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唐代漠北铁勒诸部羁縻府州的建置与移徙(1)-历史学
来源:  作者:艾 冲  点击:次  时间:2001-08-0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及至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六月,受突厥叛乱势力的迫胁与煽诱,同罗(龟林都督府)、 仆固(金微都督府)等部落亦叛。唐廷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征发河西骑士,“特敕左补阙 乔知之摄侍御史,护其军事”,出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以讨之。击溃同罗、仆固 等部叛众后,因碛北形势不稳,遂“敕侨置安北都护府於同城,以纳降者。”[6] 卷 21 4《陈子昂:燕然军人画像铭并序》 此后,漠北铁勒诸部牧民追随安北都护府,接踵南迁 , 进 入居延海绿洲及河西走廊甘、凉二州之境。史载:“以同城权置安北府。此地逼碛南口,是 制匈奴要冲,国家守边,实得上策。臣在府日,窃见碛北归降铁勒(原文误作突厥)已有五 千余帐,后之来者,道路相望。又甘州先有降户四千余帐,奉敕亦令同城安置。”[6 ]卷211《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三条》 是年,铁勒九姓的一些部落取道居延海附近南 迁河 西,于此可见一斑矣。其时,究竟有哪些部落追随安北府南迁了呢?据《旧唐书•地理志》 《新唐书•地理志》载:浑部(皋兰都督府,初作皋兰州)、思结部(卢山都督府)、契 部(贺兰州都督府)、回纥部(瀚海都督府)、思结别部(亦称阿布思部,林州)以及 部落名称失传的金水州,追随安北府度碛南移至河西地区。[4] 卷199《铁勒传》, 卷195《回纥传》 正如《资治通鉴》称:“初,突厥默啜之强也,迫夺铁勒之地,故回 纥、契、思结、浑四部度碛,徙居甘、凉之间,以避之。”[3] 卷213《唐纪二十 九•玄宗开元十五年》
  2. 垂拱二年至开元四年间(686—716)部分铁勒羁縻府州的南迁
  开元元年(713),控制漠北地域的突厥叛乱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此时,铁勒若干部落南迁 至灵州之境。包括多滥葛部的燕然州(即燕然都督府的降级与更名)、奚结部的鸡鹿州、阿 跌部的鸡田州、俱罗勃部的烛龙州,侨居灵州的回乐、温池二县地界。以及一些浑部牧民组 成的东皋兰州(侨治鸣沙县)、佚名部落的燕山州(侨治温池县)。《旧唐书•地理志》称 :“开元初年(原文误作‘废’),复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 并寄灵州界,属灵州都督府。”[5] 卷43下《地理志七下》 开元三年(715)正 月,西突厥 十姓降者前后达万余帐。同时,突厥首领默啜之子婿——原高丽莫离支高文简为首的高丽余 众、铁勒跌部(即阿跌部)都督跌思泰亦率部众自突厥来降(案:贞观二十一年在阿跌 部置鸡田州,已移至灵州地界。此当是另一支阿跌部落,何时置为都督府,史书失载),“ 制皆以河南地处之”。河南地,即“河曲”之地,相当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和后套平原。 [3] 卷211《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三年》 同年秋天,思结部(此乃思结 别部,即 阿布思部)也在首领——囗囗都督府都督磨散带领下,南迁降附(按:思结别部于贞观二十 一年置林州,是时早已移至甘凉之地,此当是另一支思结部落),唐廷“悉除官遣还” [3] 卷211《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三年》,游牧在中受降城之傍。
  开元四年(716)六月,铁勒九姓的拔野固部袭斩突厥可汗默啜,来献。是“时,默啜北击 拔野固,大破之於独乐水,恃胜轻归,不复设备,遇拔野固迸卒颉质略,自柳林突出,斩之 。时大武军子将郝灵荃奉使在突厥,颉质略以其首归之,与偕诣阙,悬其首于广街。”此后 ,“拔野固(幽陵都督府)、回纥、同罗(龟林都督府)、(颜州)、仆固(金微都督 府)五部皆来降,置於大武军北”。除回纥只是其部分人口之外,其他四个部落随即居於今 山西北部,即“散居太原以北”[3] 卷211《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四年、五年》。 然而同年九月,先年安置在“河曲”的跌思泰、阿悉烂等部降户复叛,欲 归突厥叛 首——毗伽可汗,先后摆脱并州都督府长史王、郭知运等将的拦截,叛归漠北。[3 ] 卷211《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四年》
  3. 开元五年至天宝四载(717—745)间部分铁勒羁縻府州的移徙
