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汉昆明池的兴修及其对长安城郊环境的影响(1)-历史学
来源:  作者:李令福  点击:次  时间:2001-08-0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第四,城南氵高二水接纳有不少南山峪水,流量丰富,如处理不好,容易泛滥,不仅威胁着京师的水库昆明池,而且也可能给整个汉长安城带来巨大的危害,尤其是北方雨季,降雨集中,河流易涨溢,洪水对下游的威胁更大。比如水改道之处后来有碌碡堰,当地民谚曰:“水上碌碡堰,漂泊长安县”。意思是说水若发大水冲开了碌碡堰,现在的西安市区就会受到水流的浸淹。这就要求设计昆明池时,必须在加强引水工程的同时统筹安排除涝防洪的排水体系。
  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我认为交河的开凿大致始于西汉时代,或为开凿昆明池所派生或是在昆明池修成后汉城遭受水害时进行增修的。其作用是拦截氵高二水主流,向西排入沣河,以便于控制向昆明池的引水,解除对汉长安城的水害威胁。在峪口导引氵高二水入沣,上流水源被截断,昆明池水就可缩减,地表水就会下降,水浸对长安城的影响就会缓解。同时相应地在截流处建设堰坝,还能够较稳定地保持昆明池的水源,使昆明池这一汉城蓄水库的作用能够持久充分地发挥出来。
  
  昆明池的水源来自交水,《水经注》有明确记载:“交水又西南流与沣水枝津合,其北又有汉故渠出焉,又西至石碣分为二水:一水西流注沣水,一水自石碣经细柳诸原北流入昆明池。”文中的“石碣”又称石炭堰或石闼堰。黄盛璋先生在《西安城市发展中的给水问题以及今后水源的利用与开发》一文中认为:“石闼堰设在堰头村。”吕卓民先生不同意此观点,认为石闼堰应设于氵高二水相交的香积寺附近。从城南氵高二水改道及交水的形成来看,我赞同吕先生的观点。隋唐时永安渠渠首的福堰也正位于此处,其遗址已经被发现,汉代引水堰想也距此不远[7]。石闼堰作为昆明池的引水设施,可以说决定着昆明池的兴衰。胡三省早就看出这一点,所以他说:“唐太和以后石闼堰废而昆明池涸”。此堰似乎是溢流坝,平时在堰上引交水入昆明池,洪汛季节,由堰顶溢流,多余的水沿交水排泄入沣河。以堰顶高程控制入昆明池流量,防止入池水量过大而产生危害,这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水工建筑形式。
  
  城南氵高二水河道的变化及交河的形成,只有联系汉昆明池这个巨大都市供水工程的营建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也可以说,西汉时在兴修昆明池时或其后曾经有效地把城南诸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工整治,除害兴利,水文环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才使昆明池水利工程持续稳定发挥了近千年的作用。
  
  三、 昆明池下游引水渠通过氵穴水及其支渠向长安供水
  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作为长安城的总蓄水库,通过氵穴水及其支渠足以有效地供应汉城内外各宫殿园林区的用水。从其历史发展过程看,向京师供水应是昆明池的主要功用。
  1.昆明池下游三条引水渠
  
  宋人程大昌首先注意到昆明池与汉城水源有关,其说:“昆明基高,故其下流尚可壅激以为都城之用。于是并城疏别三派,城内外皆赖之”[8]卷6《昆明池》。其主要依据是《水经注》,他认为昆明池的水源来自氵穴水以及樊杜诸水,其下开三渠:一是《水经注》所载的昆明故渠,二是章门外飞渠引水入城的氵穴水枝渠,第三支是水陂水,下接《水经注》所记氵穴水主干。程大昌第一次提出昆明池与汉城供水的密切关系,而且理出汉城引水头绪,把《水经注》纷繁交错的水道归为三派,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黄盛璋先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论述了昆明池就是作为汉长安城的蓄水水库而开凿的。他考证《水经注》“氵穴水又北与昆明故池会”中的“池”实为“渠”之误。第一,昆明池当时仍在,不得称为故池。昆明故渠乃东北通漕渠水道,正横绝氵穴水,《水经注》有交待。第二,氵穴水如果是会昆明池,下游应自昆明池北出,《水经注》文中无此记载。《水经注》叙述昆明故渠时曾提到“又东合氵穴水”,叙述氵穴水时自当相应提到,除此外别无“会昆明故渠”字样。可见所会为渠,非池。第三,氵穴水会昆明池,即不得“迳水陂东,又北得陂水”,从地形看,这样布置也不合理[9]11-13。此一结论意义重大,从此就可把昆明池与氵穴水两大水系的关系基本搞清楚。
  
