4、鹊华烟雨。旧时大明湖南岸还有一拱形石桥,名为“鹊华桥”,春秋阴雨之日,站在桥上向北远眺,但见细雨蒙蒙之中的鹊、华二山,若离若合,时隐时现,云雾缭绕,如青烟两点;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渔舍的映衬烘托,简直如诗如梦、颇似一幅绝妙的水乡图画。 
5、汇波晚照。泉城济南的珍珠、濯缨、芙蓉等泉的泉水皆汇集于大明湖,然后从湖东北角的晏公庙下流过旧时晏公庙侧建有晏公台,由台上可清楚地看到城北面的景色。台下不远原有一拱桥,即名为“汇波”。桥北是北水门,由砖石砌成,券门四周皆为垂柳,细长的柳丝点入水中,清风徐来,微波荡起。若到傍晚时分,夕阳由券门斜映入水,发出柔和的光,把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一层桔红的颜色,迷人的景色即为“汇波晚照”。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