  开元六年(718)二月,唐廷“移蔚州横野军於山北,屯兵三万,为九姓之援。以拔野固都 督颉质略、同罗都督毗伽末啜、都督比言、回纥都督夷健颉利发、仆固都督曳勒 歌等各出骑兵,为前后左右军讨击使,皆受天兵军(大使)节度。有所讨捕,量宜追集;无事务归部落营生,仍常加存抚。”[3] 卷211《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六年》不难看出,五 个铁勒部落首领均被委任为都督府都督。其后,仆固部在都督勺磨率领下西迁“河曲”北部 ,其他铁勒部落也有进入河曲者,“及跌部落散居中受降城侧”,从事畜牧业。其后迁居 夏州朔方县界,出现了仆固州都督府(仆固部)、宁朔州都督府(部落不详)、安化州都督 府(部落不详)。[5] 卷43下《地理志七下》 而拔野固、同罗、、回纥诸部仍 留居“在 大同(军)、横野军之侧”[4] 卷93《列传第四十三•王》。 阿布思部(思结 别部)也于开元三年秋天度漠南迁,游牧在中受降城侧近。[7]
  开元十五年(727)九月,河西凉州都督府的铁勒四部出现动乱。移居甘、凉诸州的 铁勒部落——回纥、契、思结、浑四部,早在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就因突厥默啜“迫 夺铁勒之地”,离开漠北而南迁河西走廊。至此时,河西节度使王君诬陷“四部难制, 潜有叛意”,于是,瀚海府大都督回纥承宗流放氵襄州、 皋兰州刺史浑大德流放吉州、贺兰府都 督契承明流放藤州、卢山府都督思结归国流放琼州。唐廷任命回纥部另一酋长——回纥伏 帝难为瀚海府大都督。[3] 卷213《唐纪二十九•玄宗开元十五年》 回纥 承宗被流 放后,其族子——瀚海府司马回纥护输纠合党众,为承宗报仇,在甘州城南的笔驿埋伏, 袭杀河西节度使王君。[3] 卷213《唐纪二十九•玄宗开元十五年》
  此后,回纥部徙返漠北地域游牧,与唐朝中央政府依旧保持政治隶属关系。开元 二十九年七月,突厥叛乱首领——登利可汗去世后,其内部争权斗讧。唐玄宗“上以突厥内乱, 癸酉,命左羽林将军孙老奴招谕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部落”。[3] 卷214《唐纪 三十•玄宗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元年(742)八月,回纥等三部联兵,“共攻(突厥) 骨咄叶护,杀之。共推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葛罗禄自为左、右叶护。突厥余 众共立判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盛兵碛 口以威之,乌苏惧,请降,而迁延不至。忠嗣知其诈,乃遣使说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使攻 之,乌苏遁去。忠嗣因出兵击之,取其右厢以归。”此时,铁勒九姓的同罗部在首领阿布思 率领下,度碛南迁归唐。(笔者按:这支同罗部落与开元四年迁至大武军侧近的同罗有别) 对于阿布思的归降,“上厚礼之,赐姓名‘李献忠’,累迁至朔方节度副使,赐爵‘奉信王 ’”。[3] 卷216《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十一载》 同年,相次降唐的还 有突厥西 杀葛腊哆等突厥贵族,及其部众千余帐。回纥叶护骨力裴罗遣使入贡,唐廷赠爵奉义王。 [3] 卷215《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元载》
  天宝三年(744)秋八月,拔悉密攻斩突厥之乌苏可汗,传首京师。“於是突厥大乱, 敕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出兵乘之。至萨内河山,破其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右厢未下。” 值此突厥势力衰微之际,铁勒回纥部在唐廷支持下始在漠北地域确立其统治地位。史称:“ 会回纥、葛逻禄共攻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杀之。回纥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 遣使言状;上册拜裴罗为怀仁可汗。於是,怀仁南据突厥故地,立牙帐於乌德犍山,旧统药 逻葛氏等九姓,其后又并拔悉密、葛逻禄,凡十一部,各置都督。每战,则以二客部为先。 ”于是,在唐朝的支持下,藩属——回纥汗国成为统治漠北地域的政治实体。[3] 卷 216《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三载》 直到公元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解体。
  天宝四年(745)正月,回纥怀仁可汗最终歼灭突厥残余势力,“击突厥白眉可汗,杀之, 传首 京师。突厥毗伽可敦帅众来降。於是,北边晏然,烽燧无警矣”。“回纥斥地愈广,东际 室 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怀仁卒,子磨延啜立,号葛勒可汗。”[3 ] 卷216《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四载》