  昆明池建在细柳塬与高阳塬之间,池址海拔较高,高于汉长安城区,向都城引水十分方便。结合考古与实地调查资料,可以具体勾勒出三条从昆明池引水的路线,从昆明池北出之渠有两条,一条出东北角,《水经注》称为昆明池水,流经今南沣镐村、镐京乡之东,秦阿房宫遗址之西,在三桥镇西南注入水陂。水陂位于今车张村西南,是一座调蓄水库,既可控制水流,防止昆明池水直泄入渭,或威胁长安城,又可抬高水位,引水入城。从水陂北出之水有二:一条从陂北部东出,称水陂水,东北注入水;一条北出,东北绕建章宫东南,于凤阙(今北双凤、南双凤村,建章宫东阙)南注入水,仍称昆明池水;另一条出正北方向,经氵高池、彪池北流,是古代氵高水的流路。
  
  从昆明池东出之水,《水经注》称为昆明故渠。昆明故渠流经今河池寨北,又东北横绝水,又东北经汉明堂(今大土门)南,又东流而北屈,在安门(南墙中门)之东注入王渠。在霸城门(东墙南门)之南,又从王渠东出,与水支渠会。昆明故渠又东北至今张家堡西北与漕渠相会而东。长安城南部地势较高,把渠道布设在东南和西南十分得当,有利于自流供水。
  2.通过氵穴水及其支渠向长安城郊供水
  
  水又称氵穴水,发源终南山大义峪,北流入渭。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对氵穴()水干道及其补入、支分支渠路线有详细的记载,原文摘录制成表1。从其流路所经基本可推测出其在汉长安城都市供水、城壕防护、园林给水等方面的作用。
  
  《水经注》氵穴水干流沿线地名至今大部分可以考证出相对位置甚至于绝对位置。从皇子陂经下杜到汉城西、凤阙东的氵穴水主干正相当于今皂河流路。氵穴水在凤阙东,又北分为二水,一支为《水经注》所说的氵穴水主干,折入建章宫区,北经神明台、渐台以东,又北流入渭水。《水经注》下引《汉武故事》曰:“建章宫北有太液池,池中有渐台,高三十丈。渐,浸也,为池水所渐。”太液池遗址在今太液池苗圃,池中三神山遗址尚存其二。氵穴水主干流经汉城西垣外南半部,应该具有护城壕的功用,其后入建章宫,是太液池的主要水源。据《汉书•封禅书》,“建章宫北治大池,名曰太液池,中起三山以像瀛洲、蓬莱、方丈,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庙记》谓其“周回十顷”。由太液池之规模及园林之盛,可知氵穴水引水量之多,发挥作用很大。表1 《水经注》所记氵穴()水干流及补入、支分水渠路线及其作用
  渠系及性质《水经注》原文作用氵穴()水干流
   上承皇子陂于樊川,其地即杜之樊乡也……其水西北流,迳杜县之杜京西。西北流,迳杜伯冢南……氵穴水又西北,迳下杜城,即杜伯国也。氵穴水又西北,左合故渠(1)……氵穴水又北,与昆明故池(渠)(2)会。又北,迳秦通六基东,又北迳水陂东,又北得陂水(3)……氵穴水又北,迳长安城西,与昆明池水(4)合。……氵穴水又北,迳凤阙东……氵穴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一水北迳神明台东……氵穴水又迳渐台东……氵穴水又北流注渭,亦谓是水为水也。对建章宫供水及作西城壕
  支分之水
  东北流之氵穴水枝津
  渭水又东,与氵穴水枝津合。(氵穴水枝津)水上承氵穴水,东北流,迳邓艾祠南,又东分为二水,一水东入逍遥园,注藕池。池中有台观,莲荷被浦,秀实可玩。其一水北流注于渭作北城壕及北郊园林用水
  章门西之氵穴水枝渠(明渠、王渠)
   (昆明)故渠又东,而北屈迳青门外,与氵穴水枝渠会。(枝)渠上承氵穴水于章门西,飞渠引水入城,东为沧池,……又东,迳未央宫北,……未央宫北即桂宫也,……故渠出二宫之间,谓之明渠也。又东历武库北,……明渠又东,迳汉高祖长乐宫北,……故渠又东出城,分为二渠,即汉书所谓王渠者也。苏林曰:“王渠,官渠也,犹今御沟。”晋灼曰:“渠名也,在城东覆盎门外。”一水迳阳桥下,即青门桥也。侧城北迳邓艾祠西,而北注渭,今无水。其一水右入昆明故渠,东迳奉明县广城乡之廉明苑南。对汉城内供水及作东城壕
  补入之水
  (1)氵穴水故渠渠有二流,上承交水,合于高阳原,而北迳河池陂东,而北注氵穴水。从上游补充水流量(2) 昆明故池(渠)
   渠上承昆明池东口,东迳河池陂北,亦曰女观陂,又东合氵穴水,亦曰漕渠,又东迳长安县南,东迳明堂南,旧引水为辟雍处,在鼎路门东南七里……故渠又东,而北屈迳青门外,与氵穴水枝渠会。
  对汉城南郊辟雍等处供水,补充漕渠及氵穴水部分水量。氵穴水与昆明故渠互绝,而非昆明故渠全汇入氵穴水也
  (3) 水陂水水上承其陂(指水陂),东北流入于氵穴水在氵穴水枝渠上游补充氵穴水流量
  (4) 昆明池水
  水上承(昆明)池于昆明台……池水北迳氵高京东,秦阿房西……其水又屈而迳其(阿房)北,东北流注水陂,陂水北出,迳汉武帝建章宫东,于凤阙南,东注氵穴水。在氵穴水枝津上游补充氵穴水流量注:本表所列“氵穴水干流”栏目中的(1)(2)(3)(4)与“补入之水”栏目中的(1)(2)(3)(4)相对应。
  氵穴水于凤阙东分出东北流的一支,《水经注》又称作氵穴水枝津。此枝津基本流路与今皂河绕城西及城北之道相同,只是下游略有变迁。具体是沿汉城西垣北上,至城西北角折东北流,沿北垣,后分成两小支,一入逍遥园,汇为藕池,一东北注于渭。从其绕城西垣北半部及北垣外流来看,其作为西垣与北垣壕池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其所汇藕池,“池中有台观,莲荷被浦,秀实可观”[10]卷19《渭水注》,水景秀丽,莲藕丰产,其园林佳景及水产也当是氵穴水枝津所赐。
  
