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先秦时期的“形式”观念(1)-历史学
来源:  作者:陈长利  点击:次  时间:2001-08-1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孟子主张“仁政”思想,认为人人均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从“性善”的人性论出发,要求统治者与民同乐,“与百姓同乐,王矣”(《孟子·梁惠王》),在文论上。孟子认为文学形式的创造成功与否,在于“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的养成,并提出对待作家作品要采取“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的批评态度。孟子的形式思想明显体现为两点:一、他不把文学形式的形成简单看成是外在社会理性逻辑的推导,而是更加看重作家心性的养成;二、体现出初步的文本意识,即不是把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观念简单地对应起来,而是要顺着文本提供的线索,进一步把握作家的思想。
  荀子从现实私有财产占而有引起纷争战乱角度看问题,把人性归结为“性恶说”。主张通过变“伪”的途径,达到“全粹”的人格,“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性恶》)。从“性恶”思想出发,荀子的形式思想不单注重美的形式外观。“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荀子·天论》);而且注重美的形式层次。“形不胜心,心不胜术”(《荀子·非相》)。此外,荀子还认为。艺术形式的形成,“情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乐论》)。
  道家形式观念:老子在乱世当中开出的良方是。自然无为、“持虚守弱”。主张回到原始社会“乐土”中去。其形式思想体现为多个方面:其一。自然形式观。“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其二,主张“恍惚”的风格形式美。老子认为天地形成于“道”,但“道常无名”(《老子》第三十二章)“天”有大美而不言,人们无法凭借有限的经验去体验“道”的无限的美,他对恍惚的解释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老子》第十四章)。其三,形式美的相对性。“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普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其四,辩证形式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其五,重视形式的“虚空”呈现特点。“万物复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冲”,即是虚。“冲气”,即是虚气。“虚”是无有之有,很符合艺术形式的呈现方式。
  庄子同老子一样,认为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常常成了争权夺利者的遮羞布,甚至是制造混乱的根源,他主张“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天下篇》),比老子“小国寡民”更为原始一步。其形式思想有许多和老子一致的地方,如以自然为美,相对的美。以“虚”为美等。此外,庄子的形式思想还突出表现为:其一,盲是意的过程和手段。“签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传》)认为庄子轻言理由并不充分,虽然庄子否定了圣人所留下的经卷,认为是那是糟粕。但应当结合社会时代背景来看,庄子没有否定圣人本人及其思想,他认为圣人之育是“不言之言”(《庄子》杂篇《徐无鬼>)。他否定的是后人的“本本主义”,歪曲利用,没有真正理解圣人的意思。其二、由“技”可以达“道”。“臣之所好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内篇《养生主》),看上去庖丁精湛的解牛技术,是依赖于道。可是如果没有十九年的解牛数千头的经历,要想达到“道”的化境是不可能的。而这又是与有意识去接近“道”为前提的。
  (二)人性解放与人文艺术形式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时期,这时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对鬼神崇拜发生怀疑。“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是对神民主次位置做的颠倒,“薛征于人。宋征于鬼,宋罪大矣”(《左传》定公元年),是弃鬼神占卜用于人事筹算的恒量。伴随着对鬼神的废弃。是人性的解放,文学艺术领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人性光芒。
  在雕塑和绘画领域,春秋战国时代,一除恐怖、森严的原始宗教题材,代之的是从真实的自然界取材。注重“写实显意”的形式创造。尤其表现在帛面上。帛画因其脱离了建筑装饰而走上独立发展道路,1949年在长沙近郊楚墓出土的《龙凤人物图》,面上一女子,头上偏左有一凤鸟,凤鸟与前方一羹龙对持,女子侧面、细腰、曳群、广袖,发髻后挽,两臂前伸弯曲做合掌祈祷状。画面以女子为重心,风展翅长鸣,姿态矫健有力。传说中神秘恐怖象征的羹龙却形象局促。神情颓丧。画面呈现出一曲善灵定能战胜恶灵。生命定能战胜灾难而赢得和平的颂歌。
  在音乐方面,出现了与宗教祭祀和宫廷礼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不同音乐形式,如,“把音乐与人的生理需要联系起来的医和的音乐理论;以抒发情感,‘移风易俗’的荀子的《乐论》;反复强调·养生’、‘贵生’的《吕氏春秋》的音乐理论;以及表现男女爱情的所谓‘郑卫之音’”,它们不仅在内容上表现了人觉醒后的要满足自身合理需要的时代意识,而且在形式上增加了艺术的治疗功能、宣泄功能、陶冶功能,情感传达功能等等。
  文学领域突出成就是诗歌和散文这两种文类。《诗经》和《离骚》是两个时期突出的代表作品。《诗经》中出现大量表现世俗情感和现实生活的题材作品,如《诗经》中的《蒹葭》、《氓》、《君子于役)等,传达着的是真挚、热烈、深沉的世俗情感。《诗经》广泛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现出生动优美而又清新朴质的美学风格。《离骚》中的诗,情感炽烈深沉,想象丰富浪漫,辞句华美飘逸,奠定了后来文学浪漫主义的品格。而且。文学的语言形式由四言转变到多言,扩大了表现的能力。《诗经》中的诗句还是主要以四育为主。这种形式在取到了涵永、蕴藉。而又动人、优美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表现出不易制造波澜起伏和铺陈叙事的局限。屈原打破了四言体的形式局限,在《离骚》中活用了三四言以致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句式,这种句式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为表达个体内心的千回百转的情感创立了独特的骚体形式。“诸子散文的意味隽永,笔墨跌宕。历史散文的叙事精练。描写精当。”都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形式的建立在人性解放基础上的人文特征。
  综上所述。上古时期。形式内涵已经具有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分化,商周时期,形式的“形而上”内涵落身到王权统治的政治层面。体现出“狞厉”、“恐怖”、“庄严、肃穆”的时代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性解放和文化大发展,形式呈现出“人文”和“多元理性”的多元特点。因此。与其从字形上把“形”看作同“神”对应起来的概念。不如从观念出发,把“文”看作是与西方形式内涵更为贴近的概念,毕竟“文”贯穿了天、地、人。与古今。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