  4. 天宝五年迄安史之乱间(746—756)铁勒羁縻府州的流徙与废罢
  天宝五年之后,迁居漠南的铁勒诸部仍保持羁縻府州建制。此期,铁勒的同罗部分为 两支,即阿布思系同罗、河东北部同罗。八载(749)五月,同罗部由酋长阿布思(李献忠 )统领参加攻取吐蕃石堡城的战役。[3] 卷216《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八载》阿 布思(李献忠)于天宝元年归降后,官至朔方节度副使, 史称“献忠有才略,不为安禄山 下,禄山恨之。”天宝十一年(752)三月,安禄山“至是,奏请(李)献忠帅同罗数万骑 ,与(之)俱击契丹。献忠恐为禄山所害,白留后张,请奏留不行,不许。献忠乃帅 所 部(同罗)大掠仓库,叛归漠北。禄山遂顿兵不进。”[3] 卷216《唐纪三十二•玄 宗天宝十一载》阿布思系同罗从此复迁回漠北。至十二载(753)夏五月,阿布思被回纥 攻 破,失众,“安禄山诱其部落而降之,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阿布思本人则于同年九 月被北庭节度使程千里擒获。十三载(754)三月,阿布思被押送至京师,“献於阙下”, 斩之。[7] 而河东北境的同罗部(亦包括该地铁勒九姓的其他部落),自天宝十载 (751) 二月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后,被其控制。史称:安“禄山养同罗、奚、契丹降者八千余人 ,谓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壮士也。及家僮百余人,皆骁勇善战,一可当百。 ”[3] 卷216《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十载》 因此,这两支同罗人后参加 安史之乱,成为叛军的重要力量。
  其他的铁勒部落则忠于唐室,为唐朝政治和军事的巩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 :迁居河西的浑部始终效忠唐廷。天宝十三载(754)三月,皋兰都督府都督(开元十五年 前为皋兰州)浑惟明,因军功加授云麾将军(武散官,从二品上)。[3] 卷217《唐 纪三十三•玄宗天宝十三载》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叛乱,浑释之 时任朔方 军右武锋使,追随节度使郭子仪东征,攻拔静边军城、马邑城,开东陉关。而仆固部出身的 仆固怀恩时任左武锋使,也参与东征。史称:仆固“怀恩,哥滥拔延之曾孙也,世为金微都 督。释之,浑部酋长,世为皋兰都督。”浑释之之子——中郎将浑在“九门城之战”中射 杀叛将李立节。[3] 卷216《唐纪三十三•玄宗天宝十载》仆固怀恩是唐 肃宗、代宗时期的著名军事将领。
  5. 安北都护府的移徙及管理职能的变化
  作为唐朝北疆漠北地域的高级军政管理机关,安北都护府在其存在期间曾经三更其名、八 迁其治。安北都护府起初称“燕然都护府”,创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四月,以统管碛 北地区的六府七州。其治所在“故单于台”(今乌拉特中旗驻地西南、狼山北麓),即《元 和郡县图志》所载:张仁愿于景龙二年所筑西受降城东北40里处。[4] 卷195《回纥 传》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二月,燕然都护府自碛南“故单于台”迁往碛北的回纥部居 地,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北、鄂尔浑河西侧。因在回纥部建立的政权机关称作“ 瀚海都督府”,燕然都护府作为上级政府既已迁来此地,依照以驻地的名称作为自身专名的 原则遂改称:“瀚海都护府”。此乃北疆漠北最高军政机关的第一次更名。[8]卷73 《安北都护府》瀚海都护府仍旧管辖碛北的铁勒九姓及其他部族之地。[4]卷194《 突厥传上》 总章二年(669)八月,瀚海都护府再度更名为:“安北都护府”。此乃第二次更改其名称 ,安北之名遂于此年起用。安北府仍旧以回纥部的瀚海都督府为治所。[4]卷5《 高宗本纪》,卷194《突厥传上》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安北都护府自碛北回纥部向南迁至同城镇。同城故址,位 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驻地西南500余里、额济纳河古河道傍。当时,铁勒九姓的回纥 、思结、契、浑诸部追随安北府南迁,进入碛南的甘、凉二州地界。安北府其时主要管理 迁入河西一带的铁勒诸部,并与留在碛北的其他蕃部保持联系。武则天长寿二年(693), 安北都护府撤离同城镇,再度向南迁至“甘州删丹县西南九十里西安城”。[9]卷4《 天德军》西安城,故址在今山丹县西南。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安北府由西安城向东北迁入新竣工的西受降城(今内蒙古 乌拉特中旗南境的奋斗古城)。