  氵穴水于章门西飞渠引水入城的一支,《水经注》称作“氵穴水枝渠”,是汉长安城内及东城壕沟的主要水源。章门为汉城西垣南数第一门,由此引水入城正当未央宫。其宫建于龙首原麓,地势较高,而城西一带地势较低,为使氵穴水多注沧池并能流灌未央宫、天禄阁、石渠阁、长乐宫等比较高的地方,上游引水渠必须抬高水位。飞渠应是架空为渠的渡槽,主要是为控制水源高程,同时也可顺利地跨过城墙。氵穴水枝渠在未央宫、桂宫之间流过,又东流经石渠、天禄两阁旁,武库、长乐宫北,由清明门出城。其后分为二渠,一渠沿东垣北流注渭,一东流会昆明故渠。氵穴水枝渠是汉长安城供水的最重要渠线,不仅解决了城内各宫殿及私家园林的用水问题,而且泄于城外壕池中,起到防护作用;北注于渭水,又有排水渠的防洪效用。据文献记载,漕渠在汉城南垣外,起到了南护城壕的作用,而昆明故渠除补给
  氵穴水、漕渠水量外,沿线也就近供水,南郊的辟雍等礼制性建筑就引自此渠,《水经注•渭水》在记载此渠时就明言:“旧引水为辟雍处在鼎路门东南七里”。汉辟雍遗址已经考古发掘,在今西安市莲湖区大土门村北侧,中心建筑置于圆形夯土台上,其外有围墙,围墙外有圜水沟,直径349-368米,沟宽2米,深1.8米,沟壁砌砖,正对四门的水沟上又各有一长方形的小圜水沟,其水源亦来自于昆明故渠[11]1。
  
  总起来看,汉长安城护城壕及城郊供水主要源于氵穴水及其支分之水,其中氵穴水枝渠供应城内都市园池用水及东城壕之水,氵穴水干流主要解决西郊建章宫区的给水问题及西城壕用水,氵穴水枝津解决北城壕及北郊园林用水。南城壕及南郊礼制性建筑用水主要源于漕渠及昆明故渠,而且此二渠也与水主干道相通。
  
  据《水经注》,供应汉城城内及西、北、东三郊区的氵穴水水源除了本身出自樊川的皇子陂外,共有4条人工水渠来进行补充,从上游向下游依次是氵穴水故渠、昆明故渠、水陂水与昆明池水。由上述考证可知,补给氵穴水的4个水渠有3个源自昆明池,此点也可证明昆明池是氵穴水的主要水源地。昆明池东北引出的二渠皆通过氵穴水供给汉长安城郊用水,因此也可以说昆明池是汉长安都市用水的主要蓄水库。
  
  [ 参 考 文 献 ]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市汉唐昆明池遗址的钻探与试掘简报[J].考古,2006(10): 53-65.
  [3] 严长明.(乾隆)西安府志[M].清乾隆四十四年刊本.
  [4] 吕卓民.西安城南交二水的历史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2): 163-174.
  [5] 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 班固.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7] 吕卓民.隋唐永安渠渠首的福堰遗址[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增刊),1998:287-290.
  [8] 程大昌.雍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9] 黄盛璋.西安城市发展中的给水问题以及今后水源的利用与开发[M]∥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41.[10] 郦道元.水经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11]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N].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