[9] 卷4《天德军》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安 北都护府 再度由西受降城移至中受降城(今包头市南、黄河北岸的敖陶窑古城)。[9] 卷4《 天德军》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十四年(755),安北都护府先后移驻横塞军城、天 德军城。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天宝八载,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在木剌山可敦城创立横塞军(故城在 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温根镇南),遂迁安北都护府治此。横塞军使郭子仪兼任安北府副都护 ,处理府中常务;都护一职仍由朔方节度使担任。时过五年(天宝十四载),安北府随着横 塞军移至大同川西岸新建的军城——天德军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部乌梁素海东缘土城 子古城)。[5] 卷37《地理志一》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安北府改称:“镇北 都护府”。此乃其第三次改名。[5] 卷37《地理志一》,卷40《地理志四》
  唐乾元中(758—760),镇北都护府又随天德军使迁回西受降城,其所属军马则“权 置永清栅(今乌梁素海东南岸)”。是时,镇北府已有名无实,“都护”仅具虚衔而已。 [9] 卷4《天德军》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司体制已推广至全国各地,原有的都督、都 护府建制则失去其主导地位。镇北都护府也不例外。迄唐德宗兴元元年(784),镇北都护 府就最终被撤销。
  综上可知,永徽四年迄天宝十四年间,漠北铁勒诸部羁縻府州随部落各自南迁,分布 在陇右、关内和河东三道北部。回纥(瀚海都督府)、契(贺兰都督府)、思结(卢山都 督府)、浑部(皋兰都督府,初为皋兰州)四部徙居陇右道的甘、凉之间;薛延陀(达浑都 督府)、跌(阿跌部,跌都督府,初为鸡田州)、思结别部(阿布思部,囗囗都督府, 初为林州)、仆固(金微都督府)、同罗(阿布思系)五部亦曾移至关内道北部;拔野固 部(幽陵都督府)、回纥别部(回纥都督府)、同罗部(龟林都督府)、部(都督府) 、仆固部(金微都督府,后移往关内道)四部则迁入河东道北境(仆固部除外)。安 北都护府曾三更其名,梗概如下:燕然都护府(647—662)——瀚海都护府(663—669)— —安北都护府(669—757)——镇北都护府(758—784)。以“安北都护府”之名沿用达88 年,故常以“安北府”称道。其治所8次迁徙,次序如下:故单于台、回纥部(瀚海都督府 驻地)、同城镇、西安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横塞军城、天德军城、西受降城。[ 10] 安北都护府的职权在第四次迁治前处于全盛期,安史之乱后则为衰亡期,至兴元元 年终止。四、 结语
  漠北铁勒诸部所在地是唐朝建置羁縻府州的主要地区,成为唐朝北部疆域的组成部分。贞观 二十年六月,铁勒九姓十二部归降唐朝。同年十二月,诸部酋长亲赴唐都长安城朝谒太宗皇 帝,再次“乞置官司”。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唐廷正式创建漠北地域的都督府和州两级行政 单位,凡6个都督府级政区、7个州级政区,共计13个行政单位。迄永徽三年(652)六 月,次第增置2个都督府、5个州。通前共有8都督府、12州,均分布在漠北地域。永徽 四年后,漠北铁勒诸部羁縻府州随部落各自南迁,曾经分布在陇右、关内和河东三道之域。 安北都护府作为唐朝管理北疆铁勒诸部与其他部族地方的军政机关,在其存在期间曾经三更 其名、八迁其治。安北府的职权在第四次迁徙前处在全盛期。
  
  [ 参 考 文 献 ]
  [1]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 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 刘,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董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
  [7] 王义康.阿布思考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3):35—39.
  [8] 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9]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 艾冲.唐代安北都护府迁徙考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1,30(4):105